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一集▪P3

  ..續本文上一頁見地、你的見解,也完全超離。超情離見是什麼境界?用梵語來講,就是大般涅槃,用我們這段經文,就是常寂光。超情離見是入常寂光,妙覺果位。這個境界不可思,思是什麼?第六意識,你達不到;不可議,議是說,你沒辦法說,你說不出來。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是不可思,言語道斷是不可議。宗門大德所謂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去喝一杯,這水是熱的、是涼的,給你說涼、給你說熱都是很模糊。涼到什麼程度?熱到什麼程度?不知道。自己親自嘗一口就知道了,嘗一口自己也說不出來。科學家用個很笨的方法,溫度計去測量一下,那是很笨的方法。菩薩入這個境界,不需要溫度計,就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他也說不出來,說出來你也不懂,只有同樣境界的人他才懂。「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爲千經萬論所同贊者也。」這是真話,極樂同居,十方世界只有這一處,別無分店,找不到第二家,我們一定搞清楚。所以,千經萬論沒有不贊歎的!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叁土」,這還得了嗎?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了。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在一百九十叁面第一行。「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叁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叁不退。」這句話最重要,圓證,不是分證,圓滿證得。圓證叁不退是誰?是法身菩薩,是實報土的菩薩。同居跟方便土都做不到,可是在極樂世界,往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同居土,也是圓證叁不退。這個法門真的是究竟圓滿,學習這個法門就是學習大圓滿,這一點不假。這一部經通了,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全通達了,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無量劫來宣講無量無邊經典你也全通了,《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歸結到最後一句話,就是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功德不可思議,佛號功德無與倫比。

  古大德當中,前清乾隆年代慈雲灌頂法師他說過,他這句話在《觀無量壽佛經》批注,他作的批注,裏面說的,這個批注叫《直指》,簡單稱是《觀經直指》,灌頂法師作的。裏面說,一個人造了嚴重的罪過,五逆十惡造全了,所有經論那個方法都救不了他,所有的經忏忏悔法也忏不了他的罪業,這時候怎麼辦?他說還有一法能救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他的業障。沒人相信!所以對淨宗的信心,大家都講我信佛,我相信,信的程度很薄弱,境界一現前,馬上就轉變了。好像念佛沒有感應,趕緊換,去念咒、去求神仙,信心就沒有了,所以沒有效果。堅定的信心,你看宋朝瑩珂法師,堅定的信心,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那是什麼?至誠感通,真誠的心,阿彌陀佛現前了。我們信心不堅定,麻煩在此地,以爲還有一些方法比這個方法高,比這個方法來得快、來得好,總還以爲有這些,對這個法門半信半疑。以前李老師告訴我,百分之九十九信,還有一分疑,就不能成功,那一分疑就把你的信全破壞了。這李老師的話。我們得好好想想,我們是不是百分之百圓滿的信心?對它毫無懷疑,感應就非常明顯。如果有一絲毫懷疑,問題就出來了。過失總在自己這邊,佛沒有過失,經教沒有過失,法門沒有過失,方法沒有過失。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是善、是不善,總是自作自受,自己對自己要負完全責任。

  末後這一句總結,「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爲本經之趣」。趣是什麼?歸趣。我們學這部經、學這個法門,最後能到達什麼地方?最後能證得妙覺果位,能契入常寂光,圓滿大般涅槃。雖然證得究竟的佛果,這上頭一句話重要,念念普利群生。我成佛之後爲什麼?是爲一切衆生,這就是四弘誓願最後一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成佛呢?成佛是爲「衆生無邊誓願度」,我度衆生的願才達到究竟圓滿,不成佛,度衆生的願不能圓滿。成佛是爲度衆生,衆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理解了、承認了,不懷疑了,我們能夠相信這句話,在經教裏面學到的,這叫解悟,這不是證悟。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可以說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證悟。它這個法門特別,跟其它的不一樣,其它的一定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真放下,你才能得到性德的作用。這個法門不需要,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爲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所以,前面念老這兩句話說得好,「聖德難思,佛恩難報」。你不知道恩德,報恩德的心發不出來,你真正知道,你才會發得出來。這個心發出來,你就得到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現前就得到。現前加持你,加持你對這個經典甚深的義理你能看得懂,你能夠聽得明白,這都是佛力加持你。沒有佛力加持,這裏頭甚深奧義我們看不出來,聽也聽不懂,統統都是得佛力加持。宗趣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是概要的第四大段,「方便力用」,度化衆生的方便。方是方法,用是作用,便是便宜,也就是這個方法非常適合。因此這個方法是活的,它不是固定的,因時、因人、因地不相同,千變萬化。所以它契機契理,這才稱之爲方便,它有大力大用。我們看解。「如《大毘盧遮那經》雲:菩提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著重在方便。「度生之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大智之顯現,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這個不能不知道。通常經上講善巧方便,也就是這個方法非常巧妙,真正很容易幫助你成就,這才叫方便。比起其它法門,其它法門就不方便,沒有這麼容易修,爲什麼?它要斷煩惱,它要消業障。這個方法不要斷煩惱,不要消業障,只要你具足這叁個條件,真信、切願、念佛。誰做不到?人人都可以做到。真做到了,他萬緣放下,我現在一心求生淨土,我什麼都不想,我什麼都不要了,一天到晚就這一句阿彌陀佛。非把阿彌陀佛念來,接引我走,我就靠定了。

