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四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四集)  2011/1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二百二十四面,倒数第五行:

  从第四「诸法相即自在门」,这是十玄里头第四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前面第三,是一多兼容,接着我们看诸法相即,这个意思都非常之深,特别是相即这一条。「晋译《华严十住品》」,晋译是最早翻译的,三万五千颂,《六十华严》,「十住品」里面有这么一段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在中国三次翻译,如果论文字,翻得最好的是《六十华严》,但是说得最详细、最清楚的就是《八十华严》。《四十华严》是最后到的,贞元年间,只有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品是完整的,没有欠缺,非常难得,「入法界品」。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现代量子力学家所说的我们就很容易懂。一是什么?一尘,佛经上的名词;科学上的名词,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夸克、一个小光子,一。多是什么?里面有世界,有全世界的,不但是讲信息、能量,连所有一切物质环境都在里头。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这个地方举的比喻,「譬如水之与波」,水是平静的,波涛是动的,起伏不定,有小浪、有大浪、有巨浪,起伏不定,可是波跟水是一不是二。但是相呢?相是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很平静,一个是波动。以水比喻一,以波比喻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看到水,起风的时候我们看到波浪,波浪跟水一点也没冲突。这个里头显示《还源观》上四德里头所说的「随缘妙用」。水能照,像一面镜子一样,能把外面境界统统照在里头。波就不行了,波就不能照,照的作用失去了,它的相是动荡的波浪。各有各的作用,彼此不相妨碍,「故云相即自在」。

  而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这个身体大约是有多少细胞组成?好像是五十兆细胞组成,细胞很大。每一个细胞它都有联系,真的像一个网络一样,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都互通信息。物质的现象是个波动现象,这个波是非常非常微细,我们不能觉察。它要是起了大风大浪,那就不正常,这细胞就带了病态。正常的,我们没有感觉到痛痒,不正常就出现这个现象。既然互通信息,就有一体的关系,就有此地讲的相即,但是每个细胞它是独立的,显示出它自在。如果这个细胞再把它分析,就分析成原子,这一个细胞是多少个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也是独立的,但是它们当中的联系非常密切。科学家告诉我们,跟佛告诉我们,现在愈来愈相近,这么小的物质里头有全宇宙,遍法界虚空界统统在里头。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普贤菩萨,我们就晓得,八地以上他们都能够进入微尘里头的世界,相即自在。它能入其它的细胞,其它的细胞也能入这个细胞,这当中没有障碍,但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并没有破坏。这些奥秘,宇宙的奥秘、人体的奥秘现在科学家发现了。这是自性的性德,法尔如是,里面并没有人控制,也没有人在支配,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佛用个法尔,我们一般人讲自然,法尔比自然还要自然,法本来就是这样的。你要问它的道理,因为它是一体。

  在真正觉悟的人,就是心里头不起心、不动念头的人,他就很清楚,统统能接收得到。起心动念迷了。经上告诉我们一句话,叫觉心不动,我们是要觉、还是要迷?迷的心是动的,觉的心是不动的,懂得这个道理,才知道禅定的重要。修行,特别是佛法,无论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无量法门,统而言之全是修禅定。把这个心定下来,所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效果是一个,都是把心定下来。定下来之后是一样,无论用什么方法修定,在禅定定中境界完全相同。我们是用持名念佛这个方法修定,但是我们不会用,我们不知道这是个修定的方法,没有在定功上去用功夫。所以,念这句佛号,还是起心动念,还是分别执着,这效果完全没有了。怎么样才能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万缘放下,你看念佛堂堂主,这是他的口头禅,时时刻刻叫着,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心专注阿弥陀佛」,这不是修定吗?我们今天念佛没放下,还有起心动念,还会受外头境界干扰,所以念佛不能得一心。

  事一心不乱,就是《楞严经》上所讲的九次第定,阿罗汉所证得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里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功夫成片,这是念佛功夫里头最浅的,但是只要功夫成片,什么叫成片?除了佛号之外没有杂念,全放下了,这才能成片,成片生凡圣同居土。念佛还有杂念,就没成片,念佛没有把握往生。那完全看你的运气,你临终最后一念是不是想着佛?如果想着佛,能往生。临终最后一念要想别的就完了,就六道去了,那个一念太重要了。谁有把握能说临终一念我念佛号?平常都这么想,到时候自己做不了主。所以,功夫一定要在平常把它练成,走的时候才有把握。古大德教给我们一个方法,我们睡觉都会作梦,梦中能做得了主,大概最后一念自己有把握。作梦做不了主,说明你的烦恼、习气那个能量很强,你伏不住,所以你做不了主。这也是一种考验我们功夫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考验,我们就一定要提高警觉,要高度警觉,不放下不行。七情五欲哪一个重就先从哪一个下手,贪名重的把名放下,贪财重的就把财放下,贪瞋痴慢疑,都找最重的,先从这下手。重的能够放下,其它轻的就很容易,真的要真干,不真干不行!

