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九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是沒有說過,說過。今天的教學跟我做學生這一代不一樣了。我做學生這一代,老師很嚴格,我們做學生的很乖,聽話。現在時代變了,崇尚的是民主自由開放,講求的是人權,那就沒法子了。所以現在父母不能教兒女,老師不能教學生。現在學校教育容許學生批評老師,老師的尊嚴沒有了,老師爲了飯碗、爲了吃飯,那怎麼辦?討好學生。學生要的是分數,考試把題目都告訴你,你都拿到滿分,大家歡喜,這個老師好。太嚴格的時候,這個老師不好,希望學校開除他,下個學期不要聘請他,學校真幹。學校用什麼標准來聘老師?學生對老師的評語。好老師不再教書了,換句話說,我們的教育就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後全沒有了。現在老師嚴格管教一點,家長就要到法庭去告狀,「這個老師虐待學生,要判刑。」老師還敢管嗎?我這種年齡,小時候念小學,被老師處分,那個時候打手心、罰跪,也體罰。我們哭喪著臉回到家裏,父母一問什麼事情?被老師處罰了。第二天我的父親肯定帶著禮物到學校去感謝老師,謝謝老師的管教。你看是什麼態度,家長跟老師是怎麼樣合作!能在學校學一點東西。現在學不到了,現在老師看著學生的面色說話,察言觀色,可不能得罪學生,得罪學生飯碗就打掉了。所以教育失敗了,現在不是教育失敗,教育沒有了,看不到了。家庭教育沒有了,家庭教育誰在教?電視、網絡在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時尚在教。

  所以聖賢教誨,難,太難太難了!真的,老師在一生當中得一、二個傳人,就非常安慰了,不容易!社會風氣要能夠慢慢好轉,至少叁代以後。我們這一代是跌到谷底,要能興起來,一定要人心覺悟,要自己認錯、要忏悔,從一百八十度再轉到一百七十度、一百六十度,慢慢的轉,一代一代的轉。我們疏忽了兩百年,把它恢複起來至少還要兩百年,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這兩百年當中,承傳聖教的人比什麼都辛苦,那要有真正的慈悲,有無比的耐心、忍辱,什麼都能忍受,才能把正法、把傳統延續下去。我們希望一生當中有二、叁個人,這二、叁個人希望將來在他們一生當中也有二、叁個人,那就十幾個人,十幾個人每個人都能夠帶二、叁個人的話,那就有五、六十個人,至少得有個一、二百人才能複興。你就想,這要好幾代,慢慢恢複。這是一個循環,從頂點到低谷,到一百八十度,然後從一百八十度再回到頂點,宇宙現象確實是一個循環現象。我們今天跌到低谷,低谷向上提升,也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至少兩百年回到清朝末年的樣子,再有兩百年回到清朝盛世的那個樣子。要靠這些承傳的人,身行言教,無盡的慈悲,無比的德行,德行是忍讓。孔子弟子贊歎老師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講心地的端莊,不偏不邪,不受外面環境的影響,這忠;恕就是原諒,原諒一切人,愛護一切人,幫助一切人,感恩一切人。

  這是我們在這檢討,爲什麼我們這麼多年都學不好?真正原因明白了、找到了,把我們的毛病革掉、放下,從今天起,我好好的修十年,抓住宗趣,那十年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菩提心不能不發,這是自己的真心。我們現在所說的,這是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提的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如是存心;應對世間一切事物,我們用「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果然用這二十個字來規範自己,來勉勵自己,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學記》裏面所說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古人也有一句諺語說「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我們能夠锲而不舍,好好學十年,一部經、一句佛號就夠了,不能搞雜,不能搞多。如果佛菩薩、上天還給我十年壽命,我就好好的來表這個法,十年當中我做出個樣子來,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這一部《淨土大經科注》,我們認真好好的學十年,就這一部經,一遍一遍的講,遍遍意思不一樣。爲什麼?境界向上提升了,不相同了。

  我講經用的經本,第一遍我們講的是《淨土大經演義》,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圓滿了,我這經本也封起來了。第二遍講《科注》,我看得很仔細,我也預定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圓滿,圓滿之後講第叁遍,我又用新的經本,不用這個經本,這就是什麼?遍遍不一樣。這些本子留給後人,讓後人去做一樁事情,做什麼?集注,會集,把十次講的統統會集,將來做一個批注,這是後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我們用一個本子,可能會有重複的,我不用這個本子,把本子做成檔案存盤,這樣才能真正勉勵自己。一份講義講一輩子,每遍都是一樣的話,那個枯燥無味,那個不會有長進。遍遍從頭來起,才真正知道自己境界提升了。同學們,尤其是跟我多年的同學們,要特別提高警覺,古人所說「知恥近乎勇」,這麼多年來,我們依然是個凡夫,依然還在造作惡業,這是莫大的恥辱。我們爲什麼沒有開悟?爲什麼沒有得叁昧?爲什麼還是這麼迷惑顛倒?這經白聽了。好處,大乘經上講的只有一個,阿賴耶識種下了《大經演義》的種子,好處在這裏。這個種子永遠不會消滅,來生後世遇到緣它會發芽,它能不能結成果實,那要再看它的增上緣,沒有殊勝的增上緣,雖然發芽,很容易被摧毀掉,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關鍵裏面第一個關鍵是老師,學習能不能有成就,那是自己的事情,這個就是你對老師,你對于你所學的有幾分誠敬心,你就有幾分成就,與其它的毫不相關。

