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膺品的真實寶珠,不要讓人給偷了,也不要忘記放在哪裏,甚至丟掉了。諸位要時時帶著它,讓它成爲生活中的一部分,因爲它實在太珍貴了,而我們很可能無法再找到一顆像這樣的寶珠。
我已經把明珠,以及有關它的價值利益的一些重要准則一起交到諸位的手中了,它的利益是永遠無法以其他任何所謂的“珠寶”代替的,我們要牢記在心,並以它爲踏腳石,不斷前進。
這些坐姿和修行的法六不只是樣本而已,它們不是某種特有的風俗或文化的展示——若它們果然僅止于此,便會叫人大失所望;而我們所做的,若僅是以這些禅姿試圖封鎖自己的妄念時,也一定會瘋掉。我們能把自己的念頭堵住多久而沒事?我們能一直那樣坐多久?
諸位一定要采用這些姿勢坐坐看,試著利用我們的自身以及這些資訊。著手了解並進入重點,我們的成長會很快;但若我們不去了解,也不實際去操作應用的話,自然就沒有利益可言了。
我們若像一名犯人被放進一間特別的小室,用特別的方式坐著,然後與外界隔絕一段時間後,我相信犯人不但無法安靜下來有所長進,反而更可能瀕臨發狂的邊緣。因此,單在某個地方用某種姿勢坐著是不夠的。
先前我曾提過,禅修在精神以及世俗的生活領域中都能爲我們帶來各種不同層次的利益和智慧,並且讓我們的心錄變得清明穩著。它使我們的表達能力清晰,修行意願提升,領悟力也增強;在工作上,它使我們更能調適、更爲流暢,也更有效率。若我們能了解自己是如何確實地在修行,若我們能開發自己身心上的豐富資源的話,則這些效益也鐵定會顯露在我們身上。
立 禅
我們知道經典上對于坐禅與立禅都曾提到過,而覺性和智慧的概念也貫穿在這教法中。傳統的教法要我們:“當我們坐下時,知道我們正坐下;當我們走路時,知道我們在走路。”這是一種心念相續的有效修行方法。但過去在西藏,立禅並不普遍——而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那時盤腿坐在地板上是一種風俗習慣,而也許人們不習慣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正是此落後現象的好處之一吧!當大家上課聽法時,雙腿一盤隨地就可坐下,因此當真正上座以七支坐姿打坐時,他們的腿、膝蓋等便不覺得酸麻,或者什麼問題出現,所以大家也就不興教導立禅的法門了。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佛陀的智慧似乎正被廣泛地運用,相異的東西都很重要並且適用。現代的人不習慣盤腿,坐在時間一久便覺得昏沈,並且全身酸痛不堪。但我們不要就上停止或完全放棄打坐,最好的辦法就是結合坐禅與立禅的修法,這樣可以讓我們運動,舒展一下筋骨,讓心清醒一下,同時身體也可以藉此休息。不論我們是在坐或站之間,心都會變得更爲清晰。
立禅之所以有益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接近下座的步驟,但卻一點也沒有離開禅修。這讓我們更易帶入禅境(或說是一種禅動感),以及每日的日常生活中。這個介于正式與非正式禅修之間的橋梁似乎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
在修立(行)禅時,經典上並沒有特別說明我們的手應該擺在哪裏、我們應該怎麼走法等。但從身體的觀點來看,我們的手若放在身體兩旁任其自然擺動的話,便有可能對以後靜慮止妄造成妨害非幫助,因此,我們要將雙手放在前面,與肚臍等高,兩掌手心向上,以右上左下的方式相疊;這也是一個專注或攝心的手勢,它有一種收攏的感覺。因此,這樣的姿勢與這種法門頗爲契合。
在對諸佛與阿羅漢的祈請文中,說到由于他們莊嚴神聖的形相,因此走起路來如“鶴的步姿”般。諸佛與阿羅漢處于極度寂靜中,因此氣質莊嚴沈穩——立禅正反映出這種莊嚴性。走路時,我們首先將腳後跟往上擡,繼之擡高腳底其他部位,直至只剩腳趾尖著地;然後走一步,由腳後跟先落地,再慢慢將整個腳底放下——以此方式,我們不急不徐地穩步而行。除此外,做一個轉*輪的象徵,諸佛與羅漢均采順時鍾方向而行,因此我們也將此並入其中而修似乎是件很合理恰當的事。用這種方法行走,右腳先出,以順得鍾方向繞行,可幫助我們的心更爲沈穩,獲益更多。
共修的重要性
我們都知道,當許多人一起做一件善行時,其善業的果實將會變得非常大;正如許多人聚集做惡時,其摧毀性的結果也會非常巨大一樣。這項原則也絕對適用于禅修上,因此,我要諸位記住共修的重要性。當然,在一個團體中,通常當我們看到對方時,都會相互激勵打氣,但事實上,它不只是這樣而已。我舉個例子來說,在這個房間裏,當我們點燃一根蠟燭,我們便會凝聚多亮光以及更多溫暖。在佛陀時代也非常強調群聚以及向心力的結合。參加禅修的每一位都對其重要性有真正的了解,因此向前的意願非常大,且都能真正實修。大家本著相同的願心,更加努力,一起修行。
真實的情形是這樣的。假如,有五個人在一起打坐,每個人都可以分享並且獲得五個的法益。由于具大效益,因此不管在出世間法與世間法上,團隊合作一向受到高度的支持與鼓勵。
