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P3

  ..续本文上一页在又出家了。

  所以,念老在此地做了个结论,「此经双照世出世间」。《无量寿经》不但对出世间有大利益,对世间也不例外,确实能帮助我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世界和谐,它真能做得到。所以「详示」,详是详细,不但说明它确实展示「真俗二谛」,真是出世间法,俗是世间法。「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这个四句说得好。佛法跟世法是一不是二,只是用心不一样。断恶修善有我在其中,就是世法;断恶修善没有我,就叫出世法,就是佛法。佛法跟世法差别就这么一点。譬如我们讲菩萨所行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有我,有能修的我,有所修的法,这叫世法。如果没有我,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就是出世间法,就叫佛法。佛法跟世法在事相上讲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一个有我,就有自私;无我,大公无私,佛法是大公无私。

  「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这说出这个法门的方便,随时随地你都可以修,你都能得到法喜,所以不必遁入山林。八万四千法门里头,有不少法门需要一个良好修学环境,叫阿兰若,帮助你得清净心,这环境清净没有人干扰。所以从前,修行人都住在深山,寺院庵堂建在深山,一般人都不会上去,为什么?上去要走很远,要走得很累。不是真心去访道、去求道,谁愿意爬那么高,走那么远的路?可是现在交通方便,这寺院庵堂全都铺上柏油路、铺上公路上去了,车都可以开到门口,还有更高的山还有缆车上去。所以变成观光圣地,每天寺庙里头这些出家、在家的义工,都忙着接待这些人,一天到晚上精疲力倦。我去看了几处地方,在北京我把这个事情向赵朴初老居士汇报,我告诉他,现在这些古道场不能修行了。他问我为什么?我说游客太多,那怎么能修行?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些古道场统统做为观光旅游来接待,替国家带来收入,好事情。真正修学,我们另外再开辟道场,另外开辟要采取现在方式,建大学城。

  中国佛教是十个宗派,把成实、俱舍也恢复起来,那两个是小乘,十个宗派。每个宗派建一个大的道场,这个道场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教学,研究经教的,称为学院;另外一个地方是修行的,称为学会。学会是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的,譬如净土宗,净宗学会,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就够了,现在交通方便,信息发达。学院培养弘法人才,把这些经论讲清楚、讲明白。一个学院,一个学会,像个大学城,在一个地方。建筑不要建宫殿式的,建学校,这是修行道场。老居士听了很欢喜,这主意好!在这个道场里面,这是共修,自己懂得这些方法之后,回到家里面去都可以修行,世法不离佛法,佛法不离世法。十个宗派就十个大学,现在可以做得到。从前没有这么方便的交通,没有信息,非常艰难,所以道场到处林立,是这个原因,今天不必要了。可是教学的方法要像古时候的丛林,还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是把古代的教学理念方法跟现代的结合成一起,它的优点统统我们都得到了,缺点、不便的地方我们都回避了,最好的方法。

  「但发广大觉心」,觉心就是菩提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这是讲净宗,净宗太妙、太殊胜了,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培养菩提心。真正要想成就,就不要担心、不要害怕,为什么?我们用真心待人,用诚意接物,不怕别人欺骗我。他欺骗我,我还是真诚心对他,为什么?我是佛弟子,我的心是佛心。他不是,他不是佛弟子,他的心是轮回心。我不能学他,我要学他,跟他一样走了,错了。所以,我们决定是用真诚、清净、平等、觉对自己,慈悲对一切众生,这叫真发菩提心。如果对人、对物没有爱心,没有真正的关怀,你菩提心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对自己,决定不生烦恼,没有贪恋,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清净不污染,平等没有高下,觉就不迷,这要懂得。我们生活在菩提心里面,跟佛气分就交融了,就接上了。如果我们心不清净,还有染污、还有七情五欲、还有高下分别、还是迷而不觉,这个往生比较困难。多少人是这样念佛,修净土修了一辈子,只是阿赖耶识里头种了净宗善根的种子,这一生不能成熟。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来生后世做为往生的真因,我们得是这个利益。但是,一失人身那是长劫轮回,在这个轮回里头,你要晓得,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苦不堪言。

