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七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方法,方法活活潑潑,衆生喜歡。

  所以在這個世間,古老的地球,不同族群的祖先都是聖人,不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佛菩薩。爲什麼要這樣的示現?因爲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沒有信息,人活在這個世間,生活的圈子不大。確確實實有很多人一生沒有走出他出生點一百裏之外,太多太多了,老死不相往來,真有。我們家鄉一些農民,我那個時代,一生幾十年沒有進過城,城裏什麼樣子不知道,沒去過。那個時候走路也不過一天就走到,七、八十裏路。我們普通走路的速度,一個小時走八裏路,現在講四公裏,一個小時,十個小時走八十裏,都沒有到城市去過。所以諸佛菩薩就要到處都現身,哪個地方衆生根成熟了,他就在那裏出現,就在那裏展開教化,是這麼個道理。我們要不懂,那我們教學就不契理、不契機。沒有證得這個理,則不契理,不曉得衆生狀況就不契機。現在不一樣了,交通方便,信息發達,所以現在一定把這些真相告訴大家,讓大家慢慢去琢磨、慢慢去思惟,想通了,他承認了,這才能接受。

  佛菩薩、聖賢都有能力創造科學技術,爲什麼不創造?科學技術如果沒有很高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做基礎,科學所帶來的是災難,我們現在嘗到了。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剎土,科學技術達到登峰造極,人人都具足六神通,不需要依靠外面幫助,能力完全恢複了。眼能見,各種光波統統能見得到。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眼睛很可憐,看到的光波只是一小段,比這個光波長的看不見,比這個波短的也看不見。必須要借助機器,靠機器看到X光、看到紫外線,紫外光夜晚能看得很清楚。如果說各種光光波統統能看見,這世界馬上變樣子。人鬼雜居是事實,如果空間維次突破了,我們能看到鬼,鬼也能看到人,互相不妨礙。十法界依正莊嚴在哪裏?就在現實,就在現場,現前,全在。科學家也這樣說法,佛經也這麼說法,時間跟空間假的,不是真的。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所以叫當下。佛經上常說「即在當下」,叁世十方就在當下。

  這個地方普賢菩薩給我們透出的消息,我們要證得大圓滿不是容易事情。但是求生淨土,在極樂世界證得大圓滿是很容易的事情,這個法門就變成了究竟圓滿第一法門。普賢證得了,證得之後希望所有一切衆生都能證得,這個心願好。「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趕快去!下面念老爲我們解釋,「是即普賢自言,我既往生極樂國已,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乃以殊勝行願功德,皆悉回向衆生,同生極樂。普皆回向,乃成普義」。普賢,普的意思顯示出來了,不是獨樂、不是獨證。我所證得的,希望大家跟我一樣,完全同樣證得,一絲毫私心都沒有。我證得究竟圓滿,希望各個人都證得究竟圓滿。

  「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衆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普賢菩薩這一願,第十願普皆回向,圓圓滿滿包含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真的,每一願當中都有其它的四十七願,願願是圓滿的。「普賢十大願王,正是彌陀大願之第叁十五願之廣演」。叁十五願說,「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爲衆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彌陀叁十五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必至」這個話肯定,沒有一點懷疑,你一定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等覺菩薩,換句話說,你到極樂世界的成就,必定可以證得像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同樣的地位。沒有證得能不能幹這個事情?能,這就是極樂世界的殊勝,爲什麼?你沒有能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你,沒有就變成有了,跟這些大菩薩同樣,可以在十方世界現身說法。這是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教化一切有情衆生。

  這叁樁事情,我們現在學講經教學,我們怎麼個教法?這就有了。第一個,這個教學分叁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要幫助他發生信心,這是教學第一。他沒有信心,教什麼都沒用處,都等于零。信心從哪裏教起?早年我在美國,有一次在東岸巡回講演,每個城市一個星期,從紐約一直下來到邁阿密,好像有五個城市,最後一站是邁阿密。在邁阿密我一看,聽衆裏面很多美國人,曾憲炜居士擔任翻譯,他英語好,他又學禅又學密,跟這些人往來很親切。我一看這麼多人,那次本來是介紹《地藏經》大意,我一看到這個情形,都是外國人。當時我就跟曾居士講,我說這次我們到這邊,我們不講《地藏經》。他說講什麼?我說講一個題目,專題「認識佛教」。八天,一天兩個小時,有一個小時翻譯,實際上一個小時,八天就是八個小時。以後就是,那個時候還沒有錄像,只有錄音,從錄音帶裏頭寫成這本書,《認識佛教》。面對的都是當地美國人,先要讓他們了解什麼是佛教。你對佛教不認識,信心生不起來,聽什麼都是空的,産生不了效果。把佛教,佛是什麼,教是什麼,佛教是什麼,講清楚、講明白,他就了解了,興趣就來了。所以這個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這個做了,到以後我就發現,道教裏頭有《認識道教》,《認識基督教》,這樣的接引初學的東西都出現了,其它宗教也都有了,起步從這兒來。現在有很多老修的,老修的也要從起步來,爲什麼?他不知道什麼是佛教,老修也不知道,所以他半信半疑。他念佛求生淨土,你這樣問他,真有極樂世界嗎?他講不出來。問他個叁句、十句,真有嗎?真有嗎?他就懷疑了。什麼原因?事實真相沒見到,別人說往生你看到,那就能相信嗎?所以,讀經、聽經,親近佛菩薩,一天不能舍,目的是什麼?堅定信心,沒有二、叁十年,信心生不起來。真相信了、真正發願了,修菩提行,不真信怎麼肯真修?菩提行是什麼?菩提是覺悟,覺悟就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相有性無」,這一切幻相,相有,體性裏頭沒有。現相,實報土有,方便土有,同居土有,常寂光裏頭沒有。常寂光是性體,那是真的,永恒不變。只要是相,剎那剎那都在變動,它要不變就沒有了,就是不動就沒有了,動才有。真心不動,妄心動,妄心無常,妄心是動的,不是定的。常寂光是不動的,實報土動的幅度最小,方便土波動的頻率就大了,凡聖同居土那個波動就像現在的海嘯一樣,大風大浪,所以人迷惑顛倒。

