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五集) 2011/11/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4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第二百二十六面第叁行,從第二句看起:
「又《寶蓮佛光品》曰:一一華中出叁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叁十六百千億佛。」叁十六也是表法的,在密宗裏頭表大圓滿,也就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意思,全都在其中。「華中」,花放光,光中有佛。「夫一光者,乃蓮光中叁十六百千億分之一」,這講一光,「是表至極微細也。而一光中含攝叁十六百千億佛,表極微細中含容一切諸法也」。這是表極其微細裏頭含容一切諸法,「微細相容安立門」。這個現象被現代的科學證實了,現在科學家肯定,任何一法統統圓滿具足一切法。心理現象,我們動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裏頭具足遍法界虛空界,乃至于過去、現在、未來都在其中。物質現象亦如是,經上所講的是物質現象,也就像現代所說的量子、小光子、中微子,這小到不能再小。任何一個小的物質現象,裏面圓滿含攝著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現象都在其中。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裏頭說明一個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肯定了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這個一體到沒有辦法分割。所以性德裏頭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神通、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真的不缺。
在現前,我們凡夫境界裏頭顯不出來,前面我們看到隱顯二門,顯了、隱密,這個東西不是沒有,隱密了,不顯。爲什麼不顯?我們有了障礙,我們的身、心都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佛常說的煩惱、習氣,統而言之稱之爲業障。業這個意思就是活動,波動的現象就是業,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的活動。與自性相應的是善業,與自性相違背的是惡業,善業、惡業統統是障礙,障礙我們見不到事實真相。所以佛菩薩教我們造的是淨業,淨業是什麼?淨業裏頭也有惡業,善惡都有,只是他不著相。所以大經上有句話說得好,「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著重在離,離就是心裏頭幹幹淨淨。你修善、你造惡心裏幹淨,一塵不染,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造惡不留造惡的相,都不執著,這就對了。
爲什麼佛菩薩造惡?必須用那個手段他才能得度,這是善巧方便。有人遇善得度,有人怕惡得度,只要你得度,手段是可以隨便用的,沒有限製的。我們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就有惡度,甘露火王的瞋恚,那還得了嗎?小小不如意就雷霆大發,他是度衆生的。他就好像舞臺上表演,演戲一樣,他不是真的,他是假的。不是真的動了瞋恨心,什麼心?大慈悲心,要用這個方法來表演。勝熱婆羅門的愚癡,那就用貪瞋癡,伐蘇蜜多女的貪,貪婪,用貪瞋癡,就度那個貪瞋癡那一類衆生,讓他回頭。菩薩度賭博的人,一定示現一個賭徒,手法高明,每次去賭錢他都嬴錢。別人就向他請教,你是怎麼贏的?他就給你說佛法。所以法不是定法,應當用什麼法你就得用什麼法,你才能普度衆生。只用善不用惡法,善那一面根機的人得度了,但是要用惡法來度那一類根機的人就不能得度。佛菩薩妙用就在此地,稱之爲妙,無論什麼法在他那裏,他都是幫助人回頭,幫助人覺悟。所以,這一門很重要很重要,這一門跟下一門是連起來的,下一門是講重重無盡。真正不可思議,微細裏頭還有微細,因爲它微細裏頭有世界,這個世界之大不可思議。
一一光中有無量佛,每一個佛都在一個世界教化衆生,一佛剎,佛剎裏面有無量無邊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那你曉得有多少塵毛?每一個塵毛裏頭又有世界,世界裏頭又有塵毛,塵毛裏頭又有世界,沒有邊際。當年賢首國師大概就是講十玄門,皇上聽不懂,重重無盡他沒有辦法體會。國師很聰明,跟皇帝建議:你在大殿的旁邊建一個八角亭。皇上就照辦,亭子一建好,賢首國師說,你把八面放一面鏡子,每一面放一面鏡子,上面放一面鏡子,底下也放一面鏡子。統統設好了,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一下。他那裏頭一站、一看,鏡子跟鏡子一對照,明白了,這個道理明白了,重重無盡。可以試驗得出來的。你來看看你那個身相在裏頭,每一面鏡子互照,那個相無量無邊、無數無盡,讓他親自看到。這是什麼?這是把它放大了,原來只是一毛一塵,一點點,放大了,讓你看見。
確實是如此,但是要記住佛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真的呢?真的沒有相,它能現一切相。所現的一切相全是虛妄,叫凡所有相全是虛妄。不但十法界的相是虛妄,一真法界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沒有例外的,佛沒有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佛如來實報土例外,沒有這個說法,查遍《大藏經》沒這個說法,所以實報土也是虛妄。佛報土到什麼時候你知道它虛妄?無始無明煩惱的習氣斷盡了。斷盡了,正在斷的時候是等覺菩薩,斷盡了就不叫等覺,叫妙覺,妙覺如來。那才叫真正究竟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在正加個無上,等覺上面還有上,他不能說無上,妙覺是真的無上。一證到這個境界,實報土就沒有了,等于說又是一場夢醒過來。這醒過來之後看到是什麼?常寂光,就是自性,完全圓滿的回歸自性了。
