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解科注 第六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隔,所以稱之爲當生成就的佛法。

  「又偈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這是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的偈子,也就是他的發願文,是用偈頌的體裁寫出來的。「盡除一切諸障礙」,在臨終的時候能夠盡除一切諸障礙,知道什麼?哪些是能帶得走的,哪些是帶不走的。帶不走的全都放下了,障礙沒有了。到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先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帶你到極樂世界,這是彌陀的本願。所以極樂世界在哪裏不要去胡想它,你想象不到。你看看虛空那麼大,你要找哪個星球是極樂世界,你找不到。我們尖端的科學家沒發現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是不同一個維次的空間,好像電視一樣,我們是不同的頻道。它在,它從來沒離開我們,我們就是不知道它的頻道。所以他一定是先來幫助我們打開頻道。見佛,把我們平素修學的功夫相對的提升了,所以平時用功真的是福不唐捐。平時用功縱然是半信半疑,見到阿彌陀佛,不會再懷疑了,這時你功德就圓滿了,你就成就了。阿彌陀佛接引你,帶你到極樂世界去,「即得往生安樂剎」。

  後面還有四句,「我既往生彼國已」,阿彌陀佛接引你,你生到極樂世界了。到極樂世界之後,「現前成就此大願」,這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圓滿不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是在極樂世界才圓滿的。你看「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怎麼圓滿的?不見性不能圓滿,見性就圓滿了。見性是什麼地位?《華嚴經》上圓教始從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真正發菩提心了,終及等覺菩薩。菩薩總共五十一個階級,初信是第一個階級,最高的、最後的一個,第五十一個,等覺菩薩,這些統統是住實報莊嚴土。普賢菩薩的大願是在實報土裏面圓滿成就,自己證得圓滿。教化衆生,智慧、德能,所謂的德能就是善巧方便,能把如來所證得的境界講清楚、講明白,大家在一起共修,這才能成就。「現前成就此大願」是大願的圓滿,「一切圓滿盡無余」是修行功德的圓滿,是十大願王它起作用的圓滿,這個作用是「利樂一切衆生界」。彌陀以四十八願接引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比四十八願簡單多了,也是接引一切衆生往生淨土。

  普賢菩薩發願求生,這是密宗的初祖,普賢菩薩,也是淨宗初祖。你看,第一個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這淨土宗。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裏面告訴我們,淨土宗叁位初祖,普賢是娑婆世界初祖。在我們中國,首先提倡念佛,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求生淨土的是慧遠大師,東晉時代的,這是中國初祖。普賢是娑婆世界初祖。還有一個,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大勢至菩薩。他給我們說了叁個初祖。我們在認識之前我在美國,在美國也是弘揚淨土,他笑著對我說,「淨空法師,你是美國淨宗初祖」。所以初祖有很多,有地區性的,不一樣。最大的是大勢至菩薩,遍法界虛空界裏頭提倡淨宗。娑婆世界第一會是華嚴會,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提倡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代表娑婆世界初祖,不可思議。

  下面我們看,「又《文殊發願經》雲」,文殊菩薩發願求生,偈子內容跟普賢菩薩完全一樣。普賢菩薩的偈是七個字,七言偈,文殊菩薩是五個字,五言偈。「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這個偈子內容完全相同,只是最後一句不一樣,這個最後一句是佛給他授記。授記是預言,將來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你在那裏示現成佛,佛的名號、佛度生的事業,都可以預先告訴他,這叫授記。「如是兩大士,發殊勝大願,求生極樂,可勸一切菩薩,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賢之大行,普導衆生,同歸極樂。是故此經,列爲上首」。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經文,特地用他做爲本經上首,表法。

  我們同修一定要知道,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釋迦牟尼佛每一會講經、每一堂課的教學他們統統都在。爲什麼有時候要用這個名字,用這幾位做代表,有的要換一批,另外那幾個人做代表?這是屬于表法。這個事情不是阿彌陀佛說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結集經的時候,看看這經的內容,經裏面講些什麼,哪幾位人適合做代表,是由結集經藏的人他來定名字。我們知道,每一會大家統統都在,是用表法的,讓大家看到這幾個人,就曉得這一會大致內容是講些什麼,不問就明白了。所以五種原譯本裏面,結集經藏的時候所列的人名多少不一樣。康僧铠的本子就列了叁十一個人,會集本只列了五個人,菩薩衆裏面只列了叁個人,足以代表這部經的殊勝,用意在此地。「是故此經,列爲上首」。

