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還有煩惱習氣,這跟他方世界一樣,見思煩惱、見思習氣,塵沙煩惱、塵沙習氣,無明煩惱,就在同居土、方便土斷盡了,斷盡之後生實報土。其實同居土、方便土跟實報土沒有兩樣,所以那個世界叫平等世界。叁土衆生(不算常寂光土)都生活在一起,每個人境界不相同,這是真的,但是在生活上、在學習上統統在一個講堂,一個學校,沒有絲毫差別。一個講堂很奇怪,同居土(帶業往生的衆生)、方便土、實報土都在一個講堂上課,都在那裏聽阿彌陀佛說法,這很奇怪。我們想聽什麼經,他就講這個經,講給我聽。我想聽《華嚴》,我聽阿彌陀佛講的全是《華嚴經》;你想聽《法華》,你聽的全是《法華經》。佛以一音而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滿一切衆生的願!這他方世界做不到的。所以阿彌陀佛不必請很多老師,一個人講就行了,千經萬論大家同時聽到,同時學到,沒有一個不歡喜,皆大歡喜。所以今此淨業,巧入無生,蓋易行道也。哪個方法難,哪個方法容易,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我們從容易的學,容易成就。太難了不行,程度不夠,時間也不夠。
「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快捷方式是徑路。「而持名一法又爲四種念佛中之徑路。故稱爲徑中之徑」,徑路裏頭的徑路。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四種,在《觀無量壽佛經》上的。實相念佛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不是普通人,法身菩薩才能做到,就跟前面所說的,別教初地以上,無論他用什麼方法,全是實相念佛。我們接受大乘經教的熏習,熏習時間長了,雖然不能契入實相念佛,對于實相念佛的道理,實相念佛的樣子,我們都知道一些。這是受大乘經長時間熏修的,所以我們有解悟,沒有證悟,我們對它了解。于是實相念佛我們不懷疑,我們知道我們早晚也會有那麼一天達到實相念佛。前面所講的「于無住時即生心,于生心時即無住」,那就是實相念佛。那持名在這四種裏頭最方便了,所以十六觀擺在最後一個,第十六觀就是持名。佛法它是恒順衆生的,衆生都把最好的東西放在最後。文藝表演最後一招叫壓軸戲,最好的擺在最後,爲什麼?人家從頭才看到尾。如果最好的擺在前面,看完之後人家走了,後頭沒人看,最好的擺在最後。《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擺在最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擺在最後,第五十叁,最後是無比殊勝。四種念佛,持名擺在最後,所以稱爲徑中之徑,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
「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宗」。這比羅什大師譯的《阿彌陀經》更殊勝,《阿彌陀經》這個一心不亂是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梵文原本裏頭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不容易做到,很難!所以許多人看到這一句,不敢學念佛法門,這我做不到。那麼羅什法師有沒有翻錯?沒翻錯。爲什麼沒有翻錯?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就叫成片。我們看所有一切萬物都是阿彌陀佛,這叫成片,一片,不是一心。一心是什麼意思?一心,見思煩惱斷了,這叫事一心,不起心、不動念叫理一心,我們做不到。可是我們做到功夫成片,這可以做到。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首先佛光照注你,佛光一照就加持,把你功夫成片提升到事一心不亂。羅什大師沒說錯,臨命終時提升了,念到事一心不亂的人,臨命終時就馬上提升到理一心不亂,那要念到理一心不亂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不要很久,他就證得妙覺果位,不可思議!
