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又出家了。
所以,念老在此地做了個結論,「此經雙照世出世間」。《無量壽經》不但對出世間有大利益,對世間也不例外,確實能幫助我們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泰民安,世界和諧,它真能做得到。所以「詳示」,詳是詳細,不但說明它確實展示「真俗二谛」,真是出世間法,俗是世間法。「夫淨宗之妙,在于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個四句說得好。佛法跟世法是一不是二,只是用心不一樣。斷惡修善有我在其中,就是世法;斷惡修善沒有我,就叫出世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差別就這麼一點。譬如我們講菩薩所行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如果有我,有能修的我,有所修的法,這叫世法。如果沒有我,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那就是出世間法,就叫佛法。佛法跟世法在事相上講沒有兩樣,用心不一樣,一個有我,就有自私;無我,大公無私,佛法是大公無私。
「因持名之法,最爲方便,隨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隨時可念,不勞閉關宴坐」。這說出這個法門的方便,隨時隨地你都可以修,你都能得到法喜,所以不必遁入山林。八萬四千法門裏頭,有不少法門需要一個良好修學環境,叫阿蘭若,幫助你得清淨心,這環境清淨沒有人幹擾。所以從前,修行人都住在深山,寺院庵堂建在深山,一般人都不會上去,爲什麼?上去要走很遠,要走得很累。不是真心去訪道、去求道,誰願意爬那麼高,走那麼遠的路?可是現在交通方便,這寺院庵堂全都鋪上柏油路、鋪上公路上去了,車都可以開到門口,還有更高的山還有纜車上去。所以變成觀光聖地,每天寺廟裏頭這些出家、在家的義工,都忙著接待這些人,一天到晚上精疲力倦。我去看了幾處地方,在北京我把這個事情向趙樸初老居士彙報,我告訴他,現在這些古道場不能修行了。他問我爲什麼?我說遊客太多,那怎麼能修行?我給他出了個主意,這些古道場統統做爲觀光旅遊來接待,替國家帶來收入,好事情。真正修學,我們另外再開辟道場,另外開辟要采取現在方式,建大學城。
中國佛教是十個宗派,把成實、俱舍也恢複起來,那兩個是小乘,十個宗派。每個宗派建一個大的道場,這個道場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教學,研究經教的,稱爲學院;另外一個地方是修行的,稱爲學會。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譬如淨土宗,淨宗學會,我們一個國家一個就夠了,現在交通方便,信息發達。學院培養弘法人才,把這些經論講清楚、講明白。一個學院,一個學會,像個大學城,在一個地方。建築不要建宮殿式的,建學校,這是修行道場。老居士聽了很歡喜,這主意好!在這個道場裏面,這是共修,自己懂得這些方法之後,回到家裏面去都可以修行,世法不離佛法,佛法不離世法。十個宗派就十個大學,現在可以做得到。從前沒有這麼方便的交通,沒有信息,非常艱難,所以道場到處林立,是這個原因,今天不必要了。可是教學的方法要像古時候的叢林,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就是把古代的教學理念方法跟現代的結合成一起,它的優點統統我們都得到了,缺點、不便的地方我們都回避了,最好的方法。
「但發廣大覺心」,覺心就是菩提心,「一向專念名號,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這是講淨宗,淨宗太妙、太殊勝了,只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培養菩提心。真正要想成就,就不要擔心、不要害怕,爲什麼?我們用真心待人,用誠意接物,不怕別人欺騙我。他欺騙我,我還是真誠心對他,爲什麼?我是佛弟子,我的心是佛心。他不是,他不是佛弟子,他的心是輪回心。我不能學他,我要學他,跟他一樣走了,錯了。所以,我們決定是用真誠、清淨、平等、覺對自己,慈悲對一切衆生,這叫真發菩提心。如果對人、對物沒有愛心,沒有真正的關懷,你菩提心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對自己,決定不生煩惱,沒有貪戀,守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清淨不汙染,平等沒有高下,覺就不迷,這要懂得。我們生活在菩提心裏面,跟佛氣分就交融了,就接上了。如果我們心不清淨,還有染汙、還有七情五欲、還有高下分別、還是迷而不覺,這個往生比較困難。多少人是這樣念佛,修淨土修了一輩子,只是阿賴耶識裏頭種了淨宗善根的種子,這一生不能成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來生後世做爲往生的真因,我們得是這個利益。但是,一失人身那是長劫輪回,在這個輪回裏頭,你要曉得,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苦不堪言。
如果要知道這樁事情苦,我們就下定決心,把七情五欲放下,端正心念,就是清淨平等覺。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不怕人害我,不怕人欺騙我。爲什麼?我已經看破這個世間,這個世間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沒有受害,我也沒有受騙。爲什麼我沒有受害、沒有受騙?因爲沒有我,我不存在,誰受騙?誰受害?沒有!如果我心被染汙了,清淨心沒有了,我受到害;平等心沒有了,我受到害;覺心沒有了,我受害了。我的清淨平等覺一點都沒有受到傷害,一次一次的考驗,一次一次過關,生活就是考驗。如何在生活裏頭真正能夠把中國四科做到,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把佛陀的教誨,十善、叁皈、五戒都能夠做到,又不著相,高明!不著相就是隨緣妙用,做得很認真,痕迹都不著,這是菩薩,這真快樂;一著相就是凡夫,就變成世間法。不著相是功德,著相是福德,這差別很大。發心一向專念,十念、一念決定得生。
