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才真的見到。沒有見到,假裝不得的。人家問,自性在哪裏?他在地下撿一片樹葉比一比,老和尚點頭:沒錯!我們也去撿個樹葉比一比,行不行?不行!他是真見到了,我們沒見到,我們學不來的。現在學禅的人,拿到古人的《語錄》,人家怎麼比法,我也來怎麼比法,結果比的都不像,不是見到那個境界。所以禅宗的承傳弊病很多,你不是真正明白人,往往被他騙了;還有一個密,也容易騙人。所以,妖魔鬼怪滲透在佛門裏頭,宗門跟密教滲透得最多。唯獨教裏頭他滲不進來,爲什麼?教要講經,你講錯了人家馬上聽出來,這個很不容易滲透進來。尤其沒有辦法滲透是淨土的經典,這個他沒有辦法。魔也講阿彌陀佛,也勸人念佛,他就是佛了,他就不是魔,魔就變成佛了。教下,假的東西不太容易進來,禅跟密是最容易的。不壞就是不動。《大佛頂經》上講首楞嚴大定,自性本定,首楞嚴就是不壞的意思,是屬於自性本定。
【無爲者,無所作爲也。若無所爲,妄何能除,真何能證。】
無爲跟有爲的意思,要辨別清楚。無爲跟有爲不是對立的,這是佛法的關鍵,一定要明了。不是對立,就是六祖講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有爲、無爲要是二,那就不是佛法,這就變成世間法。佛法是覺,世間法是迷,由此可知,二法就迷,不二就覺,這是整個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關鍵的所在。要知道,一切法都是不二法。你要把它分作二,無爲,無爲是無所作爲,這個沒錯,解釋得沒錯,如果真的要是無所作爲,好了!我們也不要修,也不要持戒,也不要修定,什麼都不要幹了,這樣子我們的煩惱能斷嗎?無明能斷嗎?菩提自性能證嗎?你就把佛的這個意思搞錯了。佛法裏面這個無爲意思深,不是世間法的概念,是教你斷惡修善,心裏頭若無其事,那叫無爲。無爲而無所不爲,這才行!不是偏在一邊,世間人講「爲」是一邊,「無爲」是一邊,總是偏在兩邊。所以菩薩走的是中道,不落兩邊,兩邊都是障礙。經上常常用河流來做比喻,兩邊是兩邊的岸,你那個船走的時候,靠著岸就被障礙住,就行不通;要走到河道的當中,暢通無阻。兩邊不著,這才是真正的無爲。底下說,凡何能轉?聖何能成?這是連著上面一起的。
【故無爲法,須從有爲法做出。】
這是真正佛說無爲的意思。
【故曰應作也。應明了者,是以無爲法爲目的。借有爲法作路徑,若只認無爲,舍棄有爲,是自絕也。】
這個意思深!所以大乘,尤其是圓頓大乘法、一乘法,通常是不跟初學人講的。爲什麼?怕初學人聽錯會了意思,錯會了意思,那個麻煩就大了,佛在經上講,破戒的人好救,破見的人沒救。你《般若 經》要是聽錯會了意思,一切皆空,那什麼都沒有了,殺盜淫妄都沒有了,什麼都可以幹了,這個糟糕了!這是佛沒法子救。就怕聽到一切都沒有,一切都空,那就錯了。所以大乘法特別交代你,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事實,這個我們也講得非常透徹。因果不空,所以你要斷惡修善,這才是個正理。
世出世間這些現象,凡夫執著有,堅固的執著;佛與大菩薩們看到,沒有!看到這是什麼?夢幻泡影。那個夢有沒有事?有;有相,有相有事,沒有實體,不是沒有相。我們晚上作夢,睡覺醒過來,那個夢中境界還很清楚、還能記得起來,怎麼會沒有?有,相有,作用有,體沒有。這樣說法,進了一步。徹底究竟的說法,那就是這經上講的,相也沒有,作用也沒有,體相作用都沒有,這是《圓覺經》上這一段講法,那是完全事實。佛與大菩薩的境界,這個大菩薩是地上菩薩的境界,圓教地上菩薩的境界,確確實實沒有。一切都沒有了,體相作用統統都沒有了,我們要問問:佛跟這些地上菩薩,以我們的見解分別執著來說,佛講的十二個位次,從初地到十地十個位次,等覺一個位次,佛一個位次,這十二個人他度不度衆生?普度衆生。他不是不度衆生,哪個地方衆生有感,他就有應。他那個感應,到底是有爲還是無爲?給諸位說,有爲、無爲都沒有,這是真的。爲什麼會有感應?因爲是一體,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的平等性顯現的,它是一體,所以感應道交是自然的,沒有意思在裏頭。
在前面這個階段,我們講叁賢位的菩薩,其實來說,在一真法界裏面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自性的感應道交,都沒有分別執著。十法界裏面的菩薩,聲聞、緣覺、菩薩,還有佛,天臺大師講的藏教佛、通教佛,賢首大師講的,賢首講五教:小始終頓圓,小教的佛、始教的佛都在十法界,沒有超越十法界。十法界的這些佛菩薩,衆生有感他有應,那是他在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願,他曾經發了願:衆生無邊誓願度。說話要算話,所以他有這個能力,衆生來求他,他要不來的話,那背信,這個不可以的。所以十法界裏面的佛菩薩是願力,是過去生中的宿願,宿世的願力。但是在一真法界裏面已經不是願力,完全是性德,就是自性的本能,比那個願力還要高,所以稱之爲無緣大慈,沒有條件。十法界的願力還是有條件的,爲什麼?因爲從前發了願,還有個條件在。到一真法界,沒有條件,什麼條件都沒有了,自自然然的感應道交。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意思,無爲真的是目的。
