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二集) 201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3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第一百九十五面,第五行看念老的批注:
「又佛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這是世尊勸他父王修學念佛叁昧。接著佛又告訴他的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這一句就是六道輪回,在六道裏面的衆生,念佛的心亦複如是。如是是指前面,他父親曾經問他,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爲什麼不讓大家學習?佛告訴他的父親,這些境界很深,是法身菩薩們的境界,絕對不是凡夫能夠行得到的,所以勸大家念佛。念佛這個方法也能夠達到法身菩薩的境界,但是無論在修學經曆、時間、方法都容易多了。所以下面接著說,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只要你真信、真願意往生,這句佛號不要中斷,最好是日夜都不間斷,哪有不往生的道理!能做得到嗎?能。什麼人能?放下的人能。真正求往生,往生是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我們自己要有一個認知,那就是我要不往生決定墮叁途;墮地獄未必,但是餓鬼、畜生是肯定有分。我們雖然也做了些好事、善事,可是我們的習氣把我們的善心善行給破壞了。什麼習氣?自私自利的習氣,貢高我慢的習氣。人人都有,只是你自己不能夠覺察;有時候自己也覺察到了,但是一轉眼又迷了,境界一現前他老毛病又犯了。這也算有相當進步,爲什麼?過去犯的時候自己不知道,現在犯了的時候,犯了之後馬上就能覺察到,我又錯了,怎麼又犯老毛病。這很有進步了,可是沒有用,叁途業報還是得受。如何能把毛病習氣控製住,讓它不犯,這在六道裏才不墮叁途。
人天兩道如果把教育丟掉了,這兩道的麻煩就大了,現在人間把教學丟掉了,整個社會混亂。天上怎麼樣?我們曾經聽說北朝鮮的山神,以前曾經跟長春百國興隆寺的常慧法師有過往來。常慧法師告訴我,肯定不是妄語,山神告訴她們。她問山神:你們當山神當了多久?他說叁千多年。常慧法師問他: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他知道),爲什麼你不親近佛陀跟他學佛?迷惑,不知道,現在想學佛遲了,找一個好的老師都找不到,就找到她。她說那天上怎麼樣?他說天上也不怎麼樣。大概就是我們人間造的這些惡業也染汙了天堂。可不可能?可能。爲什麼可能?我們念了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就知道,我們這邊人起心動念,天上這個信息全部收到,可是這些信息全是負面的。天人煩惱沒斷,習氣還有,只是比我們淡薄一點,但是我們這些惡習氣加持他,他那個淡薄就變成濃厚了,所以說天上也不怎麼樣。想來想去還是極樂世界好。發心求生,這是正確的。這個山神不錯,善根相當深厚。這八個代表到中國也沒請到老師,所以他們就不願意回去,留在中國做護法神。
這就是說明,人間天上、遍法界虛空界什麼事最重要?教學最重要。我們中國老祖宗提出這句話,「建國君民,教學爲先」,這是《禮記.學記》上的一句話。《禮記》成書,過去多少考古學家告訴我們,最晚也是在春秋戰國時候完成的。這就說明,那個時候佛教還沒到中國來,我們老祖宗已經知道這個問題了,教學重要,教學爲先。教學的重要,我們有理由相信,老祖宗重視這個問題,真正把它當作一樁大事來做,在中國我相信不止一萬年。雖然中國文字只有四千五百年的曆史,以前沒有文字,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老祖宗決定懂得這些東西。而且教學的理念、教學的內容,與佛法幾乎完全相同。再看看現在世界,許許多多族群裏面的聖人,宗教裏面的創始人,沒有一個不懂得教學重要。我們在大乘經論裏面看到的,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講經教學的。他們自己成正覺了,證得妙覺的果位,常住在實報土,爲什麼?要教學,不教學就回常寂光去了。回常寂光也沒休息,還是在教學,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就有應,應現什麼身就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現身說法都沒有起心動念,自然的,叫法爾如是。如果把教育疏忽了災難就現前;個人把教育疏忽了,個人的災難,你不是身體不健康,就是外面麻煩事情很多。
爲什麼中國古時候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鄉裏和諧,爲什麼?教育,家家懂得教育,人人懂得教育。教育把社會治好了,教育把國家、把天下治好了,你說這個東西多重要。教育裏頭,世出世間所有教育,無過于端正心念,這根本,而端正心念那個方法無過于念阿彌陀佛,這妙絕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法門傳給他的父王,這是家裏最親的一個人,無量法門裏頭的第一法,我們讀這段經文要有這個認知。「止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把心就系念在阿彌陀佛上,永遠的系念,時時刻刻系念。心裏頭真有,口裏面是次要。心裏真有是真念佛,口裏有不但自度而且度他,做出念佛的樣子給別人看,這是化他,去影響別人。別人看到你很好,你是好人,爲什麼?你是修行六度十善的,這是個菩薩,菩薩天天念佛求生淨土,那淨土一定殊勝,要不然菩薩怎麼肯這麼幹?久久就會影響很多人,從一、二個人到十幾二十個人,然後到成百、成千、成萬,愈影響就愈多。那個影響愈多,對自己有沒有好處?有好處,那麼多的念佛人,跟自己念佛的心相應。這個一定要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跟自己息息相關,我們完全能接收到,接收到的都是念佛的信息,多好。這是爲什麼能夠定生佛前,定是決定,一點懷疑都沒有。
