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本有的、是本能,是真的不是虛妄的。我們今天睜開眼睛,外面境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在佛法叫知見,這是真的不是虛妄的。你怎麼迷了?你在這個知見裏頭再去建立一個知見。怎麼再去建立一個知見?我們看這個,這是花,這是葉子,迷了!這就是無明本。這不叫花,叫什麼?那你就迷得更深,愈迷愈深了。這個意思,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的老子懂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有這些名相是人給它起的,我給它起這個名,他給它起那個名,各人起的不一樣,於是就有爭執,就有誤會,麻煩就來了。這個立知,立知就是妄想。你在一切境界裏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所見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佛菩薩沒有煩惱,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法法皆是。一有分別執著,麻煩大了,一如、皆是都沒有了。

  悟,這個悟就是知見,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在這個清楚明了裏面去建立,以爲自己有知,這就壞了!以爲自己有知,這就是無明。無明的意思是不覺心動,我以爲自己有知,這心就動了,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本。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無明沒有開始,所以叫無始無明。無始生死根本,無始菩提涅槃,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說明什麼叫無始,這個意思很深,一定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因爲你有一認,好了,你本來是在悟中,本來是覺悟的,這一認就錯了,你在覺悟當中迷了。

  悟中的心是清淨的、是光明的、是不動的。迷了,你在這個境界裏面起心動念,你心動了,這就迷了。迷了之後就現相,這個相就改變了。諸位要知道,悟中的相,佛經上講「大光明藏」,所以它是明的,光明的;可是一念迷了之後,光明就沒有了。晦昧,晦昧是黑暗的。第一個現相,明相失掉了,在無明裏面。我們的現相是不是無明?是的。太空是黑的。現在如果我們把日月燈拿掉,這個現相就現前了;日月燈拿掉,漆黑一片。「晦昧爲空」,這個現相從哪裏來的?迷的相。如果是悟的相,這個相是光明的,不需要日月燈,本來光明,佛法裏稱之爲大光明藏。所以迷的時候境界變了,自性本明變成無明,變成不明。

  「空晦暗中」,你在這黑暗的虛空當中,這又打妄想,打妄想它就變現相。變什麼現相?物質就出來了。在法相裏面講,妄想是見分,見分它要見,實在講它沒有東西可見,於是在晦昧之空裏面「結暗爲色」,就變成物質。其實我們曉得,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物質是什麼?波動的現象。見要見,這個見的念頭愈來愈強,愈來愈固執,愈來愈堅持,這個波動的幅度就愈大。這就是現在所講的,從基本粒子組合成電子,再組合成原子,組織成分子,組織成萬物。什麼人在這裏主宰、組織?妄念,都是從妄想生的。這是從見分變成了相分。

  可是諸位要知道,見分跟相分都是從晦昧之空裏頭變出來的,所以無明是一切萬法的根源,一切萬法的根本。無明是自性不覺變現的狀況,它的體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真的是一念不覺!我們迷失自性很久了,這個很久就是講,迷失以後念念都迷,我們看的是迷惑的相續相,念念都迷,真的是無量劫來我們念念都迷。有沒有可能覺?當然有可能。如果一覺了之後,你念念都覺,這問題馬上就恢複了,就解決了。這裏講的,無明是無始,無始就不是真的;要是有始有終,那就不能說是假的。沒有開始!這個現相是刹那生滅的現象。迷是一念迷,覺也是一念覺。

  我們今天聽到佛法,彷佛好像有一點覺的味道,爲什麼還覺不過來?這一念覺了,一念覺了第二念又迷了。怎樣保持第二念不迷?覺了要放下,就不迷了。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迷了。這叫從根本上放下,從能變現幻相的那個地方放下。從事上放下不行!我們今天講貪瞋癡慢,貪瞋癡慢放下行不行?那你是得一些自在,是得一些好處,可是你境界轉不了。因爲你是從枝葉上放的,不是從根本上放的。枝葉上放下,的確可以減輕你的負擔,也就是減輕你的煩惱,減輕你的惡報,有這個好處。放下貪瞋癡,這最明顯的,就是放下叁惡道。你在六道裏頭不會墮叁惡道,這不就減輕負擔、減輕煩惱嗎?可是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沒有辦法超越十法界。

  所以放下要從根本放下。「根本」是什麼?念頭,起心動念。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這個話我們在講席當中講很多遍,但是大家很不容易體會,要學個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從根本放下。不要從枝枝葉葉,枝枝葉葉上沒什麼大用處!我們眼見色相,張開眼睛見外面的現相,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的見就跟諸佛菩薩的見沒有兩樣。我們用的是見性,見外面是色性;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用眼識,見外面是色塵。塵是比喻,塵是汙染,你一定會被外面境界汙染,也就是說你一定會被外面境界動心。動什麼心?動分別心、執著心、貪瞋癡慢的心,你會動這個念頭,這就是心被境轉,自己在境界裏做不了主,被境界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境界轉不了你;轉不了你,你就可以轉境界,《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什麼人不被境轉而能轉境?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有什麼本事?跟諸位說,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超越十法界。起心動念就把這個境界變成了十法界,分別執著就在十法界裏頭又變成六道輪回,那就愈來愈糟糕,事實真相就是這麼來的。結暗爲色,這是說明宇宙怎麼來的、世界怎麼來的?

