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五集▪P3

  ..續本文上一頁己信不信,真相信,從此以後不再想煩惱,不再想業障,這個念頭斷了。爲什麼?我這一句佛號統統斷掉了。你對佛號要有信心,沒有信心,還常常想著要用什麼方法來消業障,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這個事情始終困擾著行人,幾個修行人能夠突破?這問題不僅在現在,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統統有這個問題。實際上釋迦、彌陀全都替我們安排好了,只是我們自己不清楚,誤會是自己,不是佛菩薩。

  古來大德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這就是過去經典流通量太少了。我學佛的時候,六十年前,在臺灣找一本經書找不到,市面上買不到。全臺灣只有叁家印佛書,印的量很少,種類也少,像這樣的經沒有人印,印的多半什麼?經忏佛事的。那得有人買,印這個沒人買,沒銷路。印的量多半都是一千本、五百本,他就印那麼多。在臺北有一個印經處印佛書,朱鏡宙老居士辦的,這是免費贈送的。我初學佛認識這個老居士,所以印經處所印的東西他都會送一本給我。量不多,大概只有二、叁十種。臺中有個瑞成書局,臺南有個慶芳書局,臺灣就叁家,太少了!那這樣,經怎麼辦?你到寺廟去找《大藏經》去抄,只有這個辦法。我初學佛的時候,在善導寺圖書館裏面抄經,還抄了十幾部。那自己要用,只有去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所以祖師說了,很少人知道,一般人都不曉得,講經的人沒有認真講,沒有詳細講,都是輕描淡寫,點到爲止,不是真修。所以這個結得好。

  最近這叁十年印刷術發達了,從照相影印發明之後進展就很快。現在技術高明,你說我就是想買一套《四庫全書》,他就給你印一套,現在就有這個本事,你要一套,馬上就給你印一套出來,方便。以前沒有幾百套他成本收不回來,他就不印,現在一套都可以,都可以替你印。

  我們再看下面第叁段,「專接上根,旁及中下」,這個說法又不一樣了,很有意思。「此說從文字表面上,似同于甲而反于乙」,我們甲是第一段,乙是第二段,好像跟第一段講的相同,上輩全是菩薩往生,中下根性沒分。第二段講的,佛是專門爲六道罪業深重的凡夫全都能得度。末後講的專接上根,好像是跟第一段講的相同,而實際上它是與第二段相同。「主我輩凡夫均可直登九品,故與甲根本相違也」,第一段,跟第一段是相違背的。六道凡夫可以直捷往生九品,就在遇緣不同。「但此謂專接上根者,蓋恐世間淺見之士」,這是世間,一般世間人真是淺見,「每謂淨宗乃齋公齋婆之行,而鄙視之」。我們初學佛就犯了這個毛病,認爲什麼?淨土宗是老太婆教。是哪些人學的?沒有知識的人,大概是佛用這個方法來安慰他,不見得是真的,這個懷疑!所以李老師非常慈悲,勸導我,我都沒有辦法接受,這個錯誤的觀念很深很深。學佛,大乘經教歡喜,這是受方東美先生的影響。當初他告訴我,佛門裏頭十分之二是最高的哲學,其余的是屬于迷信。這是老人家早年教我的,我相信他的話。他只說性相兩宗是高等哲學,法相唯識跟大乘的性宗,像《般若》、《華嚴》、《法華》、《楞嚴》,這些東西是最高哲學,我們的目標都向著這個,淨土宗總認爲是老太婆教。

  我到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他修淨土,我跟他學《楞嚴》、學《華嚴》。我怎麼樣相信淨土?是講《華嚴經》講了一半,有一天叫心血來潮,冷靜的去觀察,文殊、普賢修什麼成功的?善財童子,因爲講到五十叁參,善財童子是修什麼法門的?你看「普賢行願品」,五十叁參大概講了叁分之一都沒有看出來。照著清涼大師《疏鈔》去講,人家講的沒錯,自己就沒有體會到。這念頭一生,仔細去觀察發現了,講過,也沒有講錯,毛病發生在哪裏?毛病是我們只講文字,沒有體會裏頭的真實義。回頭這一觀照可不一樣,立刻就發現了,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關鍵人物,吉祥雲比丘修般舟叁昧,般舟叁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中國人跟印度人一樣先入爲主,他把他排在第一,這代表什麼?代表就是他專修這個法門。再看最後,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我明白了,善財專修淨土。那旁邊接觸的這五十一位善知識代表一切法門、無量法門,他參訪是什麼?他都知道,他統統曉得,但是他不修。所以科判裏每參最後一科叫「戀德禮辭」,他去拜訪,這個善友把他的法門講給他聽,他都懂。最後戀德是感謝,禮辭是什麼?恭敬、禮拜,離開他,不學這個法門。門門都會,他並不修學,他沒有雜修,他專修。所以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專修是根本智,參訪是成就後得智,叫無所不知,他才能教化衆生,因爲衆生根性不一樣。教化衆生要有方便,方便就是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爲自己,是爲衆生,這才了解。在《四十華嚴》第叁十九卷,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這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賢是我們最羨慕的、最尊敬的菩薩,他們求生淨土,才知道淨土殊勝,才知道淨土是個妙門,觀念轉過來了,才知道這些齋公齋婆了不起,齋公齋婆是什麼?上上根人!就是這裏講的。

