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一切衆生,行不行?不行,還是惡。這個惡在哪裏?這個可以出六道,不能出十法界。爲什麼?你著了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一定要做,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利益一切衆生,連那個衆生的相也不著,這是《般若 經》上給我們講的叁輪體空。我天天在做,不著我相;我爲一切衆生做,不著衆生相;我所做的這些工作,也不著這些工作的相,這叫叁輪體空。叁輪體空,意思是什麼?就是做而無所謂。前面江味農居士講:大而化之,不以爲然。你這個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無爲的,這個心就無爲。所以在事相上是無所不爲,心裏面是無爲,這叫真的無爲法。
【涉有而不住有,觀空而不住空。】
空有兩邊都不住。我們曉得,真性是空的,性體是空的,萬法也是空的;萬法因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真的,是事實,萬法也是空的。佛法也是空的,佛法也是緣生的。如果住空就壞了,這又住到一邊了。哪些人住空?學佛的人住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的目標是趕緊證得涅槃,那個涅槃是空,偏真涅槃。佛在《楞嚴經》裏面把他那個境界說出來,也就是把他錯誤的地方說出來,這個其他經上說得很少。他說阿羅漢偏真涅槃的那個境界,「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佛要不說出來,我們以爲阿羅漢的涅槃還真了不起,他入了般涅槃,哪裏曉得是內守幽閑,還是法塵分別影事;換句話說,依舊在妄想的圈子裏。他搞無爲法,他什麼都不幹,所以佛說「墮無爲坑」。畢竟他還有善根,幸好在無爲坑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不長久,在我們看起來也相當長久,兩萬大劫。兩萬大劫之後,他會後悔,他會再出來。辟支佛比他的善根厚,比阿羅漢善根厚,一萬大劫。佛講的這個數字這是極限,就是最長是這麼長的時間;也有善根深厚的,他很快就離開,就覺悟了。但是最長最長就是這個數字,小乘阿羅漢兩萬大劫,他就會回小向大;辟支佛是一萬大劫。我們看這個,這是出世間的,走錯了路子,著了空。
世間裏面沒有能力超越叁界,要是把佛法學錯,也住了空,那個麻煩就更大。四空天,四空天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四空天最高的,那個壽命多長?八萬大劫,比阿羅漢長太多了;換句話說,墮在那個地方八萬大劫動彈不得,住在無爲法裏面,一點作爲都沒有。等於好像大家在一起修學,在一塊用功辦道,他退出去睡大覺,什麼也不幹了;這一下睡,睡了八萬大劫,可能別人已經成佛,他還在當凡夫。所以佛把這個事情列在八難之一,學佛有八大障難,生到無色界天是其中的一難。生到無色界天,你什麼作爲都沒有了,這是住空。底下舉一個例子,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法:
【雖終日行六度萬行】
這一句是把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裏面。佛菩薩每天用六度萬行自行化他,世間這一切人,無論是什麼人,無論你是什麼身分,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也都是行六度萬行。只要你會了,你的生活就是的。這一次我們在《金剛經》說得很詳細,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五十叁位菩薩爲我們表演、爲我們做示範,就是他們以不同的身分、不同的行業,爲我們做出,就在他本分上修六度萬行,統統是菩薩。家庭主婦管一個家,家庭主婦菩薩。他那個修行統統都能成佛。所以佛法真的在《華嚴》上是無障礙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沒有一個不成佛;就在你本分工作行業上作佛。
【終日講經說法,而實終日涅槃。】
六度萬行、講經說法,是有爲;終日涅槃是無爲。涅槃從哪裏做出?從六度萬行、講經說法這裏做出來。講經說法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不要認爲我們現在聚集在一堂,我們展開經本在這裏,這叫講經說法,這是講經說法模式裏面的一種,實在講,講經說法的方法無量無邊,這只是無量無邊法裏面的一種法,不可以局限在一種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爲、起心動念,全是講經說法。特別是在大乘法裏面,佛對我們的教訓,我們把它做到,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實行,讓我們周邊人看到、見到、聽到,這都是屬於講經說法。所以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這就是終日做,心裏面若無其事。若無其事就是涅槃,涅槃是無作。前面六度萬行、講經說法是有作,作而無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叫真無爲。
【由此可知,不取法,當從不取非法做出。】
非法是空,決定不執著空相,執著空是大錯特錯。大乘經上佛常講:甯可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子。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一樣大,就是著一點點小的空都不可以,那個就大錯了。執著有不要緊,不怕執著有,就怕執著空。所以,這是要從不取非法做出。
【即非,當從是名做出。】