  「色雜妄想,想相爲身。」這兩句是說明,一切有情衆生的身是怎麼來的?色是物質,我們這個身、肉身是物質,裏面摻雜著妄想,妄想是精神;我們現在講動物,動物它必須有色身、有妄想,就是說它有物質的身體,還有精神的一部分。這個妄想,我們講心法,色心二法,色裏面雜著妄想。想相爲身,身是怎麼來的?身是想相得來的。這個相貌,相貌是怎麼得來的?想相得來的。我們世間人不明這個道理,講什麼?遺傳。你細細去想想,這個遺傳講得很勉強,爲什麼?遺傳是兒女的相貌一定像父母,多數是像父母,如果講遺傳應該普遍都是這樣的,可是還有少數兒女根本不像父母,確實是父母生的,他不像父母,這個遺傳怎麼講法?佛經上講得好,想相爲身,這個相貌,是他投胎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他的妄想。佛經上講的,兒女跟父母有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冤家債主一下遇到了,遇到誰?遇緣!他來投胎的時候,大概男的喜歡女的,女的就喜歡男的,把父母之身,他以爲是他自己的身,所以相貌就接近了。還有親屬很近的,如果他也很喜歡,那相貌也就像其他親屬這個相貌,是他的歡喜心取的那個相。所以確實是想相爲身,相貌是這麼來的。但是這個相貌會變,諸位要知道,相貌會變。爲什麼會變?相隨心轉。

  中國古代對於教育非常重視,教育是教導你做人,怎樣對人對事對物,怎樣面對著我們生活環境,環境裏面包括天地鬼神。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教敬教孝,那個相貌自自然然端莊。現代人不一樣了,現代人對這個東西不講究,認爲這是很落伍的思想,這是過去專製時代的思想,把這些倫理道德完全舍棄了。現在人想的是什麼?奇奇怪怪,真的叫不倫不類。我們中國古人所謂是妖魔鬼怪,現在的想法都是妖魔鬼怪,相貌樣子也是妖魔鬼怪,這非常可怕。社會怎麼能得到安定?人生活在這個世間,怎麼樣能夠得到身心安穩?所以現在人不如古人,古人身心是安定的,現在人身心是浮動的,不曉得哪個地方安定,你說這個生活多苦!所以教育非常非常重要,教育是教人覺悟,知道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天地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古代教育是教這些。

  這是講身怎麼來的,相怎麼來的。一般人講,一個人四十歲以後,相貌與先天的距離遠了,先天影響不大了,四十歲以後的相貌那就是你後天要負責。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行爲,四十歲是個很大的變化。四十歲以前,這個相貌是你投胎那個時候影響的,四十歲以後,是你這一生修善修惡所變現的,那個完全不相同。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的相貌一年比一年好,這個人心很好、行很好。相貌一年比一年覺得可怕,那心術有問題,他的行爲上有問題。從相貌、言行,能夠看出一個人的心地,看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所以《楞嚴經》上只有六句經文,把宇宙人生的來源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此段經文,明白開示,虛空、世界、色身,全由衆生昏擾擾的妄想之所變現。】

  就跟我們作夢一樣,夢中有世界,夢中有虛空,夢中有色身。一切法從心想生,諸位要常常把這句話記住,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常常能夠提得起,這個人算是清醒,不迷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裏面想善,身心世界都善,確實隨著念頭就變了;心想惡,這身心世界沒有一樣不可惡;都在一念之間。我們念佛會成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會往生,根據什麼道理?也是這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佛,慢慢就變成佛,所以你何必打別的妄想?爲什麼不念佛?念佛就是想佛。念不是口裏頭念,諸位想想中國的文字,念佛那個念,念是什麼?現在的心,今心。現在的心裏面就是想佛,這個才能起變化。口裏面念,心裏頭不想,沒用處,最重要是心裏頭要有,所以這個念字從心。「想」,心裏面就有相,心裏頭有個相,叫想。那個相要好相,佛的相好,究竟圓滿沒有絲毫的缺陷。你爲什麼不想佛?爲什麼不想菩薩?

  想佛、想菩薩,尤其是年歲大的人,退休之後沒事情做了,在家裏天天想佛、想菩薩,好啊!慢慢就變成佛,變成菩薩了。許許多多退休的人,退休之後沒有工作,感覺得無聊,天天想無聊,天天胡思亂想。沒有兩年,頭發也白了,皮膚也皺了,兩年好像過了二十年一樣,衰老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