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功德,眼耳鼻舌身擔負起普度衆生的任務。它們要工作,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手千眼,眼要看,看到衆生有苦難,手要去幫助他,去援助他。
「罪性本空」,相信這句話。只要有我,就有罪;我沒有了,罪從哪裏來?我沒有了,誰受這個報?全沒有了。所以「虛而不實者既銷」,沒有了,消除了,虛而不實的。十法界都是虛而不實,十法界沒有了,剩下來是什麼?剩下來是一真法界,你看你自己不知不覺就回歸到實報莊嚴土。誰的實報土?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再告訴你,也是你自己的實報土。我們今天所住的,是釋迦如來的凡聖同居土,也是自己的凡聖同居土。我自己業力要是轉變了,就不住這個土。「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這修福,這一句阿彌陀佛,福報跟虛空一樣。世間人修福,舍財修福,修多大的福報?一般最大的大概都生忉利天,忉利天上面就去不了,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念阿彌陀佛能到極樂世界成佛,這個福報多大!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無以倫比。
「據上鈔義」,上面是蓮池大師《疏鈔》裏頭講的,「一稱名號,功德尚然」,這是念一句名號就這麼大的功德,「況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者乎」。你能把這八個字做到,還得了!在這個地方,我們最重要的是要相信經典跟祖師的話句句真實,沒有一個字是虛妄的,能信的人就有福了,不信的人沒有福報。你的福報有多大就看你有幾成的信心,一分信心得一分福報,萬分信心你得萬分福報。你的福報多大?各人都不一樣,完全看你信心有多少成分。
下面一段說,「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大乘教裏頭,般若是每個人心裏面所向往的,都想學,開智慧。此地在這裏告訴我們,一心持名就是甚深般若。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這是念佛的功夫,念到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能所頓空,即是無住」。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承蒙五祖半夜召見他,爲他講《金剛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用經本,講《金剛經》裏面的義趣,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應無所住」,應該無所住,他真的放下,無住了。我們現在知道,放下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一下放下,這一放下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是什麼?甚深般若現前。甚深般若是自性本有的,每個人都有,對惠能大師、對諸佛、法身菩薩不必去羨慕,我們自性裏頭本有的般若跟他一樣,他不比我多,我不比他少。問題在那裏?問題是他障礙沒有了,我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無明,除無明之外,有分別、有執著。分別是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一樣無量無邊。執著裏面,有錯誤的見解跟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叫見惑,錯誤的思想叫思惑。思惑是什麼?貪瞋癡慢疑。見惑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經教裏常說的。統統能放下,放下得幹幹淨淨,自性圓滿般若就現前。
我們現在用方法,持名念佛,「念得純熟」,什麼叫純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忘掉了,只有這一句佛號,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能所就是對立的,相對就沒有了。相對的沒有是什麼世界?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你就證得了。證得原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最低的層次是圓教初住菩薩。不住十法界,這時候十法界沒有了,你才知道十法界是個夢。夢醒了,十法界不見了。看到眼前的境界是實報土,是哪些人?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回向菩薩、十地菩薩、等覺菩薩,見到了。在極樂世界還有下面,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但是這兩個部分彌陀本願威神加持,統統都變成阿惟越致菩薩,平等的。所以在極樂世界,只要往生那裏去,全是一真法界。六道跟十法界有名無實,那裏頭不存在。釋迦牟尼佛給法身菩薩說法你能聽得懂,能得利益。能所頓空,這就叫無住。所以,用念佛的方法契入無住,這個方法妙絕了,這方法人人都可以學。
用參禅、用止觀不容易,《華嚴經》末後,「妄盡還源觀」你看看,它一共是六段。第一段顯一體,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是哲學裏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佛講得多清楚,自性清淨、圓滿、光明,圓滿是德行、德用,明是智慧;換句話說,明的意思是無所不知,圓的意思是無所不能。這從體上講,什麼都沒有,它能現。第二段叫起二用,起作用。二用就是能現依報正報,正報是自己,依報是環境。遍法界虛空界是依報,一切諸佛剎土也是依報,沒有一樣不是依報,這一現全現出來了。不是大爆炸,是自性的顯現。
