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科注 (第六十集) 2011/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6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二百九十面第八行,就是第二段:
「本經以上叁大士,爲菩薩衆中上首,蓋因叁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衆,同歸淨土」,前面我們學到此地。「《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于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雲」,接著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這是舉個例子,修普賢行念佛求生淨土臨終的狀況,這個人在臨命終時最後一剎那,就是斷氣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靈魂離開身體,這個身體沒有靈魂的支持,很快它就變壞了,這種常識我們有。動物,一般提供人飲食的,家裏養的這些畜生,我們看到是活活潑潑。殺死之後,如果放在那個地方,兩天氣味就很難聞,身體就容易敗壞。人的身體跟動物沒有兩樣,神識離開身體之後,一般二、叁天就産生變化了。此地講的一切諸根,眼耳鼻舌身、五髒六腑都敗壞了。這是說自身。
這個身體無常,我們要常常想到,這都是諸法實相。了解真相,我們對這個身體就不會貪戀,而且非常珍惜,借假修真。這個身體是假的,存在時間短暫,如果善于運用它,在短暫時間當中把真性引導出來。靈魂是迷惑的狀態,靈性是靈魂覺悟的狀態,覺悟就稱爲佛菩薩,稱爲靈性。迷了自性,中國古人稱它作迷魂,孔子稱它爲遊魂。靈魂是世間人一般對它一個美好的稱呼,實際上它根本就不靈,迷失自性沒有不迷惑顛倒的。所以,它帶著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于是它就沒辦法脫離六道輪回,在六道裏面愈迷愈深,一世比一世辛苦。如果有善根,遇到佛法那是個轉機。所以善導大師講,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他說「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遇到最殊勝的緣,品位就會提升得很高;遇的緣不善,勉強往生也算是很不錯,我們看起來都是無比的殊勝。能生到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就保證一生成佛,這個太稀有了!
所以要認識諸法實相,凡不是真的都不可以留戀,都應該把它放下。放下,理跟事統統放下,但是我們初學的時候需要佛法幫助,我們暫時要用它。什麼時候從事上都放下?開悟了,真正明心見性了,這個時候連事都要放下,理事完全放下。放下之後才叫做隨緣妙用。所以隨緣妙用是法身菩薩才有的,普通一般人沒有。極樂世界是很特殊,凡聖同居土下下品這些菩薩也能夠隨緣妙用,那是因爲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的加持。如果沒有佛陀的加持,他跟我們凡夫一樣,沒有這個能力去幫助衆生。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不勸人求生淨土的,淨土之殊勝于此可見。這是我們六根這個身體不是真的。
「一切親屬悉皆舍離」,這也不是真的。親屬是什麼?過去結的善緣、惡緣,這一世到這個人間來,又聚會了,有聚有散,聚散無常,要看破。如果不看破,那是嚴重的情執。情執它系縛你在六道,你出不去,而且生生世世陷在迷執裏頭,一世比一世痛苦。這些事實真相,一定要看破。大乘佛法講得透徹,一切法心現識變。我們講識變這個範圍,這個範圍是十法界,十法界怎麼變的?從心想生。既然從心想生,淨念、善念就重要,這要從小有人教。誰來教?諸佛菩薩。受過良好的教育,自己修養成純淨純善,縱然達不到,方向沒錯,這樣就能生淨土,心淨則國土淨。淨土在哪裏?四聖法界是淨土,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相對的是六道凡夫,六道是染汙,稱爲穢土,嚴重的染汙,現在染汙到極處了。我們懂得染淨的根源是來自一念,一念正就一念清淨,一念邪就一念染汙,邪跟正要辨別清楚。
我們真的能夠改邪歸正,轉惡爲善,不但自己得度,你有意無意就幫助許多人得度。因爲我們每個念頭確實就像賢首國師《還源觀》上所說的,念頭才動周遍法界。這一念影響之大,我們沒覺察到,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一念才動出生無盡,出生是現象,出生的現象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也是周遍法界。所以那些明白人、覺悟的人提醒我們,無論是有意無意,起心動念要負責任,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道理在此地。我們自己迷惑顛倒,粗心大意,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影響所及全在造業。有些造業自己很清楚,有些自己造的業自己不知道,不知道的多,知道的太少了。我們假設個比喻,你能知道的百分之一,不知道的百分之九十九,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在眼前看不到念頭起的效果,是心迷了、心亂了,心喪失了靈明覺知的大用,變成迷惑顛倒,對于現前的影響不知道,對于未來的影響更不知道。看看大自然的運作感到無比的神奇,其實大自然的運作,那個動力就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念頭如果善,社會安定,人民幸福,世界和平;我們念頭不善,所感得的是社會動亂,人性反常。常是仁義禮智信,叫五常。反常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反常。今天我們看這個地球,反常,五常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了。所以社會混亂,地球災變異常。