但有些人可能不以爲然,因爲一些有名的證悟者,例如密勒日巴等,便采隱居獨修的方式——如果共修的力量真有如此重要,他就不會離群獨居了。但事實上,對密勒日巴而言,重點並不在于離群與否,而是因爲他本身就是一個相當獨特的人——不論群修或獨修,他的優異、毅力、證觀等,基本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有很多像密勒日巴的人結合在一起,並且如密勒日巴一樣修行的話,他們也一定會獲得同等證悟。但不幸的是,像他那樣的人,世間並不多見。密勒日巴獲得大悟後,便開始啓發教導他人——他以善巧方便傳授了無數法門。我們常有一句話說:“不論密勒日巴走到哪裏,整個地方(事實上是整個西藏)到處都可以見到布衣瑜伽士。”成千上萬的密勒弟子一起修行,到任何地方也一起行動,彷佛是一隊瑜伽士兵團。他們各有悟境,也相互展示證兆,彼此激勵。
在岡波巴大師時代,常有多至五萬的人在一個共修或開示的法會出現。如果各自獨修對那些人真的很重要的話,則大家便會十分強調並早說這樣做了,但反而大家都支持鼓勵共修,並且任何地方只要方便,大家馬上就一起開始共修起來。
所有佛陀的法教都在強調利他的重要性。這對別人很重要,對自己能從事善行這事也很重要。我們多少對此都有些了解,但依我們目前的程度來看,實在無法爲別人做多少事。我們個人的能力實在很有限,偶爾別人須要幫忙時,或者我們還可以用嘴巴或身體幫點小忙而已——我們也許真有這分心,但事實上無法提供多少幫助,或根本不知道如何做起。
我們要記住這點:共修的活動及其在團體內的相互協助,絕對是一種開始行利他工作的方法。對一個修行的道場而言,其最大的利益之一就是提供一個參與以及相互合作的地方。也許一個人自己無法做什麼,但一個團體就可以做很多事了。我們能爲別人做的好事,也同樣對自己有益。
舉個例來說,在佛學中心的團隊合作,盡大家的力量,誠心努力推動一切法務,讓我們邀請到了許多高度成就的上師到訪。他們之間許多是真正“見即解脫”之種,意即見到他們,便結了一個絕對可讓我們究竟解脫的種因——這是因爲我們得以與他們珍貴的利生願力結緣的緣故。由于我們的團隊合作,才使得許許多多的人得以與諸位大師結緣,親自見到他們,並聆聽開示,其間所産生的利益是很大的——它可以說是一個最大的利益,再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但有時即使我們采獨修的方式也是好的,至少我們沒有荒廢修行。只不地如果我們僅想圖個清靜而避開他人,而非真正想利益他人的話,那麼便不會有什麼功德利益産生了。在此情形下,任何上師或大師會僅爲我們個人的因素而滿我們的願來探望,實在是件很可疑的事。也許上師們有許多比單單來看某一位“個人”更爲重要的事要做吧!
假設我們想盡辦法依止一位成就者爲師學法,之後我們把這些教法帶回去開始修行。但了解法義需要一些智慧,而實證則更需要大精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有什麼大成就,實在是個問題。縱使我們終獲一點小悟,時間花費的長短也是一個問題。在獲得證悟後,我們才終于能出去度衆。但在到達這一點之前,可能已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了——甚至在那個時候,我們能做多少利生的工作也仍是個未知數。
因此,重要的是,任何我們所能做的,從現在開始起就做,並且要一直維持擴展下去,而不發等到將來某天我們自認能做大事時才行動——也許我們永遠等不到那一刻。我們最能實踐它的時候,就是當我們能利益他人的時候。
我們應該深深感謝尊貴的秋揚創巴仁波切和卡盧仁波切,他們是將藏密佛法帶到西方的先驅者。他們建立許多道場並強調其重要性時,都經曆了許多艱辛和困難。
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的目的是,有些我們自己無法幫助的,可以尋求他人的協助。我們由于幫助他人而累積的福德時無窮盡的,我們通常認爲“珍貴”、“寶貴”的東西,根本無法與之相比。
我對諸位願以任何方式盡力相互幫助有很大的信心。這樣做一定會受到大家的感激和贊歡的——這樣的工作非常重要,諸位一定不要放棄,因爲我們絕對承擔不起放棄它的損失,所以請千萬不要放棄它或生退心、或減少努力。誠心持戒,在道場中度衆,幫助他人,爲自己在修行上的成就奠立一個真正穩固的基礎。我們曾談過各種不同的障礙,我們必須了解,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們無法真正去幫助他人。
禅修上的進步
當我們修禅一陣子後,會有某些現象出現,使我們常弄不清楚它到底是一種障礙或是悟觀。在這種時候,我們應去找一位善知識或上師證實一下。不過諸位也許無法常常見到上師,加上我相信大家總是精進不懈的,因而無法分身,所以,我想稍爲談談在禅修中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對治的方法。
首先我們要記住的一點是,若諸位能長時間打坐,例如每天修一次或多次,這是非常好的。打坐…
《岡波巴四法·覺知的心——奢摩他“止”修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