  如果要知道这桩事情苦,我们就下定决心,把七情五欲放下,端正心念,就是清净平等觉。用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一生当中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不怕人害我,不怕人欺骗我。为什么?我已经看破这个世间,这个世间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我没有受害,我也没有受骗。为什么我没有受害、没有受骗?因为没有我,我不存在,谁受骗?谁受害?没有!如果我心被染污了,清净心没有了,我受到害;平等心没有了,我受到害;觉心没有了,我受害了。我的清净平等觉一点都没有受到伤害,一次一次的考验,一次一次过关,生活就是考验。如何在生活里头真正能够把中国四科做到,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把佛陀的教诲,十善、三皈、五戒都能够做到,又不着相,高明!不着相就是随缘妙用,做得很认真,痕迹都不着,这是菩萨,这真快乐;一着相就是凡夫,就变成世间法。不着相是功德,着相是福德,这差别很大。发心一向专念,十念、一念决定得生。

  「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这是净宗的妙,这是念佛法门无比的殊胜,它不耽误世间工作。「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不可思议。我们对于现前的社会,这个社会混乱,世界灾难这么多,我们可以做出贡献又不耽误自己,自己往生有决定的把握,你说这个多自在。其它的法门跟净宗一比,差距就太大了。我们是起初不认识,这法门确实难信之法,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在李老师会下十年,老师苦口婆心的劝我,我都没接受。我接受净宗的法门,是《华严》、《法华》、《楞严》,从这三部大经,我才真正知道净土之殊胜。《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我看到观音、势至这个特别法门,在《华严经》上那太明显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终于觉悟、明白了,这才回归净土。非常感谢老师当年苦口婆心劝我,我不是不相信,因为没搞清楚。我这个人一生确实如此,不搞得很清楚,我不会接受;我自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接受了。方老师最初教我从法相唯识下手,章嘉大师教我学释迦牟尼佛,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了几十部经典,大概有三十多部经典,自己慢慢契入境界,发现这个法门的殊胜。原来《华严》、《法华》包括《楞严经》,统统都回归净土,不可思议。这才让我们真正认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他所要说的是什么,所要教众生的是什么,搞明白、搞清楚了,千经万论无不回归净土。

  我们翻过来看一百四十八面第二行。「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是经文,本经后面的经文,「独留此经」的这段经文。其有众生,值斯经者,值是遇到,遇到这部经的,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你愿得人间富贵,可以得到;你愿意得天人的富贵,你也可以得到;你愿意生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四圣法界,也能得到;你愿意到极乐世界都能随愿,随意所愿。这句话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

  「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这是这个经无比殊胜之处,真的能够符合社会实况,管用。古代的社会适合,古代是君主,现在是民主,统统适合,没有不适合的。因为这部经教人,它的标准是圣贤君子,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圣贤君子是我们自性里头本自具足的,也就是说,人人都是圣贤,人人都是君子。为什么我们今天变成造作罪业的凡夫?距离圣贤君子太远了。圣贤君子能爱人,我们现在不但不爱人,不爱自己,不知道自爱,哪里能谈到爱人?不自爱。我们教自己没有教好,怎么能教人?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一定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在中国儒家,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是为别人,不为自己,这是君子;如果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为自己,不是为别人,这是小人。小人不是说坏人,他并不坏,就像佛家讲的大乘、小乘,他心量小,把别人排在第二位,自己排在第一位。心量要大,决定是把别人排在第一位,自己排在最后一位,这心量大。大小乘是这么分的。所以,这个经符合社会实况,因为把人教好了,人只要是好人,任何形态的社会,古往今来统统适应。而且都能做到善巧方便,「真俗并照」,双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真正能做到圆融自在。「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这是特赞净宗的殊胜,佛陀慈悲,特别加持这部经典,让它流传到后世。

  经本印出来了,我们这个《科注》,在台湾印的。我昨天离开台湾回到香港,看到这个本子。第一批有五千部,这次是精装两册,上下册,精装两册。有「科会」,前面是「科会」,便利大家阅读,后面是「科注」,科会进经文,批注完全用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印得很好,我们这次印两万套,第一批五千套大概很快就寄过来了。这个书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愈多愈好。估计我们的《科注》大概在明年九月可以讲圆满。这个经要多讲,每一遍不会相同,肯定有新的悟处,有新的适合于现前环境的,适合现前环境的解释。经上字字句句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帮助我们提升境界、帮助我们开智慧,处理日常的事务。所以学了它真管用。

  念老说,…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