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希望分送給全世界各大學,著名大學圖書館去收藏。世界縱然有災難,因爲分散地方多,不可能全部都遭災難,總會有一些留下來的,我是想用這個方法保存中國傳統的這些典籍。曾經有人告訴我刻石頭或者是用金屬片,我說那個不可靠,萬一一個地震,全毀掉了。什麼方法妥當?數量多,到處都有,這是最妥當的方法。一百部《全書》交貨了,我都收到了,《荟要》大概再兩個月之後就可以交書了。我們沒有別的目的,我現在年歲這麼大了,也沒有能力再去讀這些書,目的是保存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別的,就這麼一個念頭。

  這個事情比什麼都重要,典籍能夠保留,下頭最重要的要有人讀。我爲這個事情想了很多年,這一套叢書從哪裏讀起?怎麼樣才能把人喜愛這套書的興趣引起來?我就想這個問題。我想的方法跟唐太宗想的方法一樣,唐太宗想《群書治要》,是他搞的,我想法跟他一樣,就是在這套書裏頭,特別是在《荟要》,《荟要》是精華,從這個裏面選出最好的東西,把它節錄出來。我讀書我喜歡把重要的地方都把它畫出來,然後再把它整理,抄成一個節要,就方便了。我有很多節要的這些小東西,看過之後那些書我就不再看了,我就看這一點資料。所以我就找我弟弟,那個時候他還在上海複旦大學教書,現在已經退休很多年了。我說你找退休的老師,教文史的,教國文、教曆史的,教中國曆史的,找這些老師,請他們在這個書裏頭節要,分量不要太多,能夠有個二、叁十萬字就很好,我還送了五、六萬人民幣,請了幾位老師去做。結果做出來的東西拿給我看,不合適,這些東西還在澳洲。節錄也不容易,沒有法子,自己也抽不出時間。

  結果是在我找《群書治要》這個緣分,因爲我說了幾次,講經提了幾次,居然有同學把這個書找到了,送到我這來。所以我們立刻把它印了一萬本,這就不會失傳了。居然有一個人送一套書給我,《國學治要》,我一翻,就是我想的,古人早就做好了,現成的。這套書是很破舊了,在我出生之前作的,我看它的序文,序文是完成之後寫的序文,丁卯年,我是那一年出生的,他們已經做了八年的時間完成,民國初年這些專家學者,從《四庫》經史子集裏面節錄出來,一共八冊。真是喜出望外,沒想到,你說老祖宗對後人那種照顧、那種關懷,全心全力的幫助,這不能不感恩。這一套書它叫《國學治要》,我翻它的序文裏寫,他這個靈感也從《群書治要》來的。《群書治要》的治是政治,是治國平天下的,這個《國學治要》是治學,是做學問的。有這套書就好了,這套書就是你可以藉這個書去入《四庫》,這是《四庫》的大門,你就能夠契入了,這就非常好。我也印了一萬套,一套八冊,贈送給高等學校。這是抛磚引玉,希望古人的東西不要失傳。

  但是要想學這樣東西還有一把鑰匙,文言文,如果沒有文言文的基礎,這個東西擺在面前你沒有能力去讀。文言文要怎樣訓練?過去李老師教我們,背《古文觀止》,在《古文觀止》裏面選擇一百篇。《古文觀止》總共有叁百多篇,李老師很難得,在臺灣那個時候,每一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課,講《古文觀止》,十年,這一部《古文觀止》講完了,講圓滿了。但是非常可惜那個時候錄音的設備都沒有,沒有把它記錄下來。很可能我們臺中有個老同學,周家麟居士,他喜歡記筆記,寫得很完整,我們再打聽看他有沒有這個筆記留下來,應當把它印出來流通。但是臺灣國語日報它出了一個副刊,叫「古今文選」,內容非常豐富,都是在臺灣那些老學者,老一代的,現在都不在了,注音、批注、翻成白話文,還有講評,非常精彩。所以這套書是學文言文最好的教科書。現在《全集》好像有十七冊,精裝。能夠在這個裏面選一百篇,中國古人的方法是背誦,你能夠背誦、能夠理解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這文言文鑰匙拿到了,障礙就沒有了。如果是閱讀,老師告訴我們,有五十篇就夠了,你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你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五十篇,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跟紮根教育一起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一年完成,紮根教育,同時就背五十篇古文。

  學佛的人,你看我們這個《大乘無量壽經》,這是古文,在文學裏面佛經的文字稱爲變文,你們看到文學裏的變文,這就是翻譯經典的。爲什麼稱它做變文?不能說是中國正規的文言文,是當時的白話文。爲什麼?佛是叫大家都能夠懂,大家都能學習,也就是最淺顯的文言文。我們如果能把這一部《無量壽經》背得滾瓜爛熟,裏面意思都懂得,大概讀佛經沒什麼障礙。讀《四庫》有障礙,《四庫》文字比這個深,所以《四庫》這個文字還得從集部裏面去找。《古今文選》裏頭可以選擇,或者是《群書治要》好,《群書治要》裏頭它一共選擇六十五部書,都是裏頭精彩片段,能夠用這個也能成功。背個相當于五、六十篇古文這樣的分量,那文言文不成問題。要用功,要真用功,一個字都不能放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要去查資料,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縱然年歲大了,還行!我們看到胡小林,五十多歲了,行,他是一個字都不放松,一天在這上要花七、八個小時,學佛雖然沒有多久,他根深蒂固了。古人所謂天下無難事,鐵杵磨成針,真正有心去做,沒有不成功的。

