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崇敬。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口所說,大師說,「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徑路是最近的路,最直捷的,沒有拐彎的直路,最近的路。修行只有念阿彌陀佛,這是成佛一條最近的路。
「余門修行名豎出叁界」,下頭有個比喻,「如蟲生竹中」。竹子裏面生了個蟲,這個蟲想往外爬,牠要是豎的爬,那個竹子一節一節很多節,牠都要把它咬破出去,從上面出去,這個難;那個聰明的直接從旁邊咬個洞,牠就出來了。旁邊咬個洞出來叫橫超,一節一節往上爬上去叫豎出,那個麻煩大了。就像《華嚴經》上說的,凡夫修到如來地,要是豎出,你看看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覺、妙覺,五十一個位次,才能證到究竟圓滿的果報。要是橫超,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我的地位甚至于還不到初信位,可是我橫的一出去到極樂世界,我的地位跟誰相等?跟等覺菩薩相等,這還得了!所以這個法門許許多多菩薩不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所以世尊說這樁事情,唯有佛與諸佛方能究竟,徹底明白這個道理只有妙覺如來,他們知道,也就是等覺以下都不知道。這說明一樁事情,叫難信之法,那可不是假的難,真難!從理上講我們現在明白了,爲什麼?豎出是見性,橫出也見性,見性是一樣的,沒有高下,橫豎都是見性,所以它是平等法,那你爲什麼不走近路?彌陀教導我們是徑路修行。「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豎出的這叫它難行道。「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易于透脫,是橫出叁界,稱易行道。喻爲徑路」,確實方便、直捷,成功迅速,所以介紹四種念佛把持名擺在第一。《觀無量壽佛經》把持名擺在最後,最後就是無比殊勝的。初、後是一不是二,用意都很深。
第二是觀像念佛,我們看批注,「觀像念佛。以陳供聖像,注目觀視。但像在可修,離像則難」。觀像是這人得挺有福報才行,總是富貴人家,家裏頭佛堂陳設富麗堂皇,莊嚴無比。他有很大的福報,不需要工作,一切衣食住行都有人侍候好,他在佛堂天天看佛像,讓這個境界印到自己心裏面去,天天看佛像。可是如果像沒有了,你離開佛堂這就斷掉了,你的功夫就斷了,不能相續,必須時時刻刻不離開佛堂,沒有任何雜事來幹擾你,這也不是容易事情。像在,你可以看、可以修,你離開這個佛堂那就難了。「淨因易斷,相續甚艱。故雲:像去還無,因成間斷。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隨時隨地可修也」,比不上持名。觀像念佛也在十六觀裏面。
第叁觀想,我們看批注,「觀想念佛。即《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著重在想。「但凡夫之心散亂浮動,鮮有靜定之時,難入微妙之觀」。這也相當困難,爲什麼?凡夫心浮氣躁定不下來,所以這個觀不能成就。觀想有十六種,除了觀像跟持名這兩種還有十四種,十四種都屬于觀想。第一觀,這是講最方便、最容易觀的,第一觀,觀落日懸鼓。西方極樂世界,想著西方。西方在哪裏?太陽下山那個地方,你看太陽剛剛下山那個太陽是紅的。觀成功了是什麼樣子?你睜著眼睛看到太陽在面前,閉著眼睛太陽也在面前,那叫觀成功的。如果睜著眼睛看到太陽在,一閉著眼睛太陽沒有了這不行,這沒有成功,要到閉著眼睛太陽也在面前。這要很細心、很專心,專細到極處,所以它有一定的難處。「故雲:境細心粗」,你所觀的境界微細,自己的心太粗,「妙觀難成」。唐朝時候智者大師,他往生西方是修觀想念佛,他修成了。他是用《觀經》,所以智者大師有《觀無量壽佛經》的批注。「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持名念佛「不問上智下愚」。你看這種觀想念佛得上智才行,下愚不行,這個境界你觀不成。「無論苦樂忙閑」,這講持名,「人人能念,個個可行」。這就是念佛,幾種念佛,念佛裏頭有難有易。
最後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是所有念佛裏頭最高的。十法界的衆生都做不到,什麼人能做到?法身菩薩做到了。你證得了法身,前面這叁種,無論學哪一種都是實相,跟實相全相應。什麼叫實相?我們看末後這一段的解釋,「四,實相念佛。遠離生滅」,生滅沒有了,「有無」沒有了,「能所」沒有了,「言說」沒有了,「名字」沒有了,「心緣」沒有了。這是什麼?這是《華嚴經》上講的離一切相。《般若經》上也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自性就是佛,佛就是自性。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禅宗裏的,教下的是大開圓解,淨土宗是理一心不亂。「但以衆生未出輪回,生滅之心,念念相續」。
