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剎土,你一食頃的時間,去、回來就都圓滿了,這都是諸法真相。佛法裏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信,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你要問這是什麼道理,這是自性本能,自性本具的德能,它不是修來的,自性裏頭本來就有的,不是修來的。智慧、神通、德相都不是修來的。有沒有修的?有,修來都是不太大,都是有局限的。自性的智慧德能是沒有邊際的。世間有修定的,修定,從定開悟,小神通,小智慧,頂多人間天上或者包括叁途,他的局限是六道,他出不了六道輪回,六道裏面事情他很清楚。
見性才圓滿,佛法的教育就是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例外的,門門都是趣向明心見性,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理上是平等,事上不平等,事上是什麼?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善根不一樣,因緣有差別,緣分有差別,于是法門本來是平等的,從平等當中生出差別,差別就有難易。淨宗這個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裏頭,它是易行道,就是最容易的,但是是最難信的。實際上難在哪裏?理太深了,很不容易把這個道理說清楚、說明白,這個太不容易了。說都不容易,聽明白當然就更難了。
所以說的人要用真心,聽的人也要用真心。說的人用真心是親證,所以說善巧方便。聽的人要用真心,真心跟真心它有感應,能夠觸動你,幫助你大徹大悟。如果這個裏面你還有煩惱習氣在裏面,那就成了障礙,你聽了不能夠悟入,聽了怎麼?聽了你會想,你還是用分別心去分別它,這個很麻煩。因爲這個分別心無量劫來我們就用它用成習慣了,不用,不知不覺又用它了。用妄心去分別,你所得到的信息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這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不是真實的心,你就沒有辦法知道如來真實義。有人聽經聽一輩子,還有人聽經聽了多少世,把意思都錯會了,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來真實義。這種情形多,這種情形也很正常,他習慣了。
所以我早年跟章嘉大師學習的時候,對這個老人家有非常深刻的印象,這個老人真的像經上所說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看他照片那個樣子,就在定中!行住坐臥全在定中,說話也在定中。他的話很少,但是字字都有力量,有很大的能量。我跟他叁年,他往生了。叁年當中我們每個星期見一次面,見面的時間都有一、二個小時,但是談話頂多二、叁十句,他說話很慢。跟我說話一定要等到我心平氣和他才開口,有一點點浮動,他不說話。我們提問題,必須到整個情緒穩定下來,他才告訴你。爲什麼?你真聽進去了。如果心浮氣躁,沒用處,你聽了右耳聽進左耳出去了,你沒有印象,他的教學法很特殊。我跟諸位說過,第一次我跟他見面,我提出一個問題,半個多小時之後才答複我,給我印象最深,從來沒有遇到過。十幾年之後我才悟出來,他爲什麼不答?心浮氣躁。問題是真心問的,但是態度很急躁,年輕人的習氣,一定到你整個穩定下來了才給你講,講一個字。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大乘佛法好,方老師介紹給我的,我知道這個裏頭是高深的哲學,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契入?我問這麼一個問題。他看著我,我看著他,半個多鍾點之後才說出一個字,有!我們聽到有,精神馬上就振起來了,其實那不是精神振作,那是浮躁的習氣又冒出來了,他就不說了。再等了六、七分鍾才告訴我。
所以十多年之後,我想到他老人家教學這個方法,那種態度,高明!但是這種教學法一般人受不了。現在講速度,講快,他是講慢,完全跟你相反的。現在人急著要想學東西,其實什麼都沒學到。所以章嘉大師給人印象就非常深刻,讓你終身都不會忘記。李老師的速度就快了,他把古大德教學的方式放松了,爲什麼?不放松沒有學生,沒人跟他學。雖然放松了,沒有耐心的人還是沒有辦法。我在臺中求學,當時有個慧忍法師,人很聰明,他大我五歲,人心地也很好,很聰明,也有一點悟性,我就勸他一起到臺中來學經教。他好像在臺中住了叁個月,住不下去了,他爲什麼?進度太慢了。老師的經學班,一個星期只上一天課,叁個小時,這要學到哪一年!沒有耐心,走了,走了就趕經忏。以後他到香港來,在香港往生的,他是江蘇人。所以我就有耐心,一個星期學六個鍾點,兩次。
一次是聽老師講經,兩個小時;另外一次是老師講古文,叁個小時。跟李老師每個星期接觸就兩次,總共五個小時。慧忍法師,我跟他講,我在臺中一個星期五個小時,對我來講非常合適,爲什麼?我能夠完全把它消化,我很輕松。如果時間加一倍,要是一個星期學十個小時,我還能學、能接受,不過要緊張一點,不會那麼輕松。學的東西要徹底消化,才真學到東西。李老師的標准實在講很簡單,你完全懂得,你能夠講得出來,他的標准是這個。我聽他講經一個小時,我複講大概可以講到五十五分鍾,有這個能力。但是我聽他講經,我看古人的批注,我至少要看四種批注。然後聽他講經,他是怎麼講這段經文的,我心裏就有個盤算,我要講我是怎麼講,他是怎麼講的,他哪些地方比我講得好,我哪些地方沒有見到,不如他的,我學這套東西,我不是完全學經文。因爲經文有文、有批注,但是怎麼樣表達,怎樣靈活運用,這個東西是要你長時熏修,你才體會得到,老師沒法子教你,老師只能教規矩,不能教你巧。