  「次列彌勒者」,彌勒菩薩在這部經的排列是排列在最後。「《大寶積經發勝志樂會》彌勒問佛: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于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爲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見彌勒大士正是襄贊世尊同弘淨宗妙法。又本經從叁十二品以下,彌勒當機」,這一共四十八品,前面叁十一品阿難尊者當機。當機代表接受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修行證果。這個地方講到發十種心,這十種心我們從《叁藏法數》裏頭節錄出來,在《大寶積經》裏面《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在過去我記得好像講過叁遍,這個十種心很重要。《寶積經》裏頭這麼個說法,「彌勒菩薩白佛言: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衆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彼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也」。彌勒菩薩當時向世尊請教,就說「世尊,何等名爲發十種心」,佛就把它說出來。

  第一個「無損害心」。往生淨土的人,就是求生淨土的人不能不知道。我們起心動念還傷害別人,這不能往生,與佛的願相違背。「念佛之人于諸衆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是名無損害心」。我們必須要養成這個習慣,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衆生,起心動念都是充滿了慈悲,像彌勒菩薩一樣,歡喜、慈悲。縱然他造作不善,也是以慈悲心、憐憫心來看待他。他爲什麼會起惡念?爲什麼會生惡行?無非是迷失自性,他的自性本來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爲什麼變成這個樣子?我們要曉得,他變成這個樣子因素很多,不是偶然的。佛在這個經裏面都講得很清楚,說出來了,他說「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告訴他,佛勸導我們「殊無怪也」,不要去責怪他;換句話說,他這種表現是正常現象。

  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環境,古聖先賢傳統的文化,在中國至少丟掉二百年了。上一次我在日本講經,日本的法師告訴我,四百年前,日本這些道場經常都有法師講經,風氣很盛。他們疏忽了四百年,他們是接觸西方文化比我們久,我們接觸西方文化是從日本傳來的。就算二百年,二百年差不多有八代,這麼久了。不但他不知道,他父母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也未必知道,你怎麼能怪他?再加上近代科學知識確實叫爆炸了,日新月異,衛星電視、網絡這些宣傳的工具發展這麼快速,價格這麼低廉,幾乎現在每個人手上都有一個電視機,收看衛星電視的。這些媒體傳播的是什麼?全都是負面信息,沒有倫理、沒有道德、沒有因果、沒有聖賢教誨,鼓勵你、幫助你去發展貪瞋癡慢疑。科技,西方人鼓勵人消費,你不消費他就不能賺錢。中國人從前老的觀念是以孔子做標准,大家都向他老人家學習,五個字,溫良恭儉讓。這變成讀書人道德的標准,溫和、善良、恭敬、節儉、禮讓。東方人講節儉,西方人講消費,消費就走上了浪費。我們在外國住了很多年,那真叫浪費。以食物來說,吃了一、二口,味道不合不想吃了,就丟到垃圾桶。所以外國也有窮人,到哪裏找東西吃?到垃圾桶去,肯定有人吃剩的,剩的分量不是少數。那種浪費太可怕了,糟蹋糧食,不知道節儉。果報就是饑餓,他要遭這個難,現在所說的糧食危機。

  人在這個世間,就算一百歲,也不過叁萬六千日,不多!死了以後,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報應,這沒法子教。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養成損人利己這種念頭,人人都是這個念頭這還得了,這個社會怎麼會不亂?所以社會動亂,教出來的,誰教的?媒體教的。國家不教了,家庭不教了,把教育下一代全付托給媒體。所以衛星電視、因特網、報紙雜志這類東西,它們在教。這個世間確實有高人,早就看出來了,這樣下去一定要出大問題。雖然有說出來的,沒人聽、沒人相信,甚至于沒有人感覺到這危機的存在。到現前,感覺到的人多了,回不了頭,想回頭來不及了,那就是什麼?災禍臨頭。

  我們念佛人,要記住菩薩所講的這十種心,決定不能有傷害衆生的心,對于小動物不可以傷害,對于樹木花草不能傷害。這個地球上,特別是二戰之後,最近這六十年,科技的發展也給大自然帶來嚴重的破壞,叫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大規模的開墾,原始的森林幾乎喪失盡了,造成地球上氣候異常。森林被砍伐,土壤不能夠保持,變成泥石流,從前沒聽說過這種災難,山崩地陷,到處都是。佛菩薩教我們要常起大慈之心,希望衆生離苦得樂,幫助衆生離苦得樂,這叫無損害。

  第二個「無逼惱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我們這一句有沒有做到?「于諸衆生常起大悲之心」,衆生苦,衆生愚昧,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所以佛菩薩教導我們,要「深加愍傷」,要憐憫他們,令得離苦、脫苦,「是名無逼惱心」。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把與樂、拔苦放在最初的兩條。我們學佛的人,特別是念佛的人,有沒有做到?今天這個世界擺在我們眼前,我們每天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有沒有警覺心?自己是不是真正守住安靜。安上面有個字叫平,平上面有個字叫和,人不和就不平,不平就不安,不安就不會得靜,靜已經到叁昧、禅定的境界。我們要想入這個境界,它有層次的,首先對一切人事物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不能平等對待,和睦就談不上。所以…

《淨土大經解科注 第六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