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有念,有念就妄。我們也常講,所謂正念就是沒有妄念,沒有妄念的時候就稱之爲正念。怕大家聽了這句話起了誤會,以爲正念還有一個念,那就錯了,正念沒有念。無念,是不是叫做正念?無念不是正念,無念是無明。正念是無妄念。這個話很難懂,此地這個解釋,解釋得好,就是覺照。覺就是不迷,我們一般人在無念的時候,爲什麼說無念不是正念?他無念,他沒有覺,他迷,他心裏確實一念不生,但是他什麼都不曉得,那個不是正念。正念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一切諸法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這是自性起用,相宗裏面講大圓鏡智的起用。此界他方,此界是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他方講到其他諸佛刹土,阿彌陀佛的世界,毗盧遮那佛的世界,藥師如來的世界,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那叫照。不迷就叫覺,統統照見,徹底的照見,這才叫做正念,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
「須徑直覺照真如本性」,須是必須;實在講,一定是這個道理,一定是這麼一樁事情。直捷了當,裏面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的委曲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真如本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謂相是性之相,所謂性乃是相之性,如果說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所以它是一不是二,前面講了,諸法一如,這就是覺照真如本性。
「方能知其是幻也」,知道真如本性所變現的一切境界相是虛幻的,相是幻的。這些幻相都是依真如自性變現出來的。佛法裏面講真、講妄,它有個標准,凡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就稱它爲真的;凡是會變的,就稱它是幻的,是虛妄的。體性,它不變,體性空寂,沒有現相,所以它不會變;不會變的,這是真的。從體起相,那個相會變;會變的,這是虛妄的。真跟妄是這麼講法,真妄一如,真妄不二。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妄相,相不會滅,這個要記住,相是決定不會滅的,不生不滅,相不會滅,但是相會變。爲什麼會變?隨衆生心就會變了。《楞嚴經》上講,「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隨衆生心,它就會變。所以,衆生的心不變,相就不變。但是衆生都有妄想,那個妄想心,相就隨著變了,這是佛教我們修定。修定的意思是什麼?把妄想息掉,你現那個相就真常。西方極樂世界的相,爲什麼那麼殊勝?就是西方世界的人心清淨,沒有妄想,所以那個世界就是真常;也是唯心所現,也是唯識所變,沒有例外的。這就是知道它是幻,知幻當然就離了。
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正因爲這個道理,宗門就采取這個理論做爲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禅宗裏頭它就用這個,禅宗一定是先要開悟,悟後起修。沒有開悟之前,不能看經,也不能聽講經,他要先求悟。悟了以後,再去讀經,再去聽講,悟後起修,這是宗門跟教下不一樣。教下先讀經,先研究,先聽經,然後再去修行,這是兩種不同的修學方法。當然宗門裏頭開了悟之後,再聽經研教快,而且不會有錯誤,因爲他心清淨,他心生智慧,所以非常非常的快速。但是開悟不容易,明心見性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所以宗門接引的根性,《壇經》裏頭所說的,六祖接引的是上上根人,中下根就沒分。中下根悟不了,一定要上上根人,他們走這個路子。中下根人就從教下下手,能得利益。
無論是宗門教下,最重要的關鍵在老師。所以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裏面,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學佛一定要親近明師。那個明是光明的明,不是名氣大的名,名氣大沒有用處。光明的明是明心見性的老師,他是過來人,他的經驗,他的教導,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這樣的老師很難,不容易遇到;遇到了,我們也不認識,也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老師的教學,一定要負因果的責任。老師是給你指路,如果路指錯了,你的目的想成佛,他把你的路指錯了,他要負大責任,那個不是開玩笑的!像宗門裏面公案所說:「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錯說了一個字,就是說把人家的方向指錯了,這是百丈大師的公案,許多同修都很熟悉的。
這是以前一位法師,人家向他請教一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告訴人家:「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一個字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狐狸也很有靈性,過去是大法師。遇到百丈禅師,他變成人形,常常來參加法會,聽老法師講經說法。可是百丈法師知道他,知道這個不是人,是個狐狸精。他向老法師請教,老法師就說:明天我上堂,你把從前人家問你的那句話,你提出來問我。第二天上堂,他來了,就提出這個問題∶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給它改一個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改一個字。他是不落因果,不昧因果。到第二天,這個狐狸就死了,老和尚叫人到後山去給他收屍,把他火化,他就脫離了畜生身。
