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懷疑,這個大地變成什麼?大地變成松散、不堅固了,所以地會沈到海底,山會倒下來,我們中國人所謂是山崩地陷,是什麼造成的?懷疑造成的。五毒造成五種災難,貪心、貪婪所感應的是水災,江河泛濫、海水上升;瞋恚感應的是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瞋恚造成的;愚癡是風災,傲慢是地震,懷疑是山崩地陷。以前很少聽說,現在好像報導很多,好多地方中國、外國突然地陷下去了,而且面積很大。我看到一個報導,面積很大,差不多有二、叁公裏,這麼大的一塊面積一下子陷到地下。說明佛說得沒錯,境隨心轉。極樂世界爲什麼那麼好?人家的心好,極樂世界的居民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愚癡、沒有傲慢、沒有懷疑,所以那個地方叫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沒有兩樣,完全是居民的心不一樣,這個心就需要教育。釋迦牟尼佛這部經典就是介紹極樂世界的,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上課,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一天空過的;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學習。我們看整個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講了這麼多的經典介紹極樂世界,沒有聽說他介紹極樂世界有政府組織,沒有這個事情。極樂世界沒有國王,如果真有,佛一定介紹出來。像給我們介紹忉利天,首先介紹忉利天主,就是天王,它也有大臣,它有行政組織,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我們只看到兩種身分的人,一個老師,一個學生。阿彌陀佛是老師,十方諸佛如來是老師,他們常常到極樂世界去授課。阿彌陀佛好像是校長,十方世界諸佛好比是教授,它是學校。
往生有叁等人,就好像學校,學校分叁個等級,有高級班、中級班、初級班,高級班這是十方菩薩去往生的,法身大士上高級班;中級班是聲聞、緣覺,小乘人,都是證果的;初級班是六道衆生,像我們這些沒有證得果位,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初級班,凡聖同居土。九品就是九個年級,從一年級到九年級,這個我們好懂。但是極樂世界很特殊,最不可思議的,也是最被諸佛如來贊歎的,就是它是平等的法界。我們雖然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就好比是初級班一年級,但是我們在極樂世界的待遇、享受跟高級班最上的一班待遇相同,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它是平等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的恩惠。阿彌陀佛把所有的往生者都看成自己兒女一樣,這個生活是一律平等待遇,不管你念幼兒園也好,小學也好,大學、博士班也好,待遇一律平等,這個難得。物質生活平等,精神生活也平等,最了不起的、我們無法想象的,智慧、神通、道力幾乎也是平等。那我們曉得,高級班沒有話說,他們自己修得的,中級班、初級班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給你的,不是你自己修的,是佛力加持的。但是加持非常管用,你得到這分加持,你有能力與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感應道交,就是衆生有感,你就能夠現身爲他們說法,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這個道理很深!《華嚴經》講得最透徹,這個經上也講到。
現在我們看這一段,七寶池裏頭的水,你看隨衆生的心。往生到極樂世界,是從各個星球去的,不是一個地方去的。每個人的欲望都不相同,愛好也不一樣,都能夠隨衆生心,你想熱一點它就熱一點,你想涼一點就涼一點,大家在一個池子裏頭所感受的都不一樣,都能夠如意。這個在理上我們明了,爲什麼?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而且確實是法相唯識經典裏面所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這就是《還源觀》上四德裏頭第一條,「隨緣妙用」,就妙在這個地方。這裏面說水是一法,衆生的欲望是多法。帶業往生有欲望,在凡聖同居土有,會起現行,但是不要緊,那個環境會隨順你。「而此一水能同時相應于一一衆生之意」,這個不可思議。「此正是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也」,玄門就是明心見性的門戶,我們從這個方法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見性成佛。
「何況此水複能同時」,這底下是經文,「波揚無量微妙音聲,或聞佛法僧聲。(乃至)甘露灌頂受位聲。得聞如是種種聲已,其心清淨,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這個水有色、有香、有味、有觸,無論哪一種都能幫助你消業障,都能幫助你斷煩惱。在六道裏頭,無量劫來集結的這些煩惱習氣也是無量無邊,到極樂世界你看看,你六根所接觸的,全都幫你消掉了。所以到那消業障快!決定不會叫你起貪瞋癡慢疑。你有貪心去的,你要想貪財,到極樂世界貪財的念頭就斷掉了,爲什麼?它太多了,你就不貪了。實在講,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現前在這個世界,什麼東西對我們最重要?金銀財寶不重要,名聞利養不重要,最重要是空氣,十分鍾讓你不能呼吸就要命,命都送掉了,有沒有人貪空氣?最重要的,沒有比這個更重要,誰把空氣拿到家去儲藏去?爲什麼不貪?因爲它太多了。在這裏貪黃金,要搞一個倉庫好好把它收藏到;極樂世界的黃金是鋪馬路的,你要多少,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貪了!在這個地方太少了,在極樂世界太多了。這些珠寶,這些名貴的珠寶、金剛鑽,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建築材料,那是建築這些房屋的,是那些作用的,誰要?所以到極樂世界貪心自然沒有了。瞋恚,脾氣發不起來,人人都很可愛,個個都很謙虛,你沒有發脾氣的機會。這就是我們講緣,你雖然阿賴耶識裏有因,有煩惱習氣的因,極樂世界沒有緣,因遇不到緣不會起作用,所以煩惱不斷自然就沒有了,貪瞋癡慢疑全沒有了。在這個世界要斷這些煩惱多難,到極樂世界不斷就自斷了。
