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P2

  ..续本文上一页界」,大利益。「圆登四土」,这还得了吗?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圆是圆满,登就是你证得,圆满的证得。证得四土之后你就明白了,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四土真的不分。样子有四土,实际是一个,实际上它是一体,这才叫圆满的自性。这法门到哪去找去!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告诉我,我的一生佛菩萨替我安排。我相信,所以我一生自己不操心,顺境,佛菩萨安排的,逆境也是佛菩萨安排的,顺逆境界在考验我,我必须在这个境界上提升。顺境、善缘不贪恋,逆境、恶缘没有瞋恚,在一切境缘当中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那就叫中正,不偏不邪。如果顺境、善缘起欢喜心,动念头有贪恋,你就偏了,这偏了;在逆境、恶缘里面你起了瞋恚心,你就邪了。前面偏了,这邪了,错了,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不偏不邪这是条大路,成佛之道,一偏一邪岔路去了,不晓得岔到哪去。成佛之道就是真信、切愿、持名,其它的都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放在心上,你的意在造业,放在口上,你的身在造业。

  口造业最容易,三种净业,佛在这部经上,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我们做到了没有?别人是不是真有罪过,我们是凡夫不知道。凡夫之人也有智慧比较高的,他有善巧方便利益众生,有时候看到好像是做错事情,其实他是正确的;我们去批评他,带着恶意批评,我们自己造罪业。如果他听了没有怨恨,还欢喜、还感恩的话,他提升了,你造业了,不值得!你要把这个道理参透了,你就晓得,世间没有善恶、没有罪福,所谓善恶、所谓罪福,是你一念迷惑造成的现象。为什么说没有善恶?他善恶都不动心,三轮体空,行善是三轮体空,造恶也是三轮体空。他为什么要作恶?造恶是利益众生,不是为自己,没有自己。这凡夫不懂,这太深奥了,凡夫哪知道?没有善恶他就没有罪福,没有罪就没有三恶道,没有福就没有三善道,他到哪去了?他到极乐世界去了,他不在这里,这个才叫真妙。修善、造恶是干什么?是给众生看的,这就是三转*轮讲示,示是示现,做出样子给你看,希望你在样子里头觉悟。你要会看,禅宗祖师常常勘验学人,问你,会么?这个意思很深,你要会,你跟诸佛菩萨走的一条道路;你要不会,你不是偏就是邪,一偏一邪就出不了六道。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没有那么高的智慧,看不出别人,但是我们守住一句,佛陀教给我们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你把这条守到就好了。决定不批评人,人家造什么样错的事情,别放在心上,我心地清净,不收集这些垃圾,我身心清净,这多好、多快乐、多自在。一个人一生永远生在快乐的世界、幸福的世界、感恩的世界,这就是方东美先生早年告诉我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地清净平等,表现在外面一团欢喜,真欢喜,不是假装的,装不出来的,真欢喜。这个欢喜,就是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慢慢都明白,慢慢的都通达,慢慢都知道事实真相。虽然不是证悟,有解悟,解悟带来的欢喜就不可思议。我们真正做到,真做到,烦恼习气统统放下就证悟了,烦恼习气没放下是解悟,放下就是证悟。

  「顿与」,顿是立刻,立刻就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并肩。怎么并肩?入他的境界了,这等觉菩萨。「可见此法门的究竟方便,善应群机」,群机是一切众生的根机,没有不应的。这是说出这个法门无比的殊胜,《华严》《法华》都不能比。《华严》、《法华》虽然是好,它度上上根人,法身菩萨管用,他们修学的课程。我们上中下三根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学什么?学一点皮毛常识,这些皮毛常识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你所得的好处,就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了一乘法的种子,你的好处就这么多。这个一乘法的种子,这一生不会开花结果。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一百四十七面第四行。我节录的这些黑体字,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我们学习全学习黄念祖老居士的批注。「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这句话说得好,能够契合时机就没有古今差异。不能说它这是古代东西,不适合现代人用,古时候契合它,现在也契合它,都管用。为什么?它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一般世间人称之为真理,既是真理,永恒不变,决定超越时空。超越时间就没有过去、未来,全适用;超越空间,无论什么地区也管用,天上管用,人间管用,饿鬼、地狱也管用,诸佛剎土还是管用。它没有时空的限制,所以它契合时机。