這些災變,我聽說媒體每天都在報導。我們是因爲幾十年不接觸媒體了,這心比較清淨。如果每天都接觸媒體,你就可想而知那個心多亂,他的思想多複雜,他活得多辛苦。人體消耗的能量,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雜念上,勞心勞力消耗得非常有限。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諸法實相,我們要把它常常放在心上,細讀深思,慢慢對這些事物就都了解了,雖然不是大徹大悟,也是佛經上講的小悟與大悟。真相了解得愈多、愈深刻,我們就愈容易放下,容易把一切事物看淡,不放在心上了。這是一樁好事情,因爲事是虛幻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也是虛幻的,末那、阿賴耶都不是真的,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依它而起。身心世界統統放下,那就見性了。
所以這句話教我們對親屬不要留戀,真正有智慧,要把親屬轉變成法眷屬,在一起共同修學淨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將來永遠在一起。這個做不到,不可能永遠在一起。「一切威勢悉皆退失」,這是說你在世的時候你的權勢、你的威德,這個時候都失掉了,不會跟著你。古時候說你的爵位、你的官銜、你的部屬,統統都離開了。「輔相大臣」,假如你是個國王,你所用的輔助你的這些宰相、這些大臣;你居住的宮殿、城市;你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象馬車乘」是交通工具,現在比從前進步,你用的汽車、用的電車、用的遊艇、用的飛機;你所擁有的「珍寶伏藏」,你所收藏的。「如是一切無複相隨」,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去,古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來的時候兩手空空的來,你一樣東西沒帶來;你走的時候,你一樣東西也帶不走。人如果常常記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常常能夠提起這兩句話,佛家講的觀照功夫,你的心多清淨!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這個世間一無所有,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我們迷了,不曉得事實真相,以爲樣樣都是真的,都想擁有,都想支配,錯了!到這個時候才完全覺悟到,像《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可是也有能帶得去的,你這一生所造作的善心、善願、善行能帶去,惡心、惡願、惡行也能帶去,是你來生的果報。這個身舍掉了,來生又得一個身,這個身沒有出輪回,叫業報身。怎麼來的?是你的業力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五劫修行功德的成就。在六道輪回的人,在叁善道的,他也是累劫善心、善願、善行的福德自然感召的。可是人往往無法控製自己,福報現前的時候他就放逸了,就趣向墮落,人之常情。生活在苦難環境裏面,容易培養他的志氣,培養他的毅力、堅忍的美德,能成就他,享福的時候就壞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掉以輕心,要非常重視它,古今中外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這些例子告訴我們「成功不難,守成爲難」,你能把成功守住,這個難。
我們看到中國曆史上,秦始皇成功不難,死了以後不到十年就完了。古人說守成不易,這個話是真話,你怎麼能守得住?如何能守住?佛經上有一句名言,只要你不退初心,你永遠不會失敗。你永遠記住你初發心那個時候,天天都是初發心那時候,你就永遠不會失敗。所以佛門諺語所說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那種真誠心、恭敬心、謙虛心,優點都顯示出來了。學佛兩年就松懈了,「佛在天邊」。「學佛叁年,佛化雲煙」,沒有了,學佛久了也變成老油條,這就是學佛爲什麼會墮地獄。本來學佛都是天堂的,都是到極樂世界的,爲什麼學佛到最後都到地獄去了?例子太多太多,我們看到、聽到、接觸到了能沒有感動嗎?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例子就在我們的周邊,不必親自看到,傳說、聽聞都是事實真相,不是假的,我們能不謹慎嗎?連《念力的秘密》裏頭都說,無論是有意無意,起心動念自己都要負責任。成敗的關鍵不在外頭,完全在自己,外面只是助緣;助緣它的比例十之二、叁,自己起心動念要占十之七、八。所以我們就知道,學佛、修道最重要的是什麼?保持初心,如何把初發心保持住,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決定是當生成就,尤其是淨土宗。
所以,業力跟著人走,學佛的人,你看「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樣帶不去,你自己所發的心、所學習的行門這個會跟著你去的。「于一切時引導其前」,十大願王引導你。「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剎那時間很短暫,因爲在這個境界裏頭,時空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當下,就在眼前。「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達到了。淨土宗學佛是前後兩段,從現在發心到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第一個段落;第二段落是見到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直到圓滿證得無上菩提,這是第二階段。這兩段是連在一起的,當中沒有間…
《淨土大經解科注 第六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