下面引《圓覺經》的話說,「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這用《圓覺經》上的話來做證明,衆生沒出輪回就是六道輪回裏面的衆生,上面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下面到無間地獄,這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裏有多少衆生,他們都是用的一個心,生滅心,念念相續。彌勒菩薩給我們說得很清楚,一秒鍾一千六百兆的生滅。所以六道是怎麼回事情?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生滅相續,這就是六道輪回的真相。這個念念是妄念,只要有念就是妄念;正念,正念沒有念頭,正念是不動的,真心。一念不覺這個念頭起來了,起來怎麼樣?它就有個慣性,接著就相續不停止,這就叫阿賴耶。阿賴耶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阿賴耶變現的,真心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所以《圓覺經》上說,「未出輪回而辨圓覺」,你想把圓覺搞清楚可不可能?不可能。圓是圓滿,覺是覺悟,圓滿的覺悟裏頭叁種現象都沒有。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怎麼能知道圓覺?你所知道的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流轉是什麼?是生滅心。這就說明,你所懂得的圓覺是知識、是文字,是道聽塗說,你自己沒證得,所以還同流轉,那六道輪回的事情。這樣學佛,你要想脫離六道輪回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這就是說,解悟,解悟得再深,解悟得再圓,都不能脫離六道輪回。
今天科學家已經發現阿賴耶,這在菩薩大乘教裏頭是什麼人?八地,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了。科學家確實見到了,但是還沒有搞清楚,發現有這個東西存在,這個東西的真相還搞不清楚。叁種現象只有一種搞清楚了,物質現象搞清楚了,這個解決掉了,精神現象沒有搞清楚。他們所發現的,突然蹦出來,立刻就消滅了,這個科學家發現的,沒有理由、沒有原因,突然出來,立刻就消失。佛在《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科學家發現的念頭,念頭是阿賴耶的轉相,是阿賴耶的見分,可是佛經上說得詳細、說得清楚。這個現象從哪來的?從無明業相裏頭變現出來的。無明業相也被科學家發現了,他們叫做能量,宇宙的能量。在佛法裏頭也可以說是能量,但是是自性的能量,是真心的能量,能生萬法。
要出輪回必須要有親證的功夫,或者我們今天講修證,你得有修行證果的功夫,你才能超越輪回。連解悟,等同法身菩薩的境界也沒用處,你還是搞六道輪回,這事情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爲什麼?煩惱習氣沒斷。可見得斷煩惱難,斷習氣更難。可是這個法門你不必斷煩惱,你不必去化解習氣,無需要,你只要把念頭轉個彎,專緣阿彌陀佛,我心裏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的什麼都沒有。真轉過來了,這個心裏跟阿彌陀佛念念相應,無始劫來煩惱習氣自然不見了。這個方法太妙了!理上講得通。佛說過,「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今天心想就是阿彌陀佛。衆生心想,我這個自私自利太嚴重,怎麼樣把它斷掉?我的貪瞋癡很嚴重,怎麼斷掉?我的怨恨、嫉妒心很重,如何把它斷掉?這個麻煩事情大了。一句阿彌陀佛都把它念光了,這方法多妙,真叫善巧方便。心裏頭就存一句阿彌陀佛,其它的全把它念掉,都沒有了,自自然然就化解。方法容易簡單,成功太高、太殊勝了!所以遇到這個法門要知道感恩,太難得了,要知道珍惜,就是太不容易了。你遇到了,遇到了你能信不簡單,信了你能真幹這更難。
下面又說,還是《圓覺經》上的話,「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也就是說,六道凡夫生死輪回的心,就是生滅心、染汙的心,曾未清淨,染汙的心。生滅心跟染汙的心,觀佛圓覺,圓覺是不生不滅,是自性,而不旋複,旋複就是生滅,你看佛的不生不滅還是生滅,這話意思就是這個。爲什麼?你用的是生滅心,看佛不生不滅的法依舊是生滅,你要用不生滅的心你去看佛的不生不滅,那就看到了。這個意思很深!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是不是生滅心?如果是生滅心,你肯定了,菩薩乘以上的經就不必看了。要看,你自己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我是來聽聽信息,佛菩薩宣講的我來聽聽,知道有這麼回事情,不是我的境界,這個可以。如果誤會了,我聽到這個,我已經入這個境界,錯了,你還是搞輪回;不但搞輪回,你會墮惡道。爲什麼會墮惡道?你肯定傲慢。因爲什麼?佛菩薩境界你知道了,自己以爲了不起,瞧不起別人,傲慢就墮下去了。傲慢屬于瞋恨,瞋恨墮地獄。所以佛爲什麼對于六道凡夫不講這些菩薩乘法?怕的是把你送到地獄去了,他不講。人天法,那是講普世的教育,給你講什麼?講叁皈,講十善業,講五戒,給你講這些,這些幫助你端正心念,雖在六道不墮叁途。佛菩薩的慈悲!
祖師大德告誡初學,對于甚深的經典不要去涉獵。我初學佛的時候,我叁個老師,他們叁個人沒見過面,但是叁個人名氣都很大,都知道,都知道有這個人,沒見過面。叁個人,有一句話是叁個人同樣教給我的,就是警告我不能學禅,不能學性宗,章嘉大師還告訴我不能學密宗。爲什麼?那境界太高,不是凡夫所學。方東美老師警告我,李老師也警告我,章嘉大師也禁止、不允許。慈悲!怕涉獵這個東西變成狂慧,變成貢高我慢,瞧不起人,自以爲得道了,其實他是凡夫。爲什麼?你是生滅心。真正契入境界,你的心是柔軟的,是大慈大悲的,那…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