即非是講空,從哪裏做起?從是名。《金剛經》上,即非、是名這個句子講得太多太多了。凡是講即非,譬如這經上講:佛說叁十二相,即非叁十二相,是名叁十二相。「即非」是從性上說的、是從理上說的;「是名」是從事上說的、是從相上說的。從哪個地方顯這個理?從事上顯理。從什麼地方見性?從相上見性。可見得,不能不要事,不能不要相,事相離了,理、性沒有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這才教給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爲事實真相是即非,你住就錯了,因爲有事相,所以有是名,你生心就對了。生心不著空,無住不著有,空有兩邊不住,這就對了。
【不執著,當從不斷滅做出。無實,當從無虛做出。】
無實無虛,這也是《金剛經》上重要的一句話,無實是體,無虛是相。這是教給我們怎樣去修學無爲法;換句話說,怎樣去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是佛菩薩的生活;換句話說,怎樣過真實的生活,真實、幸福、美滿、自在、快樂的生活,你懂得這幾句的意思,你就都能做到了,這是大圓滿、大自在。
【乃至無聖無凡,即從有聖有凡中見。】
無聖無凡是事實,有聖有凡是假相,若不從這個事相上,你怎麼能證到這個事實?我們把整個佛法分叁個階段來看,六道是個階段,四聖是個階段,一真法界是個階段。無聖無凡是一真法界,有聖有凡是十法界,不從十法界逐漸向上提升,再突破超越,你怎麼可能到無聖無凡?所以從有聖有凡中去見。
【此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應無所住」,這個無所住是生死涅槃都不能住。
【無住之旨,於是乎圓滿。】
才能真正達到圓滿。無住,不能說無住一邊,兩邊都不能住。住生死就是六道凡夫,住涅槃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聰明,兩邊不住,這才是佛講無住的真正意思。
【而其樞紐,即在觀法緣生,如夢如幻。了其皆空,所以無住。】
究竟圓滿的兩邊不住。樞紐就是關鍵,這個關鍵的所在,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認識清楚。觀法緣生,這個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凡是緣生之法,就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前面我們屢次的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是什麼一回事?我們現在很清楚的明了,真相是業因果報刹那生滅的相續現相。現相是一回什麼事,這個答案我們答出來了。這個現相到底是真是假?刹那億萬生滅。你說是真是假?不止刹那九百生滅,九百生滅是佛在《仁王經》上講的,不止!真實相是刹那億萬生滅,你說它是真的是假的?所以講夢幻泡影是事實,它不是比喻。你把它看作比喻,你已經看錯了,你沒有體會到真正的意思,事實上確實是夢幻泡影。
我們從這個事實真相裏面,把大乘經裏面許許多多名詞術語的含義搞清楚了。像經上講的「無實」,《金剛經》上說得最多的「即非是名」,這意思我們透徹了。雖然透徹了,好像我們現在還不太自在,這是什麼原因?我們還沒做功夫。譬如,我們想到一個地方去,我們現在研究地圖,這個路已經很熟了,已經很清楚、很熟了,還沒有開步走。你得開步走,一步一步接近,那個味道就不一樣,感受就不相同了。所以現在知道之後要做,怎麼做?在生活上去做。在生活當中改變我們的觀念,沒有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切都照常,觀念改變了。什麼觀念?從前錯誤的觀念,分別、計較、執著,這裏頭搞貪瞋癡慢、是非人我,煩惱得不得了!現在這個念頭改變,萬法皆空,若無其事,做得更有精神,做得更好,真的像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你不懂這個道理,這個事情天天重複在做,做得討厭,會厭倦的。你現在明了了,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怎麼會厭倦?何況曉得,我現在天天在做的,是修六度萬行,我現在每天這個生活,原來是在行菩薩道,是契入大涅槃,他怎麼不快樂?
整個佛法就在生活之中,而且在生活任何一樁事情,都顯示出究竟圓滿的佛法。《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穿衣是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佛法是多;四十九所講的一切法,我穿一件衣服的時候圓滿具足,我吃這一口飯的時候圓滿具足,那才有味道!並不是整個佛法要在一生當中每一面都是,不是!每一點都是究竟圓滿的佛法,這才是真正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部經上講法法皆是,法法皆如。現在我們要緊的,就是要怎樣去做?要在生活當中體會《金剛般若 》,那就是法味無窮,法喜充滿。所以如夢如幻是事實,絕對不是比喻,要了解它。它的意思就是萬法皆空,體是空的;剛才講了,相也是空的,作用也是空的。空一定在有當中顯示。有是什麼?我們日常生活是有。所以無住,這真的是無住。
【故學人最要方便,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是我們開頭初學的人,這是講到最初方便。我們從哪裏下手?要從這裏下手。佛法在修學上,教下常講「觀行」,這個總綱領是兩個字。「觀」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是怎麼看法,我們講宇宙觀、人生觀。《金剛經》教給我們,諸佛如來的宇宙觀、人生觀決定正確,沒有一點偏差,究竟圓滿的宇宙人生觀,你要常常作如是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0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