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二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二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22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五面,第七行,注解第十八段看起。

  【世界則由一切衆生,於性海中,起無明風,造此共業之所結成,故以泡喻之。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此世此身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豈可迷爲真實。】

  這一段說得非常好。說明我們的身體、我們這個世界,是從哪裏來的?到底是一回什麼事?首先告訴我們,世界是由一切衆生共業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跟我們講,業有兩種:一種叫同分妄見,一種叫別業妄見,妄是虛妄。同分就是共業,大家有相同的,相似的地方;別業是不相同的,各別的。無論是同是別,都是虛妄的。這一段文雖然不長,已經說得相當詳細。「性」是真如本性。「海」是比喻,真性廣大無有邊際,所以把它比喻作海。這個名詞在現代哲學裏面稱它作本體,也是說宇宙萬法從這個本體生出來的,你說現出來的都可以。它是能變,它是能生,無量無邊的世界是它所變、是它所生。我們把這個本體稱之爲性海,這是佛學裏面用這個名詞來稱它。

  一切衆生是同一個性體,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佛法裏面講一切衆生平等,平等從哪裏講起?是從同一個性體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平等的。諸佛菩薩也是這個性體變現的,六道衆生也是這個性體變現的。不但有情衆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人也是動物之一,是性體變現的;植物、礦物乃至虛空,還是這個性海變現的。所以離了自性之外,就沒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變現。佛在《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根據這個原理來說的。情,是有情衆生,我們今天講的動物,十法界裏面的正報;無情,是我們講的生活環境,植物、礦物。因爲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叫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成佛。佛說這個話,這是超越我們的常識,我們乍聽起來很難體會。這句話要說得粗俗一點,就是人可以成佛,一切動物可以成佛,植物、礦物也成佛,這個我們就很難懂。爲什麼植物、礦物也成佛?同圓種智,就是統統都成佛了;因爲它是一個自性,一個性變的。在有情叫做佛性,在無情我們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無二無別,都是自性變現的。

  這個境界確實是很難體會,如果我們用夢做比喻也能夠略知一二。夢境怎麼産生的?現在一般人大概都曉得,是我們的下意識變現出來,意識心變現出來的。夢境裏面有有情衆生,有自己,也有許多人物;夢境裏頭,也有植物,也有礦物,也有虛空山河大地,不都有嗎?可見得,整個夢中境界,都是自己的意識心變現出來的。成佛是什麼事情?成佛是講你覺悟了,清醒過來了。這一清醒過來,夢境就沒有了,夢境消失了,消失是同時消失的,沒有先後;夢的發生也是同時的,也沒有先後。我們從整個夢境裏面,來體會《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比較容易一點,都是自性變現之物。

  怎麼會變現這個複雜的世界?下面講,起無明風。風是比喻,比喻它動,心動。因爲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無明就是不明,它才會動。假如對於事實真相統統明了,那個心就不動,不動就是不起妄念。起妄念就是因爲對事實真相不了解,他才會起妄念,這就叫無明風動,無明的心動了。每一個人所迷的淺深廣狹都不相同,所以一切衆生共同造的業報,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世界的生起,是這麼一個原因生出來的。經上用一個「泡」來做比喻,這個比喻讓我們容易體會。性海,像大海,真如本性像大海一樣,大海遇到風,風吹的時候會起水泡,水泡無量無邊,大海是一個,都是海裏面起的水泡。形成水泡的時候,是一個水泡一個水泡,它是有各別的,不相同的;可是水泡要是破裂,又回歸到大海,又是一樣的。這就是你迷的時候,好像每個人每個人不一樣;覺悟之後,這個水泡破碎了,回歸大海,覺悟了就完全一樣。迷了的時候是各個不相同,悟的時候是一樣。

  這個道理並不難懂,我們從事實的現象裏面,要仔細觀察能夠看得出來。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可以說每一個人的妄想都不一樣;縱然你說同,同中還有不同。不可能說,兩個人的妄想是完全相同的,沒有這回事情,不一樣!但是如果我們把妄想都息掉,都沒有妄想,那是決定相同的,無量無邊衆生也是相同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完全一樣,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性海。所以起心動念就是無明風,這樣造成了十法界,佛家講的叁千大千世界、無量世界,是這麼造成的,這麼來的,經上用「泡」來做比喻。這是說明,世界是怎麼回事情,不是真的。

