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四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四集)  2011/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第二百二十四面,倒數第五行:

  從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這是十玄裏頭第四門。「上顯相容,此表相即」。前面第叁,是一多兼容,接著我們看諸法相即,這個意思都非常之深,特別是相即這一條。「晉譯《華嚴十住品》」,晉譯是最早翻譯的,叁萬五千頌,《六十華嚴》,「十住品」裏面有這麼一段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華嚴》在中國叁次翻譯,如果論文字,翻得最好的是《六十華嚴》,但是說得最詳細、最清楚的就是《八十華嚴》。《四十華嚴》是最後到的,貞元年間,只有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是完整的,沒有欠缺,非常難得,「入法界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現代量子力學家所說的我們就很容易懂。一是什麼?一塵,佛經上的名詞;科學上的名詞,一個細胞、一個原子、一個誇克、一個小光子,一。多是什麼?裏面有世界,有全世界的,不但是講信息、能量,連所有一切物質環境都在裏頭。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這個地方舉的比喻,「譬如水之與波」,水是平靜的,波濤是動的,起伏不定,有小浪、有大浪、有巨浪,起伏不定,可是波跟水是一不是二。但是相呢?相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一個很平靜,一個是波動。以水比喻一,以波比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我們看到水,起風的時候我們看到波浪,波浪跟水一點也沒沖突。這個裏頭顯示《還源觀》上四德裏頭所說的「隨緣妙用」。水能照,像一面鏡子一樣,能把外面境界統統照在裏頭。波就不行了,波就不能照,照的作用失去了,它的相是動蕩的波浪。各有各的作用,彼此不相妨礙,「故雲相即自在」。

  而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這個身體大約是有多少細胞組成?好像是五十兆細胞組成,細胞很大。每一個細胞它都有聯系,真的像一個網絡一樣,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都互通信息。物質的現象是個波動現象,這個波是非常非常微細,我們不能覺察。它要是起了大風大浪,那就不正常,這細胞就帶了病態。正常的,我們沒有感覺到痛癢,不正常就出現這個現象。既然互通信息,就有一體的關系,就有此地講的相即,但是每個細胞它是獨立的,顯示出它自在。如果這個細胞再把它分析,就分析成原子,這一個細胞是多少個原子組成的,每個原子也是獨立的,但是它們當中的聯系非常密切。科學家告訴我們,跟佛告訴我們,現在愈來愈相近,這麼小的物質裏頭有全宇宙,遍法界虛空界統統在裏頭。我們在《華嚴經》上讀到,普賢菩薩,我們就曉得,八地以上他們都能夠進入微塵裏頭的世界,相即自在。它能入其它的細胞,其它的細胞也能入這個細胞,這當中沒有障礙,但是一個一個的個體並沒有破壞。這些奧秘,宇宙的奧秘、人體的奧秘現在科學家發現了。這是自性的性德,法爾如是,裏面並沒有人控製,也沒有人在支配,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佛用個法爾,我們一般人講自然,法爾比自然還要自然,法本來就是這樣的。你要問它的道理,因爲它是一體。

  在真正覺悟的人,就是心裏頭不起心、不動念頭的人,他就很清楚,統統能接收得到。起心動念迷了。經上告訴我們一句話,叫覺心不動,我們是要覺、還是要迷?迷的心是動的,覺的心是不動的,懂得這個道理,才知道禅定的重要。修行,特別是佛法,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無量法門,統而言之全是修禅定。把這個心定下來,所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效果是一個,都是把心定下來。定下來之後是一樣,無論用什麼方法修定,在禅定定中境界完全相同。我們是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修定,但是我們不會用,我們不知道這是個修定的方法,沒有在定功上去用功夫。所以,念這句佛號,還是起心動念,還是分別執著,這效果完全沒有了。怎麼樣才能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禅定。萬緣放下,你看念佛堂堂主,這是他的口頭禅,時時刻刻叫著,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心專注阿彌陀佛」,這不是修定嗎?我們今天念佛沒放下,還有起心動念,還會受外頭境界幹擾,所以念佛不能得一心。

  事一心不亂,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九次第定,阿羅漢所證得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禅宗裏頭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功夫成片,這是念佛功夫裏頭最淺的,但是只要功夫成片,什麼叫成片?除了佛號之外沒有雜念,全放下了,這才能成片,成片生凡聖同居土。念佛還有雜念,就沒成片,念佛沒有把握往生。那完全看你的運氣,你臨終最後一念是不是想著佛?如果想著佛,能往生。臨終最後一念要想別的就完了,就六道去了,那個一念太重要了。誰有把握能說臨終一念我念佛號?平常都這麼想,到時候自己做不了主。所以,功夫一定要在平常把它練成,走的時候才有把握。古大德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我們睡覺都會作夢,夢中能做得了主,大概最後一念自己有把握。作夢做不了主,說明你的煩惱、習氣那個能量很強,你伏不住,所以你做不了主。這也是一種考驗我們功夫的方法,通過這樣的考驗,我們就一定要提高警覺,要高度警覺,不放下不行。七情五欲哪一個重就先從哪一個下手,貪名重的把名放下,貪財重的就把財放下,貪瞋癡慢疑,都找最重的,先從這下手。重的能夠放下,其它輕的就很容易,真的要真幹,不真幹不行!