現前我們真正用功修學這個法門,這種不斷自斷、不消自消我們親身能感受到。我們真的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口裏頭只有一聲彌陀佛號,煩惱、業障,煩惱不必斷,業障不要消,我現在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時間多久?半年的時間,你豁然就明白了,煩惱沒有了。雖然沒有斷根,大幅度的減少,習氣不嚴重,只要半年你就感覺到。所以這個法門就是煩惱不斷自己斷掉,業障不消自己消掉,何況到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間真修,半年就見到效果。然後你能夠保持,你一年比一年清淨。如果能保持到十年,我相信你往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至少你到方便有余土去了,根性利的可能就生到實報莊嚴土去。爲什麼?得理一心不亂就實報土,得事一心不亂就方便土,功夫成片這是在同居土。
這個方法妙極了,一天到晚只想阿彌陀佛,不要去想煩惱。爲什麼?想一次煩惱,那個煩惱的能量就加一分。你不想它,它天天在那裏減分,它不加;想一次加一分,想兩次加兩分。我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天天加分,其它什麼煩惱習氣業障統統在那裏減分。這個方法好極了,爲什麼不幹?煩惱少了,智慧就長了。智能跟知識不一樣,智能真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是有局限的,而且後遺症在所不免。所以你真懂得、真明白了,把求知識擺在第二位,把求智慧擺在第一位。中國古時候教學是智慧在先,智慧開了再去學知識,智能沒有開不學知識。智慧從哪裏來?從清淨心來,從信心來,從誠敬、從仁慈、從博愛,從這地方來,生智慧,所以清淨心重要。無諸分別,你看清淨,無分別就是平等,正直平等,成熟善根。
「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辄獨聞之,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想聽《華嚴》,我聽到佛講法是講《華嚴》;你想聽《法華》,你所聽到的,佛確實是給你講《法華》。佛在上面坐著,一音說法,每個人所聽的不相同,我想聽什麼經他就講什麼經,他就是爲我一個人講的,不是爲別人講的。這個能力不可思議,但是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就有障礙了。《華嚴》獨妙的是事事無礙,這屬于事事無礙,理事無礙是大乘,事事無礙是一佛乘,究竟圓滿的大法。隨其所聞,與法相應,其願聞者你就聽到,所不欲聞,了無所聞,「永不退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舉這一個例子。「只是一水,但能于同時同處滿一切聞者之願」,一切衆生的願。「各各聞其願聞之法,且隨其所聞,與法相應」。這個法是與自性,也就是實相(諸法實相)相應,相應才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明《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句話,「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從哪一個法,那個法都見性;這個相應就是見性,見性就全通了。所以說一經通一切經全通了,所有的障礙都沒有了,真正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話不是贊歎的話,是事實真相,只要你見性,你就有這個本事。
我們如果要問,惠能大師見性了,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堂課也沒上過;黃梅是個大道場,有講堂,他沒去過,有禅堂,也沒去過。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廚房,廚房裏頭有一個部分是工作坊,舂米、破柴。因爲寺廟裏面生活的人一千多人,所以廚房的工作量很大。惠能大師是樵夫出身,所以還搞他的本行。最後傳法傳給他,沒有一個人不驚訝,神秀跟老和尚二、叁十年,那麼長的時間,已經成爲老和尚的助教,老和尚沒傳法給他,傳給一個樵夫。什麼原因?他有智慧。神秀,神秀有知識,天天聽經,知識,知識很豐富,智能不如別人。他開悟了,真開悟了,不是假的。聽他的報告,我們聽不出來,五祖聽得出來,只說了二十個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行了!這報告提出來,博士學位就拿到了,及格了,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他。那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他不通?他部部都通。我們在《壇經》裏面看到,他在逃難期間,那是逃避什麼?嫉妒障礙,真嫉妒,沒有一個人服氣,說五祖老和尚老糊塗了,怎麼把衣缽傳給那個人?所以廟裏頭人統統出去,四面八方去找,把他追回來,把衣缽拿回來,他逃難去了。你就說這個嫉妒多厲害!神秀確實還是了不起,神秀認爲老和尚做的是有道理,何必爭這個祖師的位置,爭衣缽?他能放得下,但是別人…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