  對中國文化有認知,對中國文化有愛護,不忍心讓它斷絕,我們自己發願來繼承,來承傳下去。自己做榜樣,帶動一些年輕人。我們花這麼多錢,印這麼多書,沒有別的,就是希望它能傳下去,不要失傳,目的在此地。《大藏經》我們預定的是印一萬套,現在大概差不多完成將近八千套,距離我們的目標很近了,都是希望流傳下去。特別災難太多,要到處都能夠存放,不至于失傳。《龍藏》收它了,就是《乾隆大藏經》。乾隆編《四庫》,他對佛教特別尊重,把佛教單獨提出來成爲《藏經》,道教的經典在《四庫》裏頭,融入《四庫》了,佛教沒有融入《四庫》。清朝開國這些帝王對于佛教非常尊重,而且真學,成績最好的是雍正,雍正對于儒釋道叁教造詣確實是非常高深,儒釋道裏面的大德很難超過他,他樣樣都通,學習認真。日本的《大正藏》也收了王龍舒這個會集本。

  「蓮池大師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跟這五種原譯本比較,「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所以大家學《無量壽經》都喜歡學王龍舒的會集本,就是《大阿彌陀經》,它容易懂。「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它的流通量很大,看的人很多。「故于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采原譯」。這就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裏面所引用的《無量壽經》,多半都是王龍舒的會集本,也有五種原譯本,很少,不多,絕大多數采取龍舒的會集本,這就說明會集確實有必要。「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這是淨宗注疏的叁大家,蓮池、幽溪,下面是蕅益。學淨土、學《彌陀經》,這叁家東西你就不能不讀,蓮池大師的《疏鈔》,幽溪的《圓中鈔》,蕅益大師的《要解》,《阿彌陀經》叁大部,就是批注的叁大部,一定要讀。

  我是早年講《彌陀經疏鈔》,每一次是一個半小時,在臺北講的,我記得一共是講了叁百多次,一次一個半小時,講叁百多次,將近一年,講完了。一次是一個卡帶,那時候沒有錄像,錄音,一個卡帶,擺到桌上叁百多。我到美國,還有一個美國跟臺灣大學交換的學生,他研究《華嚴》,我那個時候正好講《華嚴》,他在臺北住在我們圖書館,好像他是在紐約讀書的,跟臺灣交換學生,對佛學很有研究。告訴我,希望我到美國去講淨土,他說美國沒有人講淨土,美國的佛教只有日本跟西藏的,他們講的東西,一個是密,一個是禅,沒有淨土。他說法師只有你去可以講淨土,別人恐怕不行。所以我第一次到美國去講經是一九八叁年,一九八叁年在美國開始講經。一九八二年去一次是開會,是萬國道德會在美國召開第叁次世界代表大會,在洛杉矶開這個會。那個時候韓館長跟萬國道德會很熟,因爲都是同鄉,都是東北的同鄉,跟理事長很熟,就請理事長邀請我做他們的顧問,我是顧問的名義參加他們這個活動。因爲他們聘請做顧問,所以就跟著他們的旅行團辦護照。護照很不容易辦出來,出家人要辦護照出國要通過佛教會,佛教會很難通過,我想這不可能的事情,萬國道德會替我辦的護照。

  開完會到美國之後,我們的同學知道我到美國,都跟我聯系,才知道慈光講座跟道安法師的大專講座,學生在美國留學讀書的,有的畢業在那邊教書的,有叁百多人,分散在各個大城市,那就變成我們的據點。這一去了之後,每年至少有二次、叁次到美國去,去轉一圈,巡回去轉一圈,跟美加地區就結了法緣。所以我出國的緣分是從這開始的,這是韓館長她幫忙的,她出的主意,要不然我出不了國。這都是好事情,都不容易。我一九八叁年到美國去講經,我就把《彌陀經》,我這套帶子,講完了,叁百多個帶子,我在講經的時候就擺在講臺上,整整齊齊擺在講臺上,好多人就問這什麼東西?我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這麼多!《阿彌陀經》講一年,就把人鎮住了。輕視淨土,瞧不起淨土,一看到《阿彌陀經》講一年,大家就呆了,不敢講話,這就有說服力。那麼薄薄的一本,講一年,一次一個半小時,四百多個小時,將近五百個小時。沒有這一套東西到美國搞淨土是很難,太難太難了。夏荊山就是那年認識的,夏老居士一看也呆住了,怎麼可能這一部薄薄的《彌陀經》講一年,怎麼可能的事情?將近五百個小時。我們今天這一部《無量壽經》,前面講完了,一千二百個小時。

  我們不能不感激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寫《彌陀經疏鈔》的時候是什麼時候?當時禅風非常盛,淨土衰沒了,沒人瞧得起淨土。所以他的《疏鈔…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