  真干是真有效,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宋朝莹珂法师的例子,真干!这是个出家人,破戒犯规,造地狱业。好在他头脑还清楚,知道自己造的是地狱罪业,知道自己死了来生一定堕地狱,怕地狱苦,这给他带来高度的警觉心。知道念佛求生净土可以能救自己,拼上命念佛,时间不长,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句佛号念到底,居然把阿弥陀佛念来,那是什么?至诚感通。他是真诚心,他不是妄心,我们相信念念佛号里头没有杂念。阿弥陀佛念来了,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等十年之后你寿命到了,阿弥陀佛说我来接引你,这就等于授记了。可是他很聪明,他跟佛说:我十年阳寿不要,我现在就跟你走。为什么?他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诱惑,没有把握,我在十年当中,再活十年不知道又做多少错事,自己没把握。佛就答应他,告诉他,好,三天之后来接你。为什么不当时带去,要过三天?当时带他走了,他自己得利益,众生得不到利益,不知道。说这个法师,你看看关着寮房念了三天佛,死了!大家不都这么说吗?他告诉他,我三天后,他门打开,向大家宣布,我三天后往生。让大家看到他真的往生,这个度多少人!不但当时人得度,我们现在看到这段故事,我们也受感动。这就是什么?这是利他,自利利他。现身说法,佛家讲三转*轮,他是作证转,我给你做证明,你看看真往生了。

  从这个例子来说,往生不难,难在哪里?就是难在放不下,就难在这里。可是时时刻刻要警觉,我如果不放下,将来就堕阿鼻地狱。你前面只有两条路,一个是极乐世界,一个是阿鼻地狱,你选择哪一条?这样逼着自己,才真正提高警觉。地狱不是开玩笑的,苦不堪言!一定要晓得,这个机缘不容易得来,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特别是净土法门,又是难信之法。这个机会错过了,想再得到这个机会,不知道到哪一劫去了,那你要在轮回里头受多少苦。你得多想想,把这个事情想通,然后你才晓得,这些虚妄的东西不舍,带给你无穷无尽的灾难。你能够把它放下,那你从今而后,永远离开一切灾难,永远离开六道轮回、离开十法界,你去作佛去了。极乐世界的环境,这部经上介绍得很清楚,到哪里去找!

  下面引用《大疏》,《华严经疏钞》,「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金代表一,金色代表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金跟金色分不开。「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这是用释迦牟尼佛讲经教学,佛在讲台上讲经,特别是在极乐世界,我们知道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确实三辈九品程度不一样,还有上中初三个班。上课呢?上课在一起,程度参差不齐。程度高的,有法身菩萨、有等觉菩萨在座;中等程度的,有声闻、缘觉;初级班的,六道众生,六道众生里面程度也不整齐。佛说法每个人都听懂,这是奇怪的事情,不可思议。喜欢听《华严》的,你坐在那里,佛所讲的全是《华严经》;喜欢听《法华经》的,他听的就是《法华经》。佛以一音而说法,而每个人听的都很习惯,好像是我们自己的言语,都能听得懂,一点障碍都没有,不需要翻译。

  佛是如何能这样圆满的恒顺众生,这里头什么个道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经上常讲这种能力是无量功德之所成就,祖师常用这句话。无量功德是什么功德?好像很笼统,实际上,实际上真的是说尽了,说得太圆满了。无量功德是称性,只有称性才真正无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性,所以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我们不需要羡慕,为什么?现成的,人人都有。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阿弥陀佛有,一切佛都有,所以你也有。为什么现在你有这么多障碍?障碍从哪来的?从妄想来的,从分别来的,从执着来的。大乘教里面,说妄想是无明烦恼,说分别叫尘沙烦恼,说执着叫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烦恼,每一类的烦恼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念念迷了,都迷在烦恼里头,性德有,不显,底下一段讲「隐密显了」,不显,隐密了,不是没有。只要把这些障碍除掉,放下了,自然就现前。智慧不是学来的,学来的是知识,不是智能;智慧是从清净心、平等心里头自自然然流出来,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所以佛陀的教学,不是叫你广学多闻,是叫你见性。见性之后,你的智慧就圆满了,神通道力样样圆满,相好光明。一定要知道回去,…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