  我們再往下面看,「故知宗者,爲全經之綱領。綱舉目張,領提衣順」。綱是網的(打漁的網)什麼?網裏頭那個總的頭,那叫綱。你看這個綱提起來,網就撒開了,網叫目張,撒開了。這個最重要。你要不抓住這個綱,你拿一個角,這個網是提不起來的,一定要抓住綱。衣服一樣,衣服你拿著領子,你看衣服很順,你要提個袖子,這衣服就很淩亂,一定要把領抓上。所以這個宗叫總的綱領。「是故于辨體後,首應明宗」。體是道理,這部經根據什麼道理講的,沒道理,人家不能相信,有道理,有道理我能相信。那我應該從哪裏學起?這就是宗趣。從哪裏下手,從哪裏學起,這是宗;學了之後得到什麼樣的好處,那是趣,趣是歸趣,首先要搞清楚!所以辨體之後一定是明宗。

  「體是理,宗是行。體者,乃宗所依之體。宗者,即是顯體之宗」。沒有修行,理顯不出來。淨宗之妙,完全靠行,你真行,它就真有感應。現在人看不到感應他不相信。感應是什麼?就眼前的事情來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很明顯。煩惱輕,智慧長,你一定身心健康,自在安樂。日常生活當中,剛才說過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應付得非常得體,應付得非常自然,都能顯示出圓滿,我們現在講身心安樂、家庭美滿、事業順利。這是念佛人的好處,念佛的人如果這個都得不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可靠了,這叫雞毛小事,往生是成佛是大事,大事都能辦得到,小事哪能不好!你真學真有這個好處。我一生沒求長壽,我真的就希望早一點往生。求長壽的人有,我相信不求長壽的人多。我們讀了凡先生的《四訓》,了凡先生求功名、求富貴、求兒女,沒有求長壽,但是了凡先生延壽了,孔先生給他算命五十叁歲,他走的時候七十四歲,延壽二十一年。不求爲什麼會延壽?這是他修學功德之所成就,另外還有個意思,佛菩薩讓他表法,做出好榜樣給大家看,啓發大家的信心。這個意思很深!只有他的真實成就能令大衆生起信心,所以他多住幾年于大家有好處。對自己來說,他已經忘我了,對他沒有苦樂這樁事情,他已經忘我了。積功累德要以忘我之身,在這個社會上行身行言教,真正積功累德。

  「二者互相表裏。宗是會體之要行,故應崇尚」。宗跟體是一而二,二而一,一個是理,一個是事,理事不二,理事一如。宗它是會體之要行,它是契會理體重要的行爲,故應崇尚。「《香象心經疏》」,香象大師就是賢首大師,我們學過他的《妄盡還源觀》,他對《心經》有批注,《般若心經疏》,裏面說:「言之所貴曰宗,宗之所歸曰趣」,這是解釋宗趣。言之所貴,言是言教,這叫宗,宗之所歸,這就叫趣。前面意思說得很好,宗是重要修行指導的綱領,這種修行到最後它得什麼結果,這就是趣。「又圭峰大師《圓覺略疏》雲」,華嚴第五祖宗密大師,他在《圓覺經》上下的功夫最大,有《圓覺經略疏》,有《圓覺經大疏》,有《圓覺經大疏鈔》,這一部經他做過好像叁次或四次批注,都非常精彩。這裏面說:「趣者,意趣、趣向。即心意所歸趣之處。可知,趣者,歸趣也」。最後歸到哪裏?「是故依經宗旨,明其所爲,識其所求,究其所至,名之爲趣。」我們依照這個經的道理,依照這個經典修行的方法,知道他之所爲,也知道他所求的,最後他到哪裏?最後是在極樂世界成佛,這是趣。所以修行重要的指導原則,是教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所爲,爲什麼?爲往生極樂世界。所求的是什麼?到極樂世界求做彌陀弟子,最後在極樂世界圓滿成佛。這還得了嗎?不得了!

  道理明白了,方法明白了,我們得真幹!你只要發心真幹,阿彌陀佛加持你,釋迦牟尼佛加持你,十方諸佛加持你,龍天善神贊歎你,你想不長壽都不可能。爲什麼?諸佛菩薩慈悲,希望你來表法,希望你來做一個修行的好榜樣。你自己的壽命到了,沒關系,那是你的業報。現在壽命是你的願力,我願意表法,我願意做個好樣子,讓大衆看了的時候,他能夠反省,他能夠回頭,他能夠發心。所以你現在活在這個世間爲什麼?爲正法久住,爲利益苦難衆生。如果還有一點點名聞利養夾在裏頭,你就完了,你就全錯了,絲毫不能夾雜。像我們眼睛,一粒沙子都不能夾雜,沙子是什麼?名聞利養。沙子不要,夾雜金剛鑽行不行?也不行,真的假的都不能夾雜,善惡都不能夾雜,邪正都不能夾雜。現在科學家教給我們,回歸零極限,零極限就是原點。原點是什麼?原點是自…

《淨土大經科注 第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