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大利益。「圓登四土」,這還得了嗎?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圓是圓滿,登就是你證得,圓滿的證得。證得四土之後你就明白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四土真的不分。樣子有四土,實際是一個,實際上它是一體,這才叫圓滿的自性。這法門到哪去找去!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告訴我,我的一生佛菩薩替我安排。我相信,所以我一生自己不操心,順境,佛菩薩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薩安排的,順逆境界在考驗我,我必須在這個境界上提升。順境、善緣不貪戀,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那就叫中正,不偏不邪。如果順境、善緣起歡喜心,動念頭有貪戀,你就偏了,這偏了;在逆境、惡緣裏面你起了瞋恚心,你就邪了。前面偏了,這邪了,錯了,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輪回。不偏不邪這是條大路,成佛之道,一偏一邪岔路去了,不曉得岔到哪去。成佛之道就是真信、切願、持名,其它的都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放在心上,你的意在造業,放在口上,你的身在造業。
口造業最容易,叁種淨業,佛在這部經上,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一條我們做到了沒有?別人是不是真有罪過,我們是凡夫不知道。凡夫之人也有智慧比較高的,他有善巧方便利益衆生,有時候看到好像是做錯事情,其實他是正確的;我們去批評他,帶著惡意批評,我們自己造罪業。如果他聽了沒有怨恨,還歡喜、還感恩的話,他提升了,你造業了,不值得!你要把這個道理參透了,你就曉得,世間沒有善惡、沒有罪福,所謂善惡、所謂罪福,是你一念迷惑造成的現象。爲什麼說沒有善惡?他善惡都不動心,叁輪體空,行善是叁輪體空,造惡也是叁輪體空。他爲什麼要作惡?造惡是利益衆生,不是爲自己,沒有自己。這凡夫不懂,這太深奧了,凡夫哪知道?沒有善惡他就沒有罪福,沒有罪就沒有叁惡道,沒有福就沒有叁善道,他到哪去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他不在這裏,這個才叫真妙。修善、造惡是幹什麼?是給衆生看的,這就是叁轉*輪講示,示是示現,做出樣子給你看,希望你在樣子裏頭覺悟。你要會看,禅宗祖師常常勘驗學人,問你,會麼?這個意思很深,你要會,你跟諸佛菩薩走的一條道路;你要不會,你不是偏就是邪,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沒有那麼高的智慧,看不出別人,但是我們守住一句,佛陀教給我們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把這條守到就好了。決定不批評人,人家造什麼樣錯的事情,別放在心上,我心地清淨,不收集這些垃圾,我身心清淨,這多好、多快樂、多自在。一個人一生永遠生在快樂的世界、幸福的世界、感恩的世界,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地清淨平等,表現在外面一團歡喜,真歡喜,不是假裝的,裝不出來的,真歡喜。這個歡喜,就是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慢慢都明白,慢慢的都通達,慢慢都知道事實真相。雖然不是證悟,有解悟,解悟帶來的歡喜就不可思議。我們真正做到,真做到,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就證悟了,煩惱習氣沒放下是解悟,放下就是證悟。
「頓與」,頓是立刻,立刻就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並肩。怎麼並肩?入他的境界了,這等覺菩薩。「可見此法門的究竟方便,善應群機」,群機是一切衆生的根機,沒有不應的。這是說出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華嚴》《法華》都不能比。《華嚴》、《法華》雖然是好,它度上上根人,法身菩薩管用,他們修學的課程。我們上中下叁根達不到這個境界,那就學什麼?學一點皮毛常識,這些皮毛常識不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回。你所得的好處,就是在阿賴耶識裏頭種了一乘法的種子,你的好處就這麼多。這個一乘法的種子,這一生不會開花結果。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一百四十七面第四行。我節錄的這些黑體字,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們學習全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又契機者,亦寓契合時機之義」,這句話說得好,能夠契合時機就沒有古今差異。不能說它這是古代東西,不適合現代人用,古時候契合它,現在也契合它,都管用。爲什麼?它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一般世間人稱之爲真理,既是真理,永恒不變,決定超越時空。超越時間就沒有過去、未來,全適用;超越空間,無論什麼地區也管用,天上管用,人間管用,餓鬼、地獄也管用,諸佛剎土還是管用。它沒有時空的限製,所以它契合時機。
