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經講得好的大概不超過二十個人,全中國。到現在,大概十個都找不到了。所以衆生愚癡、迷惑,敢造這個重罪,果報現前,後悔莫及。這些事情我們都要知道。

  今天在這個世間,做哪一樁事情的功德最大?諸位很冷靜去思惟,只有把如來的經教講透徹、講明白,讓人都聽懂了,這個功德最大。爲什麼?一個人聽懂,一個人回頭。回頭是岸,他不墮叁途,把他從叁途裏頭救出來。他要真正勇猛精進,改邪歸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還有比這個功德更大的嗎?我們自己一遍一遍的講,講給誰聽?講給自己聽!自度而後自然就度他,不要起心動念。有緣的人遇到了,他看出來了,他聽懂了,這就得度。

  這一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是直顯于心源,全彰于自性,所以法性身、法性土,何相之可得?不但相不可得,見也不可得。見是什麼?見聞覺知,是精神,相是境界相,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都不可得。「此正無相不相、相而無相之正體」,這叫實相。文字不多,把實相真的說出來了。無法說出來的,這善巧方便把它講出來。下面說,「蓋吾人心性,量同法界」。多大?遍法界虛空界。法界,我們中國古人有兩句話來形容它,叫大而無外,真講到極處,沒有邊際,量同法界。法界比宇宙意思還好,宇宙還有邊際,法界沒有邊際。小而無內,這都不可思議,小再小,找不到更小的。爲什麼?它稱性,性沒有大小。再小的一個物體裏頭,佛經講的極微之微,今天科學裏面所講的量子,在《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極微小的那個物質裏面有大千世界,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色相全在裏頭。這是現代科學家提出全息概念,發現這個東西。他是用兩組雷射光拍下來的照片,這個照片很奇怪,你把這個照片剪成兩片,把它剪碎成兩片,你看兩個照片裏面的相片是完整的;你剪成四片,四張照片是完整的;你把它剪成一百張的碎片,張張都是完整的。這是科學家發現的,叫全息。叁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講的,每粒微塵、每個波動現象都是全息,它裏面含藏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信息現象全在其中,一絲毫都不欠缺。這就是經裏面常講的比喻,叫「芥子納須彌」,芥菜籽很小,裏頭有須彌山。須彌山在芥菜籽裏頭,須彌山沒有縮小,芥菜籽沒有放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

  下面這兩句話,禅宗常講的,「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這個極微之微裏頭它靈,靈是什麼?它裏頭有圓滿的信息,它知道。日本江本博士用水做實驗,水靈明洞徹,湛寂常恒,這四個字可以用在他實驗室裏頭。水是礦物,它會看,它會聽,它會懂得人的意思,而且隨著人的念頭,善念、惡念、正念、邪念,反應出來的色相不一樣。其實佛經上給我們講的四種現象,色聲香味,四種現象他只能看到一種,這就是科學還有問題。圓滿的科學技巧應該四種都能夠出現,現在只出現了色,音聲沒有出現,香氣沒有出現,五味,酸甜苦辣鹹沒有出現,我們的科學技術不到家。講五個字,色聲香味觸,那個觸是什麼?觸就是感應。所以,我們動一個念頭,遍法界虛空界都知道。爲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觸動自性,哪有不曉得的道理!所以聖賢,古大德、老祖宗教導我們,起心動念要慎重。這個意思是說,要有正念,不能有邪念,要有善念,不能有惡念,叫慎獨。獨自在一處,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不能放逸、不能隨便,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我們輕微的這個念頭,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統統都傳遍虛空法界。萬事萬物真的就像一個看不見的、無形的一個電網,它非常密。起一念而動全體,遍法界虛空界都知道了,知道得還特別清楚;我們自己不清楚,人家接收的時候好清楚。

  湛寂常恒,這個裏頭每個字都有很深的學問。湛,像水一樣幹淨,沒有染汙,不動,水像一面鏡子,能照見外面的萬物,這湛。照見是慧,寂是不動,寂是定。我們就曉得,慧從哪裏來的?慧從定中來的,心不動就生智慧。心要動,心動就是你想,你想不生智慧,生的什麼?知識。你能夠想象的是知識,不是智能。智慧決定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的,思想有錯誤,不見得完全正確。知識能解決一小局限的問題,而且還常常有後遺症,智慧沒有後遺症,智慧解決問題是透徹的。我們向一個高人去請教,他高在哪裏?就是高在清淨,高在他心是定的。我們的心是動的,我們有胡思亂想,他沒有。所以他們的心是清淨平等,一定有覺,覺就是慧。我們要想有智慧,其實智慧是本有的,不從外來的,自性裏頭本有的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之利。叁種真實都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外來的,只要你心定,它就發現了,你心裏面浮動,它就看不見了。好像是水,心比喻作水,水肮髒、水波動,照見的能力失掉了。只要它不動,肮髒東西沈下去,沈澱了,清水現前。不動它,就恢複它照見的作用,智能是這麼來的。沈靜跟智慧相應,浮躁跟智慧相反。常是永恒不變,湛寂常恒,這是自性、這是性德。它多大?「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叁際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是講空間,四方、四維、上下。這兩句話就是遍時空,遍一切時遍一切處,這個意思。