「不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這是淨宗的妙,這是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它不耽誤世間工作。「既能自覺覺他,廣度衆生于未來;亦複自他俱利,造福社會于當世」,不可思議。我們對于現前的社會,這個社會混亂,世界災難這麼多,我們可以做出貢獻又不耽誤自己,自己往生有決定的把握,你說這個多自在。其它的法門跟淨宗一比,差距就太大了。我們是起初不認識,這法門確實難信之法,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老師苦口婆心的勸我,我都沒接受。我接受淨宗的法門,是《華嚴》、《法華》、《楞嚴》,從這叁部大經,我才真正知道淨土之殊勝。《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我看到觀音、勢至這個特別法門,在《華嚴經》上那太明顯了,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終于覺悟、明白了,這才回歸淨土。非常感謝老師當年苦口婆心勸我,我不是不相信,因爲沒搞清楚。我這個人一生確實如此,不搞得很清楚,我不會接受;我自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接受了。方老師最初教我從法相唯識下手,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在臺中跟李老師學了幾十部經典,大概有叁十多部經典,自己慢慢契入境界,發現這個法門的殊勝。原來《華嚴》、《法華》包括《楞嚴經》,統統都回歸淨土,不可思議。這才讓我們真正認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要說的是什麼,所要教衆生的是什麼,搞明白、搞清楚了,千經萬論無不回歸淨土。
我們翻過來看一百四十八面第二行。「是故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衆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是經文,本經後面的經文,「獨留此經」的這段經文。其有衆生,值斯經者,值是遇到,遇到這部經的,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願得人間富貴,可以得到;你願意得天人的富貴,你也可以得到;你願意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四聖法界,也能得到;你願意到極樂世界都能隨願,隨意所願。這句話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這是這個經無比殊勝之處,真的能夠符合社會實況,管用。古代的社會適合,古代是君主,現在是民主,統統適合,沒有不適合的。因爲這部經教人,它的標准是聖賢君子,用中國人的話來說。聖賢君子是我們自性裏頭本自具足的,也就是說,人人都是聖賢,人人都是君子。爲什麼我們今天變成造作罪業的凡夫?距離聖賢君子太遠了。聖賢君子能愛人,我們現在不但不愛人,不愛自己,不知道自愛,哪裏能談到愛人?不自愛。我們教自己沒有教好,怎麼能教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一定是爲自己,不是爲別人。在中國儒家,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是爲別人,不爲自己,這是君子;如果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爲自己,不是爲別人,這是小人。小人不是說壞人,他並不壞,就像佛家講的大乘、小乘,他心量小,把別人排在第二位,自己排在第一位。心量要大,決定是把別人排在第一位,自己排在最後一位,這心量大。大小乘是這麼分的。所以,這個經符合社會實況,因爲把人教好了,人只要是好人,任何形態的社會,古往今來統統適應。而且都能做到善巧方便,「真俗並照」,雙照,「事理雙融,凡聖齊收,心佛不二」,真正能做到圓融自在。「故能長存而獨留于末世」,這是特贊淨宗的殊勝,佛陀慈悲,特別加持這部經典,讓它流傳到後世。
經本印出來了,我們這個《科注》,在臺灣印的。我昨天離開臺灣回到香港,看到這個本子。第一批有五千部,這次是精裝兩冊,上下冊,精裝兩冊。有「科會」,前面是「科會」,便利大家閱讀,後面是「科注」,科會進經文,批注完全用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印得很好,我們這次印兩萬套,第一批五千套大概很快就寄過來了。這個書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愈多愈好。估計我們的《科注》大概在明年九月可以講圓滿。這個經要多講,每一遍不會相同,肯定有新的悟處,有新的適合于現前環境的,適合現前環境的解釋。經上字字句句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幫助我們提升境界、幫助我們開智慧,處理日常的事務。所以學了它真管用。
念老說,…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