  修菩提行,修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菩提行是什麼?就是我們這部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智慧,智慧是從清淨平等裏頭生的。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就沒有智慧,就生煩惱,智慧變成煩惱。清淨行,要在相中見性,要在動中不動,這就是普賢道!動中你不動,你的智慧就比別人高,你就能教他離苦得樂,你就能教他化迷爲悟、轉凡成聖。你看這幾個字,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叁個階段,由淺而深。他要是不能相信,你就無法教他,他對你所說的生不起興趣,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這一願留在第二卷當中解釋。「由是可見,會中聖衆,多是曾生極樂,被宏誓铠,遊化十方,助佛宏化。如是輾轉教化,輾轉度脫,是故經中,無量無邊一切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這是說明釋迦佛當年講這部經,會中的這些菩薩衆,還有聲聞衆、阿羅漢、辟支佛,這些人多半都是已經往生極樂世界。今天釋迦牟尼佛到這個地方來講《無量壽經》,勸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些人與這個法門有緣,與娑婆世界有緣,與娑婆世界現前衆生有緣,他們來做影響衆,幫助與會的這些凡夫生信心、生願心,他們是來幹這個的。「輾轉教化,輾轉度脫」。一個教一個,一個幫助一個,不要中斷,這個樣子正法才能久住。所以經裏面才介紹我們這個事實真相。

  無量無邊一切菩薩,這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裏面有緣衆生,跟阿彌陀佛有緣的,這些人皆遵普賢大士之德。爲什麼?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太多了,初學的人不容易,十大願王簡單,但是十大願王就是四十八願。可以說十大願王是綱,四十八願是目,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修四十八願的,沒有一個不修十大願王的。在中國,修十大願王的多,因爲中國淨土宗過去都是以《彌陀經》爲主。《無量壽經》確實因爲沒有善本,雖然保留著五種原譯本,我們要曉得,宋朝以前沒有印刷術,經本流傳下來要靠手抄,所以數量很少,容易失傳。有了印刷術,數量大爲增加,但是不能跟現在相比。古時候一部書,印個一百冊、二百冊就算很多了。我們能想象而知,中國這麼大的幅員,印上二、叁百冊還是非常非常珍貴稀有。人家看到這個喜歡,怎麼樣?喜歡就抄。抄書,一直到民國初年,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六歲,經書沒有,找不到,到寺廟借《大藏經》抄,自己抄。近代印刷術,尤其特別是照相影印這個技術發明之後,是印刷術的一個重大改革,非常方便,成本大幅度降低。關于這一點,這是衆生有福,可是書有了,沒有人讀,古時候書很少,但是想讀書的人很多。我們再看下面第二段,「行願功德」:

  【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我們看念老的解,『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即是一句萬德洪名,這是一切功德法。上面兩句「初贊諸大士之實德」,真實功德。「無量者,其多其大,無法稱量,名曰無量」。這兩句是贊歎與會的出家菩薩、在家菩薩,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人數之多、功德之大無法稱量,故名無量。《攝大乘論》裏面的解釋,「不可以譬類得知爲無量」。我們沒有辦法用比喻、用比類而知道真實的狀況,這就稱之爲無量。無量的行願,行是什麼?六度四攝,大行!願,四弘誓願、十大願王,殊勝之願。今天,大乘六度、四攝都做不到,六度四攝的基礎是什麼?是叁皈、五戒、十善、沙彌律儀,這是六度四攝的根基。爲什麼今天學佛,無論在家出家,六度四攝都沒有了?佛法縱然有講,行沒有了。實際上佛法滅了,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我們遇到了真善知識,時間太短了。章嘉大師…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