  「極樂國土,非在心外」。極樂世界在哪裏?在自心裏面。爲什麼?極樂世界是自心變現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的。我們今天念這部經,第六品四十八願,我們要怎樣去念?依照四十八願發心,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四十八願,那阿彌陀佛五劫修行的功德,自自然然就加持到你心裏去了。我們得阿彌陀佛加持,道理在此地,不能不懂。我們沒有行動,求佛加持加不上!不是佛不加持,是你跟他不相應。我們依照這個願發願,就加持上了,爲什麼?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後頭必定是同德、同行。我們現在念四十八願很難發,難在哪裏?難在我們有個妄心,有個自私自利,可以跟他同幾分,沒有辦法達到圓滿,道理在此地。我們有幾分相應,佛就有幾分加持。

  這部經,四十八願就特別重要,四十八願是本經的核心。像《往生論》上所說的,國土(極樂世界)、佛、菩薩是彌陀願心莊嚴成就。他的心是清淨平等覺,在經題上,阿彌陀佛的心清淨平等覺。清淨,沒有私心,沒有染汙;平等,沒有波動現象,那就是湛寂常恒。湛寂常恒當然靈明洞徹,靈明洞徹是什麼?就是覺,合起來清淨平等覺。這是把學佛的理講清楚了,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曉得怎麼修法,用什麼樣的心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收到非常好的效果。遍法界虛空界是我們自己的心性變現出來的,能大師說的這句話,沒想到自性能生萬法。極樂世界是萬法之一,所以它不在我們的心外。我們心有多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此地講的豎窮叁際,橫遍十方,沒邊際的。「百界千如,皆我本具」。不但極樂世界,這個百界是一切諸佛世界,這不是一個極樂世界,全都是我們自性本具,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

  下面「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有一法,在我心外?」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的心跟法是一不是二,這事實真相。是心生法,心是主宰。法生心是凡夫,凡夫已經受外面境界的控製,受它影響,這就錯了,顛倒了。法是你所生所現,今天它做了主,它主動你被動,你處處跟著境界轉,你錯了。覺悟之後,覺悟之後自己要做主宰,境隨我心轉,這是真的。我怎麼可以隨著境界轉?所以,外面叁種現象都是虛妄的,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叁種現象對我都不能造成幹擾,我如如不動。

  「本經所诠」,诠是詳細的解釋,「直顯本心」,這部經上跟我們說的、跟我們解釋的是直顯本心,「全彰自性」。這是全經最深奧的一部分,完全給你講理,佛說這部經根據什麼講的,這裏頭有個道理;道理明白,對經上所說的一點懷疑都沒有了,就真信了。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相是什麼?現象,擺在我們面前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這叁種現象。叁種現象就是道,道是什麼?自性。自性變現的,這當相即道。無非真實,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它就是真實,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全是假的,它就不是真實。所以,你要找真實東西不在外,在外面永遠找不到。所以古德說,放下便是!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第六段,「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這兩句就是科題,這一段所說的。我們看批注。「如《彌陀要解》雲:實相無二,亦無不二」,無二是一,無不二就是多。這兩句話在《華嚴經》上說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是自性,都是自性變現的,依報是自性變現的,正報也是自性變現的。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從一體起二用,這個二用就是依報跟正報。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用這幾個字來形容本體、形容性德。自性清淨圓明,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明就是智慧,真實智慧,無所不照。體是萬事萬物的本體,萬事萬物都是依它而起的。它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包括時間跟空間都是依它起的,沒有它,時空也不能存在。在佛法裏面有具體說明,你看相宗入門第一部的小論,《百法明門論》,把宇宙之間一切法歸納爲一百大類,叫百法。這百法是從哪裏來的?自性變現的,就是六祖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歸納起來稱爲百法,百法展開是萬法。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說得好!

  蕅益大師講,「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這對自己講的,「作自作他」,這是差別相,自是我,他是別人,全是自性變現的。能變的體性是一個,所變的現象千差萬別,同一個自性。這是學大乘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自他是一不是二,我們跟阿彌陀佛什麼關系?一體。別的宗教也說,但都沒說清楚。別的宗教有這麼一句話,「神與我同在」、…

《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