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隔,所以称之为当生成就的佛法。
「又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这是普贤菩萨发愿求生净土的偈子,也就是他的发愿文,是用偈颂的体裁写出来的。「尽除一切诸障碍」,在临终的时候能够尽除一切诸障碍,知道什么?哪些是能带得走的,哪些是带不走的。带不走的全都放下了,障碍没有了。到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先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带你到极乐世界,这是弥陀的本愿。所以极乐世界在哪里不要去胡想它,你想象不到。你看看虚空那么大,你要找哪个星球是极乐世界,你找不到。我们尖端的科学家没发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跟我们是不同一个维次的空间,好像电视一样,我们是不同的频道。它在,它从来没离开我们,我们就是不知道它的频道。所以他一定是先来帮助我们打开频道。见佛,把我们平素修学的功夫相对的提升了,所以平时用功真的是福不唐捐。平时用功纵然是半信半疑,见到阿弥陀佛,不会再怀疑了,这时你功德就圆满了,你就成就了。阿弥陀佛接引你,带你到极乐世界去,「即得往生安乐剎」。
后面还有四句,「我既往生彼国已」,阿弥陀佛接引你,你生到极乐世界了。到极乐世界之后,「现前成就此大愿」,这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圆满不是在我们这个世界,是在极乐世界才圆满的。你看「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怎么圆满的?不见性不能圆满,见性就圆满了。见性是什么地位?《华严经》上圆教始从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真正发菩提心了,终及等觉菩萨。菩萨总共五十一个阶级,初信是第一个阶级,最高的、最后的一个,第五十一个,等觉菩萨,这些统统是住实报庄严土。普贤菩萨的大愿是在实报土里面圆满成就,自己证得圆满。教化众生,智慧、德能,所谓的德能就是善巧方便,能把如来所证得的境界讲清楚、讲明白,大家在一起共修,这才能成就。「现前成就此大愿」是大愿的圆满,「一切圆满尽无余」是修行功德的圆满,是十大愿王它起作用的圆满,这个作用是「利乐一切众生界」。弥陀以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比四十八愿简单多了,也是接引一切众生往生净土。
普贤菩萨发愿求生,这是密宗的初祖,普贤菩萨,也是净宗初祖。你看,第一个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这净土宗。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净修捷要》里面告诉我们,净土宗三位初祖,普贤是娑婆世界初祖。在我们中国,首先提倡念佛,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求生净土的是慧远大师,东晋时代的,这是中国初祖。普贤是娑婆世界初祖。还有一个,遍法界虚空界的初祖,大势至菩萨。他给我们说了三个初祖。我们在认识之前我在美国,在美国也是弘扬净土,他笑着对我说,「净空法师,你是美国净宗初祖」。所以初祖有很多,有地区性的,不一样。最大的是大势至菩萨,遍法界虚空界里头提倡净宗。娑婆世界第一会是华严会,普贤菩萨在华严会上提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代表娑婆世界初祖,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看,「又《文殊发愿经》云」,文殊菩萨发愿求生,偈子内容跟普贤菩萨完全一样。普贤菩萨的偈是七个字,七言偈,文殊菩萨是五个字,五言偈。「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这个偈子内容完全相同,只是最后一句不一样,这个最后一句是佛给他授记。授记是预言,将来在什么时候、什么处所,你在那里示现成佛,佛的名号、佛度生的事业,都可以预先告诉他,这叫授记。「如是两大士,发殊胜大愿,求生极乐,可劝一切菩萨,皆仰信文殊之大智,入普贤之大行,普导众生,同归极乐。是故此经,列为上首」。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经文,特地用他做为本经上首,表法。
我们同修一定要知道,这些大菩萨、大阿罗汉,释迦牟尼佛每一会讲经、每一堂课的教学他们统统都在。为什么有时候要用这个名字,用这几位做代表,有的要换一批,另外那几个人做代表?这是属于表法。这个事情不是阿弥陀佛说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结集经的时候,看看这经的内容,经里面讲些什么,哪几位人适合做代表,是由结集经藏的人他来定名字。我们知道,每一会大家统统都在,是用表法的,让大家看到这几个人,就晓得这一会大致内容是讲些什么,不问就明白了。所以五种原译本里面,结集经藏的时候所列的人名多少不一样。康僧铠的本子就列了三十一个人,会集本只列了五个人,菩萨众里面只列了三个人,足以代表这部经的殊胜,用意在此地。「是故此经,列为上首」。