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所有一切不善的習氣、不善的念頭自然消除,你看這個方法妙。不像小乘、大乘,用種種方法來對治,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這不需要用那個,一句佛號就行了,多省事。念念是阿彌陀佛,把所有一切煩惱習氣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所以自然消除。成大慈悲,善心善意自然增長。都是從教學當中來的,教學相長,你不教學得不到這樣殊勝的果報,這果德。所以諸佛菩薩教學永遠是不疲不厭。你要問爲什麼?這個裏頭法喜充滿,無比的快樂。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那個喜悅跟佛法的喜悅差很大的距離,夫子的喜悅沒有出六道輪回,佛法的喜悅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喜悅帶動整個法界的喜悅,沒有一個衆生不喜悅,花草樹木都喜悅,山河大地都喜悅,這就是極樂世界。
「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我們要學,我們叫孝養父母,拿什麼孝養?釋迦牟尼佛你看用什麼盡孝?唯勸念佛,你想想有沒有道理?勸父親念佛,父親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這是圓滿的孝道、究竟的孝道。這句話我們可不能大意把它看過,唯勸念佛,釋迦牟尼佛對他父親。「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是不殊勝,「但非凡衆之所能修」,我們一般人沒法子修。往生淨土的成就不但不輸給他們,還超過他們。「唯有系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這個系心念佛是《阿彌陀經》上的原文,玄奘大師翻譯的,鸠摩羅什大師把這句翻作「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高、難,系心念佛容易。玄奘大師翻譯的本子是「一心系念」,不是一心不亂,一心系念。那我們就得想想,玄奘大師是老老實實照原文意思翻的,爲什麼羅什大師要把它翻成一心不亂?有道理。我們如果真的念到一心系念,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首先佛光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了一倍,就提升到一心不亂。所以羅什大師沒翻錯,但是羅什法師的意思深,是事實真相。只要我們念到一心系念,就是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決定是一心不亂。他往生的地位呢?地位高的到方便土去了,地位低的也是凡聖同居土上叁品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都翻得好!
唯有系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人人能學,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聰明的人、愚癡一點的人都行,沒有一個人不能修。「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你看看轉惡成善多難!大乘經教上說的是真話,把這叁大類的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把它轉成善,要多長時間?經上都說要無量劫,這麼難、這麼長的時間。這無量劫實際上說,他是進進退退的,他退轉。你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裏去就圓證叁不退,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叁不退,一切經論裏頭所沒有的。所以用不著想著斷惡,也用不著去想消災,都不要去,消業障都不要去想,你就想阿彌陀佛就對了,你的惡業、你的罪障不知不覺的全沒有了,這法子好極了。「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余」,還有能比這個更方便的嗎?找不到了。無量劫來善惡習氣都不必去理它,只要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上,這名號上就行,自自然然從減輕到消除,一句名號成了大功。
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四「念佛有四種,據上經中釋尊勸父王念佛,謂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系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念佛有很多種,怎麼個念法?這四種,第一個「持名」,第二個「觀像」,第叁個「觀想」,第四個「實相念佛」,這四種念佛我們不能不知道。
第一種持名,一百九十六面,我們看第叁行,「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釋迦牟尼佛在小本《阿彌陀經》裏面,教我們持名念佛,執持名號;在大本《無量壽經》裏頭,也是勸我們執持名號,信願持名,稱念阿彌陀佛。「善導大師曰」,唐朝時候的大德,日本人對他最崇拜,在日本看到很多寺廟用大師的名號做寺名,「善導寺」。我們一看到善導寺,就知道它是淨土宗的道場。古時候有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應化到中國來的。日本人相信,我們到日本問有沒有這個說法?他們都知道。善導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所以日本人對這兩位大師非常…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