回歸自性還有沒有作用?有,作用之大決定超過實報土的法身菩薩,真正是遍法界虛空界。包括這個地方所講的微塵裏面的世界,那世界裏頭的微塵,跟他完全都感應道交。衆生有感,自性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自在無礙。雖現身,前面說的隱顯具足,他絕不是偏著一面,他都是圓滿的。《般若經》上常說的一句話,「現而無現,無現而現」,這就是圓滿具足。我們凡夫做不到,現這個身就不能夠無現。人死了,這個身沒有了,這個身就不能現前,就不能夠顯現,所以不自在。到妙覺如來是圓滿的自在。
我昨天又得一個信息,悟梵生到實報土了。第一個信息是劉老師傳的,這都不同的人傳來的信息。是不是真的?是真的,說明善導大師所說的,「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我們能不能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可能,關鍵完全是操縱在自己。梵師造的是地獄罪業,她自己忏悔,她真的覺悟了。瑩珂法師造的是地獄罪業,這宋朝時候,他叁天的忏悔就感動阿彌陀佛來現身,來教他,又叁天就往生了。他沒說他的品位,我們相信他的品位很高,決定不在下面兩土。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真正忏悔就後不再造。這幾個示現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我們這一生做錯的事情很多不要害怕,不要放在心上,你把那個心換一換,問題就解決了。把造作罪業那個心換成阿彌陀佛,那個造罪的心把它放棄掉,放下,心裏頭裝上阿彌陀佛,問題就全解決了。我們在前面「概要」講機緣這一段的時候曾經說過,什麼人是這個法門的當機?它的條件只有叁個,信、願、持名,就是當機。品位高下在乎你放下多少,你放不下,往生的品位低;徹底放下,那就是實報土的上品上生。爲什麼放不下?對極樂世界、對娑婆世界沒搞清楚,所以才造作許多罪業。
修行,我們相信佛在經上所說的,不是一生一世。有緣遇到淨宗法門,能信、能願、能行,不管行得得力不得力,肯定都像經上講的,你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在你這一生修學最後的階段,緣要是成熟了,什麼是成熟?自己真的肯放下,真的後悔做錯事情,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護法,對不起大衆,真回頭了,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就能大幅度把品位提升。是不是自己希望提升品位?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想到的只是忏悔自己的業障,沒有想到品位。業障消除,品位就上升了,這自然的道理。如果心裏面還有個我要求高品位,可能你上不去,爲什麼?這是個妄念,是個障礙。這個障礙,佛在經典裏面都教我們放下,把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的願求都要放下;我們的求,只求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古人有例子,現前也有例子,不相信就沒有法子了。
如果我們真的能信得過,直下承當,我們就會非常認真的去改過自新。每天反省,像袁了凡用「功過格」的方法,這是對初學的人很有效果。功過格是根據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編的,《太上感應篇》給我們講善惡果報,一共講了一百九十多條,不到兩百條,文字也不多,每天念一遍,對照一遍。或者就是依《無量壽經》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這個六品經是《無量壽經》裏面的戒律。我們淨宗學院建立之後,就用這六品經文做晚課,必須讀誦的,早課我們只讀第六品,四十八願。持戒念佛。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候,全球的災難頻繁,人心惶惶,這些菩薩來給我們做示現,來現身說法,會産生一定的效果。增長我們的信心,加強願心,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不但彌陀加持我們,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例外,爲什麼?是一個共同體,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哪有不照顧的道理!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七段,「因陀羅網法界門」。「以上微細兼容門,明一重之相入相即,而未明重重無盡相入相即之義。」實際上是重重無盡,無法想象。這個境界,大乘經上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你說不出來,你沒有辦法說,你也沒有辦法想,你想不到。我們中國老祖宗,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說了這麼兩句話,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中國人講大小,大,多大?「大而無外」,找不到外,這講大;小呢?「小而無內」,重重無盡就是小而無內。今天科學裏面講宏觀宇宙、微觀世界,它都有界限的,佛法宏觀跟微觀沒有界限。爲什麼沒有界限?他沒有起心動念,只要有起心動念就有界限、就有局限;不起心不動念,沒有界限,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要想把這個事情表明,重重無盡的相即相入,這是諸法實相。「故假因陀羅網爲喻」,用這個比喻來說,「以明此義」,顯示明了這一門的義趣。「因陀羅網者」,這給我們先說明這個東西,這是「帝釋天宮所懸之珠網」,宮殿裏面的一個裝飾品。誰的宮殿?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