  底下一段跟我們講身體,這個我們非常關心。我們這個身是怎麼回事情?色身則由性光之所變現,故以影喻之。本性的光明,本性的光明變現出來的色身,那個色身相非常之好。佛經裏面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我們本性裏面的智慧光明變現出來的。經上講的佛有叁身:「法身」,法身就是性體,就是前面講的性海,法身沒有相;「報身」,報身是智慧集聚之身,那個相好光明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今天這個身,也是性光變現的,這是講的「應化身」。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性的光迷失了,或者說這個光裏面摻雜許許多多的汙染,不清淨,於是變現這個身,這個身的色相就不莊嚴。我們摻雜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挂煩惱,無量無邊。經上講的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煩惱,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墮在無量煩惱裏面,把我們本性的光明完全遮蓋住。雖然遮蓋,它還是起作用,就如同下雨陰天,雲彩把太陽光完全遮住,它還起作用,它還會從雲層透一點過來。我們今天這個色身,六道的身,乃至於餓鬼、地獄身,都是濃雲密布裏面性光透露出來的一分。障礙愈嚴重,這個色身的樣子就愈不好看。我們講迷悟的淺深,迷得淺的人,他的色相就好看,清淨光明;迷得重的人,色相就不好看。我們看叁惡道衆生的色相比不上人天,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們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不但相隨心轉,你應當要了解,這個身的體質也是隨心轉。心清淨,你身體一定健康。疾病從哪裏來的?疾病是從妄想煩惱裏面來的。人如果離開妄想,離開煩惱,他怎麼會生病?所以妄想煩惱是毒素。佛經上講貪瞋癡叫叁毒,你要是有嚴重貪瞋癡,那你的心壞了,心不正常了,變現這個色身,身就不正常,不正常就多病,多災多難。如何得一個健康的身體?清淨心。清淨心得健康的身體,慈悲心得相好光明。人慈悲,那個相就好看。你要想相貌好,修慈悲心;身體好,修清淨心。這是你真正能得到的,因爲這個身心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的體質相貌圓滿,他爲什麼圓滿?人家心清淨,人家是大慈大悲;換句話說,心裏面沒有一絲毫的汙染,沒有一絲毫的惡念,他的相貌當然圓滿。所以我們見到果,要知道因。

  世間人相貌不相同,爲什麼不相同?因爲他念頭不相同。每一個人的妄想、念頭不一樣。假如你發現兩個人面貌一樣,他們並不是雙胞胎,兩個人面貌一樣,那麼你再仔細觀察,那兩個人的動作舉止會一樣,這兩個人的命運會一樣。什麼原因?因爲他這個因很接近。就是說他的妄想分別執著非常接近,所以才會一樣,這是共同的命運。到什麼時候這個相貌身體完全相同?成佛,佛佛道同。因爲成了佛,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斷幹淨了,那個時候的相貌完全相同。成了佛才行,菩薩都不一樣!菩薩的相貌是大同小異,你仔細觀察還是不一樣,但是非常接近,到成佛就完全一樣。所以這個色身是自性裏面的智慧光明變現出來的。

  本性裏面智慧光明,在我們佛教的名詞稱之爲菩提。但是迷了以後,菩提就變成煩惱,我們在大經上常看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覺悟了,煩惱叫菩提;迷了,菩提叫煩惱。它是一個東西,一個覺,一個迷。生死、涅槃也是如此,覺悟了,叫它做涅槃;迷了,叫它做生死,是一樁事情。我們今天在迷,所以我們的色身是煩惱之所變現;煩惱就是性光迷失了,變成了煩惱。諸佛菩薩的色身是性光之所變現,我們六道凡夫性光變成了煩惱。煩惱就是性光,性光就是煩惱。但是變成煩惱,變成現在這個色身,所以用影來比喻,自性智慧光明是體,這個體的影子,那就更不實在,所以這個身體更不實在。

  此世此身,此世講我們的世界,世界是假的,千萬不要誤會,以爲這是真的。現前我們這個身體,就像經上講的,與泡影同一緣生。可見身世,亦與泡影同一虛妄。這都是事實,身體很脆弱,這個世界也很脆弱。豈可迷爲真實,你要是把它當真,以爲它實有,這個錯了,與事實真相完全不符合。下面引《楞嚴經》的一段經文來說明,這一段經文在《楞嚴經》裏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

  【楞嚴經曰;認悟中迷,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

  經文只有六句,這六句把宇宙人生的來源、形成、變化,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不是究竟透徹的明了,絕不可能用這麼簡單的語句,就把它講得清清楚楚。起因是什麼?認悟中迷;這一句就是講的無明,一般經上常講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句話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就迷了。爲什麼會迷?那個原因就是第一個字「認」,這個東西麻煩。也是《楞嚴經》上說的,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會起無明?無明起了以後,我們變成凡夫,我們要費許許多多時間去修行,把無明破掉再恢複自性。恢複自性之後,什麼時候再會起無明?這些問題是大問題,根本的疑問,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都替我們提出來了。世尊解答,爲什麼會有無明?佛講得很明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知見裏頭你再立一個知見,這就是無明本;在這句話裏頭,認,這個認就是立知。這個話意思很深,我們還是很難懂。

  什麼叫知見?知見是…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