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二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一二二集)  1995/5  美国净宗学会  档名:09-23-122

  请掀开经本二百七十五面,第七行,注解第十八段看起。

  【世界则由一切众生,於性海中,起无明风,造此共业之所结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则由性光之所变现,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身世亦与泡影同一虚妄,岂可迷为真实。】

  这一段说得非常好。说明我们的身体、我们这个世界,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一回什么事?首先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切众生共业变现出来的。《楞严经》上跟我们讲,业有两种:一种叫同分妄见,一种叫别业妄见,妄是虚妄。同分就是共业,大家有相同的,相似的地方;别业是不相同的,各别的。无论是同是别,都是虚妄的。这一段文虽然不长,已经说得相当详细。「性」是真如本性。「海」是比喻,真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把它比喻作海。这个名词在现代哲学里面称它作本体,也是说宇宙万法从这个本体生出来的,你说现出来的都可以。它是能变,它是能生,无量无边的世界是它所变、是它所生。我们把这个本体称之为性海,这是佛学里面用这个名词来称它。

  一切众生是同一个性体,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佛法里面讲一切众生平等,平等从哪里讲起?是从同一个性体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平等的。诸佛菩萨也是这个性体变现的,六道众生也是这个性体变现的。不但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人也是动物之一,是性体变现的;植物、矿物乃至虚空,还是这个性海变现的。所以离了自性之外,就没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变现。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说的。情,是有情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十法界里面的正报;无情,是我们讲的生活环境,植物、矿物。因为都是自性变现的,所以叫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是成佛。佛说这个话,这是超越我们的常识,我们乍听起来很难体会。这句话要说得粗俗一点,就是人可以成佛,一切动物可以成佛,植物、矿物也成佛,这个我们就很难懂。为什么植物、矿物也成佛?同圆种智,就是统统都成佛了;因为它是一个自性,一个性变的。在有情叫做佛性,在无情我们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无二无别,都是自性变现的。

  这个境界确实是很难体会,如果我们用梦做比喻也能够略知一二。梦境怎么产生的?现在一般人大概都晓得,是我们的下意识变现出来,意识心变现出来的。梦境里面有有情众生,有自己,也有许多人物;梦境里头,也有植物,也有矿物,也有虚空山河大地,不都有吗?可见得,整个梦中境界,都是自己的意识心变现出来的。成佛是什么事情?成佛是讲你觉悟了,清醒过来了。这一清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梦境消失了,消失是同时消失的,没有先后;梦的发生也是同时的,也没有先后。我们从整个梦境里面,来体会《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比较容易一点,都是自性变现之物。

  怎么会变现这个复杂的世界?下面讲,起无明风。风是比喻,比喻它动,心动。因为对於事实真相不明,无明就是不明,它才会动。假如对於事实真相统统明了,那个心就不动,不动就是不起妄念。起妄念就是因为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他才会起妄念,这就叫无明风动,无明的心动了。每一个人所迷的浅深广狭都不相同,所以一切众生共同造的业报,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世界的生起,是这么一个原因生出来的。经上用一个「泡」来做比喻,这个比喻让我们容易体会。性海,像大海,真如本性像大海一样,大海遇到风,风吹的时候会起水泡,水泡无量无边,大海是一个,都是海里面起的水泡。形成水泡的时候,是一个水泡一个水泡,它是有各别的,不相同的;可是水泡要是破裂,又回归到大海,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你迷的时候,好像每个人每个人不一样;觉悟之后,这个水泡破碎了,回归大海,觉悟了就完全一样。迷了的时候是各个不相同,悟的时候是一样。

  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我们从事实的现象里面,要仔细观察能够看得出来。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可以说每一个人的妄想都不一样;纵然你说同,同中还有不同。不可能说,两个人的妄想是完全相同的,没有这回事情,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把妄想都息掉,都没有妄想,那是决定相同的,无量无边众生也是相同的。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完全一样,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海。所以起心动念就是无明风,这样造成了十法界,佛家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无量世界,是这么造成的,这么来的,经上用「泡」来做比喻。这是说明,世界是怎么回事情,不是真的。