這規矩怎麼用法那所謂是在乎你自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那就要長時期去觀察老師怎麼運用的。原理原則很簡單,我在臺中不到一個月就統統學到了,學了不會用,就好像兵法一樣,《孫子兵法》,我用兩個星期把它學完了,不會打仗,你沒有法子在戰場上去用,學講經也是這個。基本的原理原則兩個星期就學完了,如何在臺上八面玲珑,那老師沒辦法教你,只有你多看、多聽、多去觀摩,看他老人家怎麼樣運用。所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以學是學活活潑潑的東西,不是死呆板的經文,那個不需要學。沒有十年這麼長的時間,你怎麼能體會?場景千變萬化,你如何來應付?尤其這種講座屬于叫大講座,爲什麼?聽衆程度不齊,年齡有七、八十歲的,到十幾歲的;程度有小學沒有念過的,還有大學畢業念博士班的,程度不齊。你如何能叫這些聽衆聽了都點頭、都歡喜,這可不是一樁容易事情。學校上課學生程度整齊,好講,這個不好講。這個東西就是學的難處。
古時候講經的大德都是長時跟老和尚的熏習,擔任複講小座,培養弘法人才就是教他講小座。今天聽的這部經,一個小時經,到明天你再講回去給老師聽,用的是這個方法。自古以來全都是複小座成就的,這個方法從哪裏來的?從阿難尊者來的,你看阿難結集經藏全是複講,不能有自己的意思,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不增不減,把老師所講的東西全說出來。自己有見解,甚至于比老師還高明,不許你講,培養你的忍辱波羅蜜,不讓你發揮,這是什麼?這就是壓住你,不讓你有貢高我慢的習氣,不許可你自以爲是的這種意念産生,一定要學謙虛、學卑下,都在這生活當中去鍛煉。學經教,德行都在裏頭,才真能學到東西。
末後第十門,「主伴圓明具德門。橫豎萬法成爲一大緣起」。這就是前面九門所顯示的,前面的八門都是從空間上說的,第九門是從時間上說的,時間是豎,時間跟空間這一交叉,相即相入,十法界依正莊嚴就現起來了,這是一大緣起。十法界上面四法界是佛法界、菩薩、緣覺、聲聞,這個通常稱之爲淨土。因爲這個裏面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都斷了,塵沙無明都輕,都不重。下面這是六道,就是天法界、修羅法界、人法界,再到叁途,這合起來十法界。六道是染,染汙,叫穢土。所以這個一大緣起,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出現了。
「法法交徹」,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任何一法都不是獨立的。現在科學發現了,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就包括一個極小的電子、原子、粒子,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都是互相交叉的。你看這個佛在叁千年前說出來,現在科學家把它印證,真正找出來了。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統統是交徹的,就是互相關聯的,不能獨立的,所以宇宙是一個整體。「故隨舉一法,其它一切法即伴之而緣起」。真的是隨便拈一法,這一法出現了,一切法統統出現,都跟著一起起來。這一法稱之爲主,一切法是伴。譬如我們到人間來了,我是主,我到人間來的時候,看到這麼多人,這麼多衆生,那就是伴,是跟我同時起來的。那我們要問,我沒有的時候,這個宇宙在,它本來就有了,它不是跟我同時起來的。這話講得好像是有道理,它不是事實。事實是什麼?事實是我起來了,跟我一起起來的。這個話很難懂。如果你真正能夠明了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彈指有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就明白了,全是假相!科學家講得對,如果不是科學家提出這些報告,我們對這個真有問題,真有疑問,這個疑問找不到答案。其實答案就在面前,我們迷而不覺,幾時開悟,就明白了,沒有開悟,你沒有見到,開悟就明白了。
像我們從靈界得到的信息,這梵師在我們身邊學佛這麼多年,爲什麼還造那麼重的罪業?半信半疑,所以造作重業,該墮地獄,她自己清楚。得這麼多善緣的加持,讓她能見到阿彌陀佛,一見佛,她完全相信了,把所有這些疑根斷掉,那就變成功德了,所以她能夠往生,還能往生實報土。證明了善導大師的話,「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她遇的緣殊勝,她就能高品位往生。多少人修得比她好,品位沒有她那麼高,緣的關系很大!給我們的同學們帶來信心。她能夠忏悔,我們看到她的忏悔文,她的忏悔文我是這幾天才看到的,以前沒有看到,看到我都感到很驚訝,如果這個忏悔文是真心的,真會消業障。但是這個忏悔文是半年之前寫的,這半年當中她能不能保得住?如果能保住,一直忏悔,沒有後悔的心,沒有改變的心,她就得利益了。能不能往生,關鍵是在最後一念,所以她還是屬…
《淨土大經科注 第四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