所以指導一個人修行不容易,你要是把人家路子指錯,怎麼得了?你自己走錯路那活該,沒有話說。你把人家的路指錯了,這個因果可就背大了。怎樣指路就不會錯?勸人念佛這個路是決定不錯,是不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勸十法界衆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是一點都不會錯的,這個絕對不會背因果的。但是你要勸他學其他的法門,你就要負責任,那個就不是開玩笑的。那個法門能不能契他的根性?他在這一生修學能不能有成就?做老師的那要胸有成竹,要清清楚楚的,那個路子走錯了、指錯了,麻煩就大了。我們讀這一段,也就曉得修學大乘的難處。參禅不容易,參禅要先開悟;沒開悟不能修行,悟後起修。所以最方便的是念佛,念佛不開悟沒有關系。甚至於念佛連教理不明也沒有關系,只要你肯老實念,肯萬緣放下老實念,那就能成功。所以這個法門,古德常講「萬修萬人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也就是堅持要放下,什麼都要放下,必須要自己心中一念不生。我們念佛人實在講,要做這個功夫,能夠身心世界萬緣放下,我們這句佛號得力了,這個要緊。無量劫來我們在六道裏頭打滾,生生世世永遠不能出頭。這一生好難得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就是說你遇到出頭的機會,遇到超越叁界、一生成佛的機會。這個機會你要把它把握住,你要不懂得堅持的話,那就可惜了!這個機會實實在在是難遭遇,要知道珍惜,要知道這個機緣得來之不易。不但不取,還要向如如上覺照,如如是性體,真心本性上去覺照。這一段所講的,是所有一切大乘修行的綱領、原則,確實是難。因爲它難,所以阿彌陀佛才爲我們開啓念佛往生的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才能普度一切衆生。
【《圓覺經》曰: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
這是講到修學,從哪裏修起?從先斷無始輪回根本下手。
【輪回根本,即是無明我見也。】
換句話說,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要從這個地方下手。經雲,這還是《圓覺經》上說的: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
我們同修們大家聽過《無量壽經》,《金剛經》也快講完了,這個地方是到流通分,《圓覺》、《楞嚴》過去都曾經講過,所以我們今天讀這一段經文,應該不會感到陌生。縱然對於經義不能很透徹的明白,多多少少也能夠有少分的體會。
圓照清淨覺相,這句話是功夫,也是效果。圓是圓滿,照就是前面講的覺照,清淨覺相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體是真如、是自性,真如自性的相是清淨覺相。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四見四相;四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四相是我們現在講的物質。現代的科學把宇宙一切萬相分爲兩大類:精神跟物質。在佛法裏面把它稱之爲色、心。色法就是一切的物質,物質現象;心法就是精神的現象。在法相宗所講的,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前面告訴我們叁心不可得,是屬於見分,四見。萬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講的相分。於是我們明了,見相兩分也是清淨覺相,你們想想對不對?這個清淨,染淨兩邊都離,染淨兩邊都沒有。爲什麼都沒有?因爲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你要是能夠照到清淨覺相,萬法一如,萬法平等,《金剛經》前面我們讀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個時候,淨穢平等,生佛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一切法裏頭沒有高下。爲什麼沒有高下?因爲它沒有自性,它沒有自體,它當體即空,哪有高下?佛法界、衆生法界,都是因果刹那生滅的相續相,你看到這一點,你就看到清淨覺相,所以統統不可得。統統不可得,就是平等無有高下,這才見到事實真相。永斷無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了,這就叫成佛。佛是什麼?佛是大覺,徹底明白了。
【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
我們在經論上讀到這句話,直心正念真如,怎麼個講法?什麼意思?這個地方說出來了。可見得那個念不是心裏有挂念,我們常常講心裏念著,其實已經把這個字的意思錯會了。那個念是什麼?當下就是。哪有念頭?當下就是。我們中國這個文字也不可思議,這個念是今心。今心是現在這個心就是的,念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有個念頭,有個念頭就是妄念。現在的心就是,就是什麼?就是清淨覺相,這才叫做正念真如。現前的心,就是清淨覺相。
由此可知,我們念佛應當怎麼念?現在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這叫真正念佛。不是我們想阿彌陀佛,不是!現在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你現在這個心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你的心,這叫真念佛。我們講經說過,四十八願每一願都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圓融的,都是無礙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樣念佛,你們想想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上上品往生。所以你要會念。你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目的何在?目的是普度一切衆生。普度一切衆生是德用,四十八願是相,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的…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一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