  念就完全看你的心,《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到若七日,七是個圓滿數字。真正厲害的人,他徹底放下,就想往生,一天就成功,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所以不難,這真的,不是假的。瑩珂法師,出家人,不守清規,破戒破齋,他能在叁天叁夜把阿彌陀佛念來,證明《彌陀經》上若一日到若七日沒錯,真念來了。他在沒有念佛之前,對淨宗他不知道,他之念佛求生淨土是怕墮地獄。因爲他自己想得很清楚,要不往生,決定墮地獄,而且是無間地獄。想到無間地獄,害怕了,要真幹,真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叁天真的就往生。這個事情絕不是假的,《淨土聖賢錄》上記下來的。

  我們相信,古往今來有沒有人幹這種事情?有,沒有人記下來我們不知道,肯定有,決定不止瑩珂一個人。所以,李老師以前給我們講,《往生傳》、《淨土聖賢錄》是有人記下來的,沒有人記下來的多少?更多!要統統有人記下來,我估計這一千七百年來,從慧遠大師提倡念佛法門,遠公生在東晉的時代,跟陶淵明同一個時代,東晉距離我們現在大概一千七百年,提倡這個法門。他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一百二十叁個人。道場前面有個小溪,他就用那個做界限,虎溪,活動的空間在小溪之內,不出去。心是定的,一百二十叁個人個個往生。先往生的人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後往生的,所以後往生的會看到同參道友都跟在阿彌陀佛旁邊,都來了,這不是假的。從此以後,修學這個法門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

  宗門裏面,用參禅的方法成就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就的,教下大開圓解,宗門、教下合起來,我們概略的估計大概有叁千多人。這都是什麼?這都是明心見性的,他們修行的功夫達到實報莊嚴土,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而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我想決定不止十萬人,這一千多年來,不止十萬人。這樣我們就能夠了解,究竟方便法門,容易,只要你真信、真想去,真念這一句佛號,把其它念頭都放下。一句佛號換取所有的妄想、雜念,他就成功了。所以,度生的方便無過于這個法門。這「正是諸佛大願之結歸」,阿彌陀佛做到了,「大智之顯現」,這個法門,就是信願持名的法門,是大智之顯現,大願的結歸,萬德莊嚴,果覺究竟處,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所以,接著顯體、明宗之後,一定要講方便力用。

  我們看底下這一段,第二,「諸佛出世有叁種利益」,第一「說經,法施利益」。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在一百九十四面第一行。「如《觀佛叁昧經》雲: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叁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衆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所以佛出現在世間,菩薩出現在世間,沒有不講經教學的。講經教學稱之爲佛的家業,佛家的事業就是講經教學,或者簡稱叫佛事,佛幹什麼事。佛所幹的就是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爲我們圓滿表演出來。他叁十歲開悟,爲我們示現,讓我們對他生起信心,出生在帝王家。十九歲,放棄帝王的繼承,他離開家,我們講出家,去學道去了。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出去求學,到叁十歲十二年,把印度所有的宗教、學派統統學過,爲什麼?聰明好學。印度宗教裏面最著名的是婆羅門,印度是宗教之國,佛經裏面講,派別九十六種,每一家他都去學過,就是去拜訪過。印度也是哲學之國,這些學派他也都去學過。

  無論是學派或者是宗教,印度人非常重視禅定,幾乎沒有不修禅定的。在定中,空間維次突破了,能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所以六道輪回被他看到了。六道輪回不是佛家說的,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的曆史至少有一萬叁千年,換句話說,比釋迦牟尼佛早一萬年。我們就相信,釋迦牟尼佛修四禅八定,這就是婆羅門修的,他也修。修這個法門你就能夠看到六道輪回,上面能看到非想非非想天,下面能看到無間地獄。這不是假的,誰修誰看見,修的人太多了,各個人都看見。我們能夠想象得到,六道怎麼來的?爲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