  底下一段跟我们讲身体,这个我们非常关心。我们这个身是怎么回事情?色身则由性光之所变现,故以影喻之。本性的光明,本性的光明变现出来的色身,那个色身相非常之好。佛经里面讲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我们本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变现出来的。经上讲的佛有三身:「法身」,法身就是性体,就是前面讲的性海,法身没有相;「报身」,报身是智慧集聚之身,那个相好光明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今天这个身,也是性光变现的,这是讲的「应化身」。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性的光迷失了,或者说这个光里面掺杂许许多多的污染,不清净,於是变现这个身,这个身的色相就不庄严。我们掺杂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烦恼,无量无边。经上讲的八万四千烦恼,无量烦恼,我们今天确确实实是堕在无量烦恼里面,把我们本性的光明完全遮盖住。虽然遮盖,它还是起作用,就如同下雨阴天,云彩把太阳光完全遮住,它还起作用,它还会从云层透一点过来。我们今天这个色身,六道的身,乃至於饿鬼、地狱身,都是浓云密布里面性光透露出来的一分。障碍愈严重,这个色身的样子就愈不好看。我们讲迷悟的浅深,迷得浅的人,他的色相就好看,清净光明;迷得重的人,色相就不好看。我们看三恶道众生的色相比不上人天,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不但相随心转,你应当要了解,这个身的体质也是随心转。心清净,你身体一定健康。疾病从哪里来的?疾病是从妄想烦恼里面来的。人如果离开妄想,离开烦恼,他怎么会生病?所以妄想烦恼是毒素。佛经上讲贪瞋痴叫三毒,你要是有严重贪瞋痴,那你的心坏了,心不正常了,变现这个色身,身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多病,多灾多难。如何得一个健康的身体?清净心。清净心得健康的身体,慈悲心得相好光明。人慈悲,那个相就好看。你要想相貌好,修慈悲心;身体好,修清净心。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因为这个身心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诸佛菩萨的体质相貌圆满,他为什么圆满?人家心清净,人家是大慈大悲;换句话说,心里面没有一丝毫的污染,没有一丝毫的恶念,他的相貌当然圆满。所以我们见到果,要知道因。

  世间人相貌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因为他念头不相同。每一个人的妄想、念头不一样。假如你发现两个人面貌一样,他们并不是双胞胎,两个人面貌一样,那么你再仔细观察,那两个人的动作举止会一样,这两个人的命运会一样。什么原因?因为他这个因很接近。就是说他的妄想分别执著非常接近,所以才会一样,这是共同的命运。到什么时候这个相貌身体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因为成了佛,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断干净了,那个时候的相貌完全相同。成了佛才行,菩萨都不一样!菩萨的相貌是大同小异,你仔细观察还是不一样,但是非常接近,到成佛就完全一样。所以这个色身是自性里面的智慧光明变现出来的。

  本性里面智慧光明,在我们佛教的名词称之为菩提。但是迷了以后,菩提就变成烦恼,我们在大经上常看到,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觉悟了,烦恼叫菩提;迷了,菩提叫烦恼。它是一个东西,一个觉,一个迷。生死、涅槃也是如此,觉悟了,叫它做涅槃;迷了,叫它做生死,是一桩事情。我们今天在迷,所以我们的色身是烦恼之所变现;烦恼就是性光迷失了,变成了烦恼。诸佛菩萨的色身是性光之所变现,我们六道凡夫性光变成了烦恼。烦恼就是性光,性光就是烦恼。但是变成烦恼,变成现在这个色身,所以用影来比喻,自性智慧光明是体,这个体的影子,那就更不实在,所以这个身体更不实在。

  此世此身,此世讲我们的世界,世界是假的,千万不要误会,以为这是真的。现前我们这个身体,就像经上讲的,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身世,亦与泡影同一虚妄。这都是事实,身体很脆弱,这个世界也很脆弱。岂可迷为真实,你要是把它当真,以为它实有,这个错了,与事实真相完全不符合。下面引《楞严经》的一段经文来说明,这一段经文在《楞严经》里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楞严经曰;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经文只有六句,这六句把宇宙人生的来源、形成、变化,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是究竟透彻的明了,绝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语句,就把它讲得清清楚楚。起因是什么?认悟中迷;这一句就是讲的无明,一般经上常讲的「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句话就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就迷了。为什么会迷?那个原因就是第一个字「认」,这个东西麻烦。也是《楞严经》上说的,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起了以后,我们变成凡夫,我们要费许许多多时间去修行,把无明破掉再恢复自性。恢复自性之后,什么时候再会起无明?这些问题是大问题,根本的疑问,富楼那尊者在楞严会上都替我们提出来了。世尊解答,为什么会有无明?佛讲得很明白,「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知见里头你再立一个知见,这就是无明本;在这句话里头,认,这个认就是立知。这个话意思很深,我们还是很难懂。

  什么叫知见?知见是…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