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八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走的。我的好處就是聽老師的話,雖然道理沒搞清楚,但是我相信老師高明。老師年歲比我大,我學佛那年二十六歲,跟章嘉大師見面,他老人家六十五,祖父輩,我能不聽嗎?他會騙我們?不可能。所以古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聽老人話,我對古聖先賢東西我相信。到以後,深入經藏之後才曉得,我做的什麼好事?就是《仁王經疏》上這句話,「施物名功,歸己曰德」,就做這變成功德。我們施什麼?我們的法布施,每天講經,法布施,講經是付出,一無所求。初學佛講經,人家來聽就算不錯了,沒有供養,所以初學是非常非常艱苦。做經忏有收入,講經的人真的沒有人供養。我那個時候得力就得力韓館長,他們家裏供養我,我住在他們家裏,供養我就是吃住,聽我講經。

  講了十幾年,慢慢才有一點供養,講經到二十年,我在臺北才有個小圖書館,那是講經二十年,滿二十年。聽衆愈來愈多,大家湊一點錢買個講堂。講堂多大?五十坪,一坪叁十六呎,一百坪叁千六,五十坪就是一千八百呎,香港的算面積一千八百呎,就這麼大一個小講堂。自己有這個地方,不要去張羅了,到處去借道場、租道場就不必了。我們從五十坪到韓館長往生,一九九七年,到一九九七年我們這個圖書館在那裏慢慢擴充,周邊靠近的房子都買下來,那個時候一共大概有二百五十坪,才有一點規模。所以真不容易,真是艱難,韓館長幫助我度過這個難關。

  初發心,大家心都在道上,都沒有自私自利這種想法,一心爲佛法。道場小有好處,如果規模太大,收入太多,人心就會變了,貪瞋癡慢就會起來,不是好事情。所以,印光大師的教誡,我們深深體會到老人家的苦口婆心。小道場永遠保持不要超過二十人,省事、省心,不向外攀緣,心是定的。心是定,那就在道上;心散亂,道就沒有了。人衆多、道場大不是好事情,古時候行,現在不行,現在人心非常複雜。真正說叁、五個人在一起共修,就已經非常非常難得了。我們深深體會到,法布施,確實,因爲法布施裏面,財跟無畏都在裏頭。財是什麼?內財,我用我的時間、用我的精神、用我的體力,這就是財布施,叫內財布施。自行化他,提升自己,也幫助別人,一舉兩得。無畏這個裏頭有守規矩,持戒,有忍辱、有精進、有禅定、有智慧。提升自己這是德,自己煩惱輕智慧長,這叫功德。

  「《淨影疏》曰:功謂功能,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爲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體名法。」諸行這個字重要,佛法把行擺在第一,特別是淨土宗。你看淨土宗表法,當中阿彌陀佛代表本體,觀音、勢至代表從體起用。第一位觀世音菩薩,他代表行門,大勢至代表解門、代表智慧,觀音菩薩代表慈悲,慈悲爲本,觀音菩薩擺第一位。《華嚴》這是大教,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當機,所以智慧擺在第一。文殊菩薩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行門,可是行門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夏蓮居老居士稱普賢菩薩爲娑婆世界淨宗初祖,很有道理。所以《弟子規》,我們講行,《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是諸行裏頭最初的叁門,然後五戒,叁皈、五戒、《沙彌律儀》這都是行。以這個爲基礎、爲根本,再進一步,六度萬行、