第叁段給我們講依報跟正報,它的德用有叁,第一個是「周遍法界」,念頭才動,周遍法界。這個念頭,由意念,我們的第六識、第七識,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念頭才動,周遍法界。還有物質現象,物質現象也是波動的。每一次的波動,但是這一次,諸位一定要記住,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每個波動也周遍法界。換句話說,八地菩薩以上他都能夠親眼看到,清清楚楚。反應的是,這個反應是遍法界虛空界,它都起反應,「出生無盡」,像萬花筒一樣,出生無盡。還有第叁個,「含容空有」,這個了不起,這是什麼?這是我們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你原本的心量。你現在心量變得很小,一個人都不能兼容,一個人都不能信任,這就糟了,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我們要知道、要明了,佛爲什麼叫我們去成佛,叫我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是回歸到大圓滿,不回歸錯了,回歸是正確的,一點沒錯。沒有條件的,含容空有,含空就是心包太虛,容有就是量周沙界,沒有不包容的。中國古人所謂量大福大,還有誰的量比這個更大?沒有了。換句話說,還有誰比這個人福報更大?也沒有,他的福報是圓滿的。
這樣顯示出執持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跟他們統統相應。我們身體還留在人間,決定與四德相應。我們在這個世間隨緣妙用,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妙用是什麼?沒放在心上,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行善法好,你造惡也好,樣樣都好。怎麼這樣?真好,不是假好。你造善,我稱贊你,我恭喜你;你造惡的時候,那面鏡子來給我看,你在提醒我。我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我看到別人過失,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你是我的善知識,你不是真的在作惡,你是來度我的。這念頭一轉,對于造作惡業的人,不但沒有不善的念頭對他,而對他産生感恩的念頭,你來提醒我。你行善,我也要反省,我有沒有做這個好事?沒有做,要趕緊追上;已經做了,很好,要多做。所以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善友,對我們都有恩德,怎麼可以敵視?怎麼可以不恭敬?所以,要用佛眼看衆生,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都是在表演的,度我這一個衆生,讓我早一天回頭,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成佛,不就是這個意思嗎?這些理真搞清楚,你看我們整個生活就起了變化,妙用,你天天生活歡喜,天天都在長進,都向著佛道上走。所以四德這是第一德,隨緣妙用。
第二個威儀有則,這句話用現在的話說,我們自己一定要做個好樣子給別人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做好樣子。今天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是有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混亂,亂世。過去的混亂,人還講道理,連強盜也有道,叫良心未泯。我記得李老師以前給我們講一個故事,王陽明先生的,明朝人,這是個理學家,當時名氣也很高。有一次出門,路上遇到土匪,這個土匪把這一幫人都圍住了,搶劫。聽說他是王陽明,這土匪也很尊重,你是個大學問家,你所講的什麼天人合一,人都有良知,王陽明講良知。他就說,我們做土匪的人沒有良知。王陽明說有。「沒有!我們要有良知,我們還幹土匪嗎?還天天去搶劫嗎?」他說有。「你證明給我看,如果真的證明我有良知,我今天對你這一幫人完全開放。」王陽明說行。他說怎麼試驗?王陽明說你聽我的話,我叫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他說好,那土匪頭。王陽明告訴他,你把衣服脫掉。一件一件脫光了,下面褲子脫掉,脫到最後,他說這不能再脫了!「這叫良知。」這土匪也覺悟了。現在不行,現在他統統脫光了。他都說他有羞恥的心。土匪覺悟了,不搶劫,都把他們送走了。
盜亦有道,他有羞愧的心,所以他底限沒有失掉。現在我們底限沒有了,這個事就麻煩了!所以,在今天講倫理道德,比王陽明那個時候難上百倍都不止。我們今天肯學習、修學,這都叫鳳毛麟角,幾個人真幹?所以只要有幾分,佛菩薩都非常珍惜,都非常贊歎,沒人修了!我們看到王陽明遇到這一批土匪很可愛,真的有佛性。
底下經文說,「于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能大師在五祖和尚方丈室裏頭生心了,無住生心。生的什麼心?生的這個心是般若的心,對于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了瞭。我們念佛人,這一句佛號,印光大師教我們,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這就是朗然明白。一句一句,十句十句,相續不斷,這就是生心。不要生其它的心,只要生這個心。這個心與甚深般若相應,你只一直念下去,換句話說,肯定有一天大徹大悟。念到無住是得定,甚深的念佛叁昧現前了。再繼續念下去,豁然大悟,這叫生心,這個生心就是宗門的明心見性,這叫理一心不亂。跟禅宗徹悟沒有兩樣,同一個境界,方法比宗門簡單多了,方法比參禅那個方法穩當多了,穩穩當當。參禅一定要有高人在旁邊指點,否則的話你會走錯路,這個是決定不會走錯路的。
「此本衆生行不到處」,無住生心是十法界衆生沒有辦法,這是真的。「茲以念佛故」,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你看「暗合道妙,不行而行,無到而到」,自自然然就到了。「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這真的。這一句阿彌陀佛,爲什麼說它是佛知見?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贊歎阿彌陀佛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