  「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后百年」,从世间法说,佛法有法运,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讲经,他有多大的影响。在空间来说,他影响全世界,咱们这个地球;在时间上的影响,他一万二千年,他的影响这么大,时间一万二千年。依照中国祖师大德们的记载,释迦牟尼佛是周昭王二十四年出生的,周穆王好像是五十三年圆寂的。在这个世间七十九年,中国人算虚岁八十岁,外国人讲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讲经教学,没有一天休息。所以他的说法有影响,影响一万二千年。到一万二千年的时候,佛法灭了,没有佛法了,这部经还多留一百年,诸经灭尽之最后的一百年。佛在《法灭尽经》上说过,《楞严经》第一部灭,这部经是最后灭。这个经灭掉之后,「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名号再留一百年。然后这个佛的名号就没有了,真正入灭法的时代。灭法的时间很长,众生很可怜,佛非常慈悲,让地藏菩萨住世,代佛教化众生,《地藏经》上有,有释迦佛给他授记。这就是如来垂慈。

  「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这就是契合时机,我们现在这个时候适合,未来的九千年也适合。「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太虚大师是民国年间,照一般人的讲法,属于改革派的一位大德。他在福建厦门办了一所闽南佛学院,抗战期间,好像在四川,办了汉藏教理院,培养弘法人才,完全采取现代大学的这种制度,以及教学的方法。说他是改革派一点都不为过,中国自古的教学法,虽然在中国唐朝有一次改革,就是丛林,但是丛林里面教学的方法,还是遵守世尊传下来的老办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许多好像私塾集合在一个团体,一起教学,学习的人还是有专门老师指导的,所以依然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但是太虚大师的不是的,跟现在大学一样,同时学许多门的科目。这个方法到现在也没落了,没落的原因,我相信是它没有培养出真正大师级的人才,连像太虚大师这样的人才都没有了。

  我所接受的,章嘉大师教导我,包括方东美先生、李老师,都是用古代祖祖相传的老方法。老方法实在讲,完全遵守《三字经》前面的八句话,我相信那个八句话是老祖宗世代承传最高教学的标准。《三字经》前面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教学的宗旨,肯定人性本善。教育的目的,是让我们人回归到本善,本善是圣人、是贤人,圣贤教育。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为什么?为了成圣、成贤,不是为升官发财,与这个毫不相关。跟佛家教学的非常相似,佛教大家,第一句话把宗旨宣示出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回归到你成佛,你本来是佛,你应该回归到佛位,这个教学就圆满了,跟中国古老的观念完全相同。为什么要教育?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为这个原因。本性本善,习性不善,如果没有教育,我们的本善跟不善会愈来距离愈远。现在是不善当家,本善不见了,没有了。所以它第三句话就说,「苟不教,性乃迁」,如果要不教,性就变质了,性善就变成不善,你要不教就变成不善。所以「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那我们现在人说,学一样不行,不够,我想多学一点,样样都精通。你说得一点都不错,而中国传统的教育、大乘佛法,就是要帮助你一切通达。一切通达,怎么样才通达得了?你要样样去学,你学一辈子,你一样都不通。所以老祖宗的方法好,他知道,像《华严经》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这个道理。你只要把一门通了,全都通了,满了你的愿,你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是外国宗教赞叹上帝的话,我们的老祖宗、释迦牟尼佛肯定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只要一样通了,通什么?通到自性。这个通就是明心见性,一见性全通了,为什么?一切法不离自性。惠能大师开悟告诉我们,「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自性生的,你见了性,一切万法哪有不通的道理?不学就通了。这个方法中国古人有说,没说清楚,佛经上很清楚。所以佛经传到中国来之后,儒跟道也就讲通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能通达一切法。由此可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手段,目的是叫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然后一切通达,像释迦一样。

  孔子还没做到,孔子所做到的,我们看到老人一生的行谊,权教菩萨,没见性。道比儒高,因为儒虽然讲到七情五欲要断,但是他们没断,道比它高。所以,道在色界天,儒在欲界天。佛是真通达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业障习气很重,到不了这个境界,所以太虚大师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个方便法。佛说三乘,二乘、三乘,太虚法师讲五乘,加上什么?人乘、天乘。佛说的三乘,天往上去,声闻、缘觉、菩萨,这叫三乘;说二乘,那就是小乘跟大乘,声闻、缘觉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佛是另外算,算一乘法。世间所许的,用佛法可以达到,唐太宗说,用佛法可以治国、可以安邦。日本稻盛和夫用佛法来经营企业,做得很成功,我听说他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九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