「次列弥勒者」,弥勒菩萨在这部经的排列是排列在最后。「《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弥勒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可见弥勒大士正是襄赞世尊同弘净宗妙法。又本经从三十二品以下,弥勒当机」,这一共四十八品,前面三十一品阿难尊者当机。当机代表接受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修行证果。这个地方讲到发十种心,这十种心我们从《三藏法数》里头节录出来,在《大宝积经》里面《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在过去我记得好像讲过三遍,这个十种心很重要。《宝积经》里头这么个说法,「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弥勒菩萨当时向世尊请教,就说「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佛就把它说出来。
第一个「无损害心」。往生净土的人,就是求生净土的人不能不知道。我们起心动念还伤害别人,这不能往生,与佛的愿相违背。「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我们必须要养成这个习惯,一切时一切处,对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充满了慈悲,像弥勒菩萨一样,欢喜、慈悲。纵然他造作不善,也是以慈悲心、怜悯心来看待他。他为什么会起恶念?为什么会生恶行?无非是迷失自性,他的自性本来是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要晓得,他变成这个样子因素很多,不是偶然的。佛在这个经里面都讲得很清楚,说出来了,他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人告诉他,佛劝导我们「殊无怪也」,不要去责怪他;换句话说,他这种表现是正常现象。
我们今天生在这个环境,古圣先贤传统的文化,在中国至少丢掉二百年了。上一次我在日本讲经,日本的法师告诉我,四百年前,日本这些道场经常都有法师讲经,风气很盛。他们疏忽了四百年,他们是接触西方文化比我们久,我们接触西方文化是从日本传来的。就算二百年,二百年差不多有八代,这么久了。不但他不知道,他父母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也未必知道,你怎么能怪他?再加上近代科学知识确实叫爆炸了,日新月异,卫星电视、网络这些宣传的工具发展这么快速,价格这么低廉,几乎现在每个人手上都有一个电视机,收看卫星电视的。这些媒体传播的是什么?全都是负面信息,没有伦理、没有道德、没有因果、没有圣贤教诲,鼓励你、帮助你去发展贪瞋痴慢疑。科技,西方人鼓励人消费,你不消费他就不能赚钱。中国人从前老的观念是以孔子做标准,大家都向他老人家学习,五个字,温良恭俭让。这变成读书人道德的标准,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礼让。东方人讲节俭,西方人讲消费,消费就走上了浪费。我们在外国住了很多年,那真叫浪费。以食物来说,吃了一、二口,味道不合不想吃了,就丢到垃圾桶。所以外国也有穷人,到哪里找东西吃?到垃圾桶去,肯定有人吃剩的,剩的分量不是少数。那种浪费太可怕了,糟蹋粮食,不知道节俭。果报就是饥饿,他要遭这个难,现在所说的粮食危机。
人在这个世间,就算一百岁,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不多!死了以后,他不相信因果,他不相信报应,这没法子教。从小就养成自私自利,养成损人利己这种念头,人人都是这个念头这还得了,这个社会怎么会不乱?所以社会动乱,教出来的,谁教的?媒体教的。国家不教了,家庭不教了,把教育下一代全付托给媒体。所以卫星电视、因特网、报纸杂志这类东西,它们在教。这个世间确实有高人,早就看出来了,这样下去一定要出大问题。虽然有说出来的,没人听、没人相信,甚至于没有人感觉到这危机的存在。到现前,感觉到的人多了,回不了头,想回头来不及了,那就是什么?灾祸临头。
我们念佛人,要记住菩萨所讲的这十种心,决定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心,对于小动物不可以伤害,对于树木花草不能伤害。这个地球上,特别是二战之后,最近这六十年,科技的发展也给大自然带来严重的破坏,叫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大规模的开垦,原始的森林几乎丧失尽了,造成地球上气候异常。森林被砍伐,土壤不能够保持,变成泥石流,从前没听说过这种灾难,山崩地陷,到处都是。佛菩萨教我们要常起大慈之心,希望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叫无损害。
第二个「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我们这一句有没有做到?「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众生苦,众生愚昧,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要「深加愍伤」,要怜悯他们,令得离苦、脱苦,「是名无逼恼心」。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把与乐、拔苦放在最初的两条。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念佛的人,有没有做到?今天这个世界摆在我们眼前,我们每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接触到的,有没有警觉心?自己是不是真正守住安静。安上面有个字叫平,平上面有个字叫和,人不和就不平,不平就不安,不安就不会得静,静已经到三昧、禅定的境界。我们要想入这个境界,它有层次的,首先对一切人事物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不能平等对待,和睦就谈不上。所以…
《净土大经解科注 第六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