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是真有,不晓得它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假如你真会,在现前有一个很大的利益你可以得到,年老的人腰酸背痛,常常得这个,你要是真的观这个,观我这个身相了不可得,痛在哪里?没有了。还用得著治疗吗?不需要。我为什么会痛?这个身体是我,这真的,这不是假的,麻烦来了,那就真痛了。这一观,没有!身体没有,不是我的,我没有。我相、我见都不存在,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痛在哪里?没有了,痛也是假的;即非是名。所以你要会用「即非是名」,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大到世界,小到微尘,没有一样事情不得解决。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也是从前我们道场常常来听经的,现在年岁大了,也走不动了,打个电话来告诉我,最近眼睛不好,又有白内障,问我有什么方法?我叫他老实念佛,不要去想病,愈想病愈严重,这是佛法说的,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你老了,没事情做,退休了,天天在家想病,这还得了!本来没有病,病从哪里来的?想来的。病为什么会严重?想重了,他那个念头不会转,不会去想佛。你要是想佛,想观世音菩萨,佛不生病,观音菩萨不生病,你自然就健康了。把佛菩萨扔掉了,天天想自己的病苦,你这叫修的什么行?修行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想著有我,错了,哪有我!

  《金刚经》上讲得透彻,三心不可得,我在哪里?万法皆空,我们这个五蕴之身,这个色相是万法之一,万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佛在这个经上最后做的结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说什么?身心都是有为法。心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百法明门》里面排列的,第一个心法,第二个心所有法,第三个色法,第四个不相应行法,这四个统统叫有为法。你才晓得,有为法涵盖的范围多大!我们身心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怎么会生病?哪有这个道理?讲不通的。可是你偏偏会生病,你为什么生病?从心想生。於是我们就明白,佛菩萨为什么不生病?佛菩萨没有病的念头,他从来不想病,他从来不想老,所以佛菩萨不老也不病,他不想!不但他不想老,不想病,这里说了,他连「我」都不想,他没有「我」,这才叫从根本修。从根本修,无我。前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这才叫做从根本修。由此可知,四相四见是个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观念,你要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这个经实在讲,愈讲愈透彻。

  我们在宗门《语录》里面看到,过去这些祖师大德都提倡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我们不晓得,含糊笼统说,根本从心里修。《金刚经》上「三心不可得」,从哪里修?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就从三心不可得修。知道身心世界无非是「即非是名」而已,从这个地方把我们的观念,把我们的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就得大受用。然后这个身示现在世间,跟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这个境界非有非无,《金刚经》上的话是「无实无虚」,那多自在!所以这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他不说我相,他说我见。我见比我相的意思还深,这个前面跟诸位说过。我见是阿赖耶的见分,我相是阿赖耶的相分,相分从哪里来的?见分变现出来的。如果你说相断掉了,见未必断;见要是断掉,相决定断掉。所以这个地方讲的是我见,而不说我相。

  知此,这是你真的知道,真明白了。无明烦恼等一切应该消的事,应该消除的,应该要断掉的,应该要放下的,你自自然然就晓得怎样去做。原理原则是一个,以此类推,所有一切解决的方法我们统统得到了。实在讲,《金刚经》也是世尊跟须菩提尊者示现表演给我们看,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也带表演,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世尊教以直照本来无我无见之心源。不但我见无,即无我之见亦无,於是乎我见之踪影全无矣,直捷痛快,孰逾於此,妙而且要耳。】

  这一段不但是赞叹世尊教学的善巧,实际上更深一层,无我之见的念头也把它空掉。我见无,无我之见的念头还有没有?也没有,也是假的,那才叫干净。如果有人说四相四见我都破了,试问问他破了没有?他心里面还有一个「四相四见我都破了」,你说糟糕不糟糕!这就不行了。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如果你要是执著本来无一物,已经有了一物,有了一个「本来无一物」。这个念头确实没有,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方法,直截了当,观照本来无我、无见的真心本性。这种教学的方法,世出世间法里面,除了佛教之外,找不到,没有这个方法。如果有这个方法,这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方法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哲学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宗教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因为它是二法,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决定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没有离开妄想。能所是妄想,二是妄想,二不是真,真是一,一真。一是什么?你心里头一个妄念没有才叫一,起一个妄念就是二。心里本来是无念,起了一念,那个一念跟无念就变成二。你已经堕落了,堕落在哪里?十法界里面;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绝对不能有一个妄念。所以要晓得,本来无我无见,这个意思我们用法相唯识的名词来讲,本来无有相分,无有见分,见相两分本来无,清净心里头没有这个东西。不但我见无,无我之见也无,这叫一空到底。