無爲而無所不爲,無知而無所不知,這兩句話合起來講,就是一般人贊美上帝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那是我們的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這不是從外頭來的。現在我們的本能失掉了;佛說了,就是妄想執著。佛法教我們修什麼?除妄想執著而已。除妄想執著,還是要從有爲做起;換句話說,還是要從妄想執著做起,用妄想執著把妄想執著打掉,這是佛法教學第一個階段的手段,我們要懂得。所以要「應作」,你平常持戒修定,戒定慧叁學都是有爲法。到開了智慧之後,這就契入到無爲。到了無爲之後,還要不要有爲?還要有爲。爲什麼?有爲來表現他的無爲;如果沒有有爲,無爲法就落空了,空了。所以一切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那就是他示現的無爲法。釋迦牟尼佛就是個好例子,在這個經上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它是無爲法,它無爲表現在有爲上。無爲表現在實際的生活上,表現在工作上,表現在應酬上,那叫真無爲。無爲不是什麼都不幹;什麼都幹,心裏頭幹幹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心是無爲,身口是有爲,就是這個意思,心是無爲的。修有爲法而不著,後頭這一條清楚,已經說出來了。
【修有爲法而不著,便是無爲,除此別無所謂無爲法也。】
如果你是錯解了意思,那叫叁世佛怨,叁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那個不叫做無爲法。無爲是有爲法裏頭不執著,剛才講了,心地幹幹淨淨,一塵不染,若無其事,這就是無爲法,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你要學習,會學的能夠契入一點,有一點功夫,你在生活上會得真正的幸福快樂,會得真正的自在,那是真實的受用。世間人要是不懂這個,他所有一切享受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一般世間愚癡人,看到世間大富大貴生起羨慕的心,這是只看到表面。真正大富大貴的人,他幸不幸福?不見得!你深入一層去觀察,他有他的苦。你貧窮下賤,你有你的苦,他有他的苦,他的苦並不比你差,你們兩個要是仔細比較一下,我看不分上下。你有你的樂,他有他的樂,你的樂可能超過他的樂,他的苦可能比你更苦,有什麼好羨慕的?這是真實話。位子愈高權力愈大,愈容易墮地獄。一個念頭錯了,一樁事情錯了,要多少人受害,那個業因就墮地獄。你沒有這個權力,沒有這個位子,你天天起瞋恨心、罵人、恨人,不會墮地獄,你沒幹多少壞事!人家一個錯誤的決定,就不得了,他要負多大的責任。如果他心不清淨,還有貪瞋癡慢,還有是非人我,怎麼可能不造業?
所以現在人愚癡,跑去競選,這真叫莫名其妙!從前人,人家來請你作官,聽說的時候,趕快逃。我們中國古代有一個許由,諸位念過古書知道,請他去作皇帝,他跑到深山裏去,找不到了。劉備請諸葛亮請了叁次,他絕對不會出來競選,什麼原因?知道這個責任太大,答應出去幹這個事情,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就怕事情做錯了要負因果責任。我們佛法講因果責任,他們那些人講對曆史負責任、對群衆負責任,對曆史負責任。如果不負責任,你去做的時候,沒有一個不墮落的。你現在不管怎麼樣,好像炫耀一時,沒有幾年就往叁途去了。你要是看到這個現象,你才曉得這是多悲慘的事情,哪有值得羨慕的?
財富,這個我也講得很多,財富是你的嗎?不是。那個財富是從你面前過一下,就像流水一樣,在那裏過一下。在你面前過一下,你有機會去處理它,你處理得適當,你修福;處理得不當,你造罪業。禍跟福,一念之間。我們中國人,中國古人是很聰明的,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比不上中國人的,你看中國人造的禍福,很像,禍福差不多,要不注意就把福看成禍,禍看成福,要很仔細的去辨別。我們中國古代這些老祖宗真有智慧,這是外國人確實是比不上的,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
這個修學法,實在講就是《金剛經》教給我們觀行的綱領。我們在生活上,像佛,早晨起來穿衣、吃飯,上班工作,待人接物,樣樣都要認真做,樣樣都要負責做,對人、對事、對物盡忠職守,利益一切衆生這是修善,不爲自己這是斷惡。諸位要曉得,爲自己就是惡,這是一般初學佛的人沒有辦法理解的,爲什麼爲自己就是惡?哪個人不爲自己?爲什麼爲自己是惡呢?念了《金剛經》就曉得。爲自己,增長我執。《金剛經》教你要破四相、破四見,你起心動念爲「我」,你還能破得了嗎?道理在此地。所以它那個善惡的標准,是十法界的水平,十法界裏面是惡,十法界上面是善;一真法界是善,十法界是惡。你起心動念有個「我」就不行,就是惡。起心動念有個「我」,你出不了六道輪回,著了我相。起心動念都爲國家,爲民族,…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