梵文原本經上是「一心系念」,玄奘大師翻的,直釋的,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亂。一心系念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去想,所有一切妄想雜念都沒有,統統換,換成一句阿彌陀佛,這叫一心系念,這個我們能做到。《無量壽經》上沒有用一心不亂,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心系念跟一向專念意思差不多,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們這一生就保證成功。「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爲明確簡要」。明了確實,簡單扼要,這方法真好!「是故此經稱爲淨宗第一經」。爲什麼?什麼樣根性的人遇到了,一生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去作佛了。所以這個法門是成佛的法門,成佛的快捷方式。「因其爲直截中之直截」,它不走彎路的,直達的。「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融兩個字不容易,圓是圓滿,融是融通、融合,自自然然就跟性德完全相融了,圓滿的相融。
「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過于我國」。講日本淨土宗,他們學習《無量壽經》那個風氣超過中國。中國淨土宗的學人,因爲《無量壽經》多次翻譯,依一部經學,所謂是挂一漏萬,要每一種本子都來學很麻煩,嫌它雜亂,所以就舍棄了《無量壽經》,學《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在中國非常興盛,但是在日本淨土宗是《無量壽經》興盛。日本人《無量壽經》的批注大概有叁、四十種,多!中國《無量壽經》只有兩種。下面說,「日《黑谷大經釋》雲: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余經名枝末」。本經是《無量壽經》,余經是《阿彌陀經》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都是它的枝末,這個經是根本。那佛帶說淨土的經論就太多了,一百多種,將近兩百種。黑谷是日本淨宗初祖,法然上人就是他,這是對他的尊重,不稱他的名諱。他的法名叫源空,源頭的源,就是水源的源,空有的空,賜號法然上人,應該是皇帝封他的封號,他也稱黑谷上人。這是日本淨土宗的祖師。他也在比叡山修行,所以比叡山是日本佛教的母親,日本人稱比叡山是佛教的母親。日本佛教十叁個宗派,比中國多,中國只有十個宗派,它十叁個宗派。十叁個宗派開山祖師都是在比叡山修行的。比叡山應該有一個地方,那山很大,這個地方叫黑谷,法然上人曾經在這個地方住了很久,在比叡山他就住這個地方,所以後人尊稱他稱爲黑谷上人,這名號是這麼來的。
他的《大經釋》,大經就是《無量壽經》,釋是解釋,就是他的批注,裏面有這麼一段話,「于往生教」,往生教專門講西方極樂世界,專門講往生的這個法門。所以淨土叁經,現在是五經,都可以稱之爲往生經,都教往生的,這在從前這名詞很普遍。「有根本亦有枝末」,《無量壽經》是根本,用我們現代話來說,《無量壽經》是淨土經典裏面的概要、概論,它講得最完整,面面俱到。《觀經》是它的枝葉,《觀經》裏面只講兩樁事情,一個是講極樂世界的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說的是道理;另外一個是講方法,念佛的方法講了十六種,這十六種裏面有觀想、有觀像、有持名。四種念佛,爲什麼不講實相?實相不必說,念到理一心全是實相,無論修哪個法門統統都是實相,沒有到理一心,那就是觀想、觀像、持名。理一心見性了,所以實相念佛是見性,見性的人無論修哪個法門統統叫實相。
「又此經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我們中國人講正助,助是幫助,確實這一部經是正說。你看從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曆史講起,這個極樂世界從哪裏來的?爲什麼會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怎麼修成的?細節講得很清楚。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施工,突然就出現了。憑什麼?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這種事情我們這個世間有,天堂化生,也是化現,也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施工,怎麼來的?是你善心善行功德之所成就。不要講很高,欲界天第叁層以上,夜摩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再上去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沒有人工設計。這是什麼?你修學的善心善行功德之所成就,或者我們說福報,善心善行福報之所成就,自然的。那作惡報也是一樣,這幹壞事,幹壞事是什麼?惡業之所成就,造作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地獄相現前。地獄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施工,自然變現的,是你自己罪業、業力變現出來的,化生。
我們這個世界,天堂、地獄是變化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變化出來那有什麼稀奇?阿彌陀佛那個修行還得了!四十八願不是空的,每一願都要花很長時間他去修,願願都兌現了。用了多少時間?阿彌陀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他用了五劫的時間,五大劫。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這個世界成住壞空經曆五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修圓滿了,願願真的兌現了。所以極樂世界怎麼來的?我們不能不感謝阿彌陀佛,是他的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這麼來的。沒有人設計!沒有人設計爲什麼會那麼樣的美?那麼樣的珍奇?這個道理你要問我,我介紹你們,你去問萬花筒。這個裏面的東西放得很零亂,亂七八糟的,爲什麼在這裏轉起來你去看的時候,非常之美,一點都不亂,你看這圖案自然嚴整。所以今天人講自然災害,我聽了不以爲然。自然是最美的,自然是最嚴整的,自然怎麼會有災難?沒這個道理。小孩出生下來,自然的,你看五髒六腑樣樣俱全,一樣都不缺,沒有人去設計,也沒有人去施工,自然長成的。所以自然是最美的。破壞自然,災難才現前。我們今天遇到這些災難是什麼?是破壞大自然才出現的,要隨順大自然,哪裏會有災難?不可能的事情。
中國人講孝道,孝道裏頭只有一個字「順」。普賢十願裏頭「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那就是最完美的。大乘佛法完全是隨順大自然的,用現在的話說,大自然的規則,決定不違背自然,自然的性德,這個要知道。所以不教不行,教育太重要了。傳統文化,古聖先賢所教的,佛菩薩所教的,完全是隨順性德,沒有絲毫違背,所以它是圓滿、它是幸福的,它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隨順,災難就來了。我們的身體不隨順,這身體就得病,五髒六腑會生病;我們的意念不能…
《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