  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佛菩萨慈悲到了极处,唯恐众生听佛说法,佛讲无我、无人,他就执著我人都没有,有一个无我无人,这又坏了。凡夫不是执有,就是执著空。有我相、有人相是执著有,无我相、无人相就执著空,堕落到两边去了,所犯的毛病是一样的,一样的严重。犯的什么毛病?事实真相见不到,产生的这个见解叫偏见。执著有是偏见,执著一切都没有还是偏见,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就叫做明心见性,要了解真相那才有用处。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执著,两边的见解都不能有。「於是乎我见之踪影全无」,这才真正清净心现前。《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直捷痛快」,没有能够超过这样的教学,所以这种教学法妙,不但妙而且要,简单扼要。这个「要」,有很多意思在里头,可以说是最重要,也可以说是最精要,也可以说是简单扼要。这一段不但是赞叹世尊教学的善巧方便,而且真正是穷尽诸法的根源。我们再看底下这一段,第十三段:

  【即非,为除我见之绝妙修功。故即非我见一语,并非但令作观,观照性空,乃是教令振作精神,毅然决然,极力将我见等一脚踢翻,从根本上,不承认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见。即非二字,当如是体会。】

  佛在这个经里面「即非是名」说了多少句,有几个人有这样深刻的体会?如果没有这么深的体会,说实在的话,《金刚经》念了叫白念,不得受用。读过《金刚经》,甚至於修般若 的人,我见的执著还很浓、还很深,这个人修的般若 是名字般若 。即非是名,即非他没有,他是是名般若 ,他没有即非。那个修的是是名,一点都不管用,从前李炳南老居士讲经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怎么轮回」,一点都不管用,要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修学大乘的人,稍稍有一点功夫的人,这里讲得很清楚,绝对不承认有一个「我」的存在,绝对不承认这个身是我。如果认为这个身是我,能够思惟想像的这是我的心,这是六道凡夫。实实在在讲,声闻、缘觉已经没有这个念头。

  在从前,我们说老实话,把声闻、缘觉看得很低,并不尊重他。这一读《金刚经》才晓得,这些人也很了不起。经上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在警惕我们,「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是圣人;贤,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是贤人。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他们都是修无为法,修无为法功夫不一样,从无为法的功夫差别上,来说他是声闻,说他是缘觉,说他是菩萨,这样说的。什么叫无为法?离四相、四见。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的,小乘须陀洹是最低的。经上告诉我们,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我得须陀洹」,没有这个念头,才晓得须陀洹也破四相。他要不破四相,以为我证初果须陀洹了,他是凡夫,他不是须陀洹。连小乘最起码的位次,人家已经心地清净,已经不著这个相;那个高位的就可想而知。所以这个位次是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里面体认的功夫有浅深不同。佛法的修学功夫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怎么可以等闲视之!由此可知,《金刚经》即非是名,这个说法意思真的是无尽的深广。我们在此地看到的,从小乘须陀洹到等觉菩萨,他们用的是什么功夫?就是即非是名。这四个字,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位全部都包括,他修的就是这个;离相,修清净心。

  所以这句话,不但是教我们作观,作观就是改变我们的看法,改变我们的想法,我们过去的看法、想法错了,体会佛在《金刚经》讲的道理,讲的事实真相,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里面去观察、去体会,去肯定它,这叫做作观,这就是讲的观照功夫,观照性空,观照相是虚妄的。如果只有这一层,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消极的修行方法。看底下这一段,他不但有消极的一面,他还有积极的一面。积极的是振作精神,毅然决然,把我见、我相,也就是阿赖耶的见分跟相分,彻底把它推翻,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绝不承认。为什么不承认?清净心中、真如本性里头没有这个东西,确确实实没有。但是不能说没有这个现相,「即非」就是不承认,确实没有,但是它有现相,就有「是名」。现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的,它是虚妄的。《楞严经》上讲「当处出生,当处灭尽」,当处两个字用得好,你要是真正体会得「当处」这两个字,你就晓得佛法讲的不生不灭。我们见的相是相续相,不是见到它的真相。真相呢?真相不存在,不能说它没有,它有的时间太短暂了,我们在前面经义里头曾经体会到,曾经讲过,一秒钟的亿万分之一,那个存在几乎等於不…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