  真幹是真有效,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宋朝瑩珂法師的例子,真幹!這是個出家人,破戒犯規,造地獄業。好在他頭腦還清楚,知道自己造的是地獄罪業,知道自己死了來生一定墮地獄,怕地獄苦,這給他帶來高度的警覺心。知道念佛求生淨土可以能救自己,拼上命念佛,時間不長,叁天叁夜。不眠不休,一句佛號念到底,居然把阿彌陀佛念來,那是什麼?至誠感通。他是真誠心,他不是妄心,我們相信念念佛號裏頭沒有雜念。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等十年之後你壽命到了,阿彌陀佛說我來接引你,這就等于授記了。可是他很聰明,他跟佛說:我十年陽壽不要,我現在就跟你走。爲什麼?他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沒有把握,我在十年當中,再活十年不知道又做多少錯事,自己沒把握。佛就答應他,告訴他,好,叁天之後來接你。爲什麼不當時帶去,要過叁天?當時帶他走了,他自己得利益,衆生得不到利益,不知道。說這個法師,你看看關著寮房念了叁天佛,死了!大家不都這麼說嗎?他告訴他,我叁天後,他門打開,向大家宣布,我叁天後往生。讓大家看到他真的往生,這個度多少人!不但當時人得度,我們現在看到這段故事,我們也受感動。這就是什麼?這是利他,自利利他。現身說法,佛家講叁轉*輪,他是作證轉,我給你做證明,你看看真往生了。

  從這個例子來說,往生不難,難在哪裏?就是難在放不下,就難在這裏。可是時時刻刻要警覺,我如果不放下,將來就墮阿鼻地獄。你前面只有兩條路,一個是極樂世界,一個是阿鼻地獄,你選擇哪一條?這樣逼著自己,才真正提高警覺。地獄不是開玩笑的,苦不堪言!一定要曉得,這個機緣不容易得來,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特別是淨土法門,又是難信之法。這個機會錯過了,想再得到這個機會,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那你要在輪回裏頭受多少苦。你得多想想,把這個事情想通,然後你才曉得,這些虛妄的東西不舍,帶給你無窮無盡的災難。你能夠把它放下,那你從今而後,永遠離開一切災難,永遠離開六道輪回、離開十法界,你去作佛去了。極樂世界的環境,這部經上介紹得很清楚,到哪裏去找!

  下面引用《大疏》,《華嚴經疏鈔》,「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金代表一,金色代表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金跟金色分不開。「至于本經《法藏因地品》雲: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是用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佛在講臺上講經,特別是在極樂世界,我們知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確實叁輩九品程度不一樣,還有上中初叁個班。上課呢?上課在一起,程度參差不齊。程度高的,有法身菩薩、有等覺菩薩在座;中等程度的,有聲聞、緣覺;初級班的,六道衆生,六道衆生裏面程度也不整齊。佛說法每個人都聽懂,這是奇怪的事情,不可思議。喜歡聽《華嚴》的,你坐在那裏,佛所講的全是《華嚴經》;喜歡聽《法華經》的,他聽的就是《法華經》。佛以一音而說法,而每個人聽的都很習慣,好像是我們自己的言語,都能聽得懂,一點障礙都沒有,不需要翻譯。

  佛是如何能這樣圓滿的恒順衆生,這裏頭什麼個道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經上常講這種能力是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祖師常用這句話。無量功德是什麼功德?好像很籠統,實際上,實際上真的是說盡了,說得太圓滿了。無量功德是稱性,只有稱性才真正無量。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所以佛菩薩的智慧、德能我們不需要羨慕,爲什麼?現成的,人人都有。佛說得好,「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阿彌陀佛有,一切佛都有,所以你也有。爲什麼現在你有這麼多障礙?障礙從哪來的?從妄想來的,從分別來的,從執著來的。大乘教裏面,說妄想是無明煩惱,說分別叫塵沙煩惱,說執著叫見思煩惱,這叁大類煩惱,每一類的煩惱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念念迷了,都迷在煩惱裏頭,性德有,不顯,底下一段講「隱密顯了」,不顯,隱密了,不是沒有。只要把這些障礙除掉,放下了,自然就現前。智慧不是學來的,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能;智慧是從清淨心、平等心裏頭自自然然流出來,是你自性裏頭本有的。所以佛陀的教學,不是叫你廣學多聞,是叫你見性。見性之後,你的智慧就圓滿了,神通道力樣樣圓滿,相好光明。一定要知道回去,…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