  「如《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大乘起信論》批注裏面講的,「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初發心,剛剛學佛,有四種不同的根機。你看,「以禮忏滅罪被初機」,這很多人,我們常看到的,你看都是去拜忏、去做法會,求什麼?求消災滅罪,這是佛門現在的情形。「以修習止觀被中機」,止觀是大乘的,修禅定,止觀就是禅定。「以求生淨土被上機」,真正能相信淨土的人了不起。「初謂業障衆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不認識字的齋公齋婆他肯相信,那就是大乘菩薩,爲什麼?叁年五載他往生就成佛了,這還得了!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幹,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相信。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爲他不認識字、沒有文化就輕視了他,說不定人家根機在我們上面,他要接受淨宗,叁年五載他成功了,我們叁十年、五十年趕不上人家,真是上根!

  「又《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破盡一切戲論是放下,「斬盡一切意見」,這一切意見是講的宗門,戲論是教下。這個不容易!教下千經萬論,遇到念佛法門都甘拜下風。一切意見是禅宗,宗門遇到淨土也特別禮敬。「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這真的叫上上根人,都是大菩薩。馬鳴、龍樹是印度的,智者、永明是中國的,都是第一等的高僧大德,他們「徹底擔荷得去」,這四個人都是念佛往生的,這還得了!「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雲深妙」。這個法門看起來好像淺顯,實際上無上深妙。至圓,圓教圓到極處,圓中之圓,一絲毫欠缺找不到。至頓,頓是頓超、快速,所有一切頓教當中這是頓中之頓。哪有這麼快的,一天就能成功。《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連一個宋朝瑩珂法師叁天都成功。禅宗叁天不能大徹大悟,淨土這叁天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于大徹大悟,爲什麼?「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他雖然帶著煩惱,他沒斷煩惱、沒有消業障,叁天他就成功了。我們哪有不能成就的道理!只要真信真願真念佛。這個真念佛,不許有雜念夾雜。印光大師一生用的這個方法,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就是一到十。爲什麼?不許雜念夾雜。這是屬于技術上的問題,心裏上的問題是真放下了,這個重要,技術其次,真放下!這個世界,我在住旅館,再二、叁天我走了,這旅館裏一切好壞與我都不相幹,我管它這些事情幹什麼?都好,歡歡喜喜、快快樂樂,你有分別執著,我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看不清楚,沒有分別執著看得清清楚楚。沒有分別執著用的是真心、智慧,有分別執著用的是妄心。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的就落實了。

  真正念佛人,我相信他有個願望,這個願望跟阿彌陀佛有個默契,那就是什麼?我隨時可以往生。我在這多住一天是爲阿彌陀佛表法,多帶幾個人,多讓幾個人生起信心,多帶幾個人,自己隨時可以走。所以他一點留戀都沒有,他什麼都可隨緣,什麼都好。這個觀念要有。劉素雲給我講過,她就是這個念頭,在這個世間住一天,阿彌陀佛要我表法,我做個好樣子給大家看,隨時可以走。真正有這個觀念,對這個世間就沒有牽挂,就得大自在。有牽挂不行,度衆生都不能有牽挂,有牽挂度不了衆生;不但度不了衆生,自己也沒度了。徹底放下,真的身心自在,法喜充滿。展開經卷就是面對彌陀,聽彌陀給我說法,我再複講,跟大衆分享,跟有緣的同學們分享。緣成熟的,他一聽他覺悟了;緣沒有成熟的熏習,一遍一遍慢慢熏習。因爲我也是熏習成就的,我的根不是上上根,大概熏習了二十年,才真正認識淨土。我們留下來的這些光盤,過去磁帶,留下來不少,同學要有興趣,你聽聽我從前講的《無量壽經》,再聽聽我今天所講的《無量壽經》,不一樣!我不是說留一手,沒有,和盤托出。遍遍不一樣,你就曉得我遍遍在提升,說明年年境界不一樣,月月境界不一樣,怎麼會不歡喜!老停在一個地方沒有進步,人就很苦惱。一部經,還是這麼多字,遍遍不相同,一遍一遍的看,不一樣。我講過的東西我要不要看?我根本不看,《大經解演義》講完了,我就把它封存,不看了。講這部經,我又從頭來起,我字字句句還是非常細心。一遍一遍不一樣,我看從前的會受它影響。不受影響,日新又新。

  所以真的,這個法門,發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這深妙。你不能夠去想,你也無法去說。「但蓦直念去」,這個蓦是自然的意思,有豁然的意思;也就是說,自自然然你就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要再藉任何的方法、方式,加添一點附帶物,不需要。要不要加一點禅觀?要不要加一點密咒?都不需要。爲什麼?它就是禅,這一句佛號就是禅,它就是密。八萬四千法門都在…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