「如來垂慈,獨留此經于諸經滅盡之最後百年」,從世間法說,佛法有法運,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印度講經,他有多大的影響。在空間來說,他影響全世界,咱們這個地球;在時間上的影響,他一萬二千年,他的影響這麼大,時間一萬二千年。依照中國祖師大德們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周昭王二十四年出生的,周穆王好像是五十叁年圓寂的。在這個世間七十九年,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叁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休息。所以他的說法有影響,影響一萬二千年。到一萬二千年的時候,佛法滅了,沒有佛法了,這部經還多留一百年,諸經滅盡之最後的一百年。佛在《法滅盡經》上說過,《楞嚴經》第一部滅,這部經是最後滅。這個經滅掉之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名號再留一百年。然後這個佛的名號就沒有了,真正入滅法的時代。滅法的時間很長,衆生很可憐,佛非常慈悲,讓地藏菩薩住世,代佛教化衆生,《地藏經》上有,有釋迦佛給他授記。這就是如來垂慈。
「正表此經能契于當前及未來之社會」,這就是契合時機,我們現在這個時候適合,未來的九千年也適合。「當前科學發達,人類應具之知識彌廣。社會進步,每人所肩之責任倍增。故鹹應廣學多能,鞠躬盡瘁,參加建設,造福人民,實現人間淨土。晚近太虛法師提倡人間淨土,曾詳引《無量壽經》文句。蓋以此經雙照世出世間,詳示真俗二谛。」太虛大師是民國年間,照一般人的講法,屬于改革派的一位大德。他在福建廈門辦了一所閩南佛學院,抗戰期間,好像在四川,辦了漢藏教理院,培養弘法人才,完全采取現代大學的這種製度,以及教學的方法。說他是改革派一點都不爲過,中國自古的教學法,雖然在中國唐朝有一次改革,就是叢林,但是叢林裏面教學的方法,還是遵守世尊傳下來的老辦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許多好像私塾集合在一個團體,一起教學,學習的人還是有專門老師指導的,所以依然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但是太虛大師的不是的,跟現在大學一樣,同時學許多門的科目。這個方法到現在也沒落了,沒落的原因,我相信是它沒有培養出真正大師級的人才,連像太虛大師這樣的人才都沒有了。
我所接受的,章嘉大師教導我,包括方東美先生、李老師,都是用古代祖祖相傳的老方法。老方法實在講,完全遵守《叁字經》前面的八句話,我相信那個八句話是老祖宗世代承傳最高教學的標准。《叁字經》前面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教學的宗旨,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人回歸到本善,本善是聖人、是賢人,聖賢教育。讀書志在聖賢,讀書爲什麼?爲了成聖、成賢,不是爲升官發財,與這個毫不相關。跟佛家教學的非常相似,佛教大家,第一句話把宗旨宣示出來,「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回歸到你成佛,你本來是佛,你應該回歸到佛位,這個教學就圓滿了,跟中國古老的觀念完全相同。爲什麼要教育?因爲「性相近,習相遠」,爲這個原因。本性本善,習性不善,如果沒有教育,我們的本善跟不善會愈來距離愈遠。現在是不善當家,本善不見了,沒有了。所以它第叁句話就說,「苟不教,性乃遷」,如果要不教,性就變質了,性善就變成不善,你要不教就變成不善。所以「教之道,貴以專」,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那我們現在人說,學一樣不行,不夠,我想多學一點,樣樣都精通。你說得一點都不錯,而中國傳統的教育、大乘佛法,就是要幫助你一切通達。一切通達,怎麼樣才通達得了?你要樣樣去學,你學一輩子,你一樣都不通。所以老祖宗的方法好,他知道,像《華嚴經》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這個道理。你只要把一門通了,全都通了,滿了你的願,你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外國宗教贊歎上帝的話,我們的老祖宗、釋迦牟尼佛肯定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只要一樣通了,通什麼?通到自性。這個通就是明心見性,一見性全通了,爲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惠能大師開悟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生的,你見了性,一切萬法哪有不通的道理?不學就通了。這個方法中國古人有說,沒說清楚,佛經上很清楚。所以佛經傳到中國來之後,儒跟道也就講通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能通達一切法。由此可知,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手段,目的是叫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一切通達,像釋迦一樣。
孔子還沒做到,孔子所做到的,我們看到老人一生的行誼,權教菩薩,沒見性。道比儒高,因爲儒雖然講到七情五欲要斷,但是他們沒斷,道比它高。所以,道在色界天,儒在欲界天。佛是真通達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業障習氣很重,到不了這個境界,所以太虛大師提倡人間淨土,這是個方便法。佛說叁乘,二乘、叁乘,太虛法師講五乘,加上什麼?人乘、天乘。佛說的叁乘,天往上去,聲聞、緣覺、菩薩,這叫叁乘;說二乘,那就是小乘跟大乘,聲聞、緣覺是小乘,菩薩是大乘;佛是另外算,算一乘法。世間所許的,用佛法可以達到,唐太宗說,用佛法可以治國、可以安邦。日本稻盛和夫用佛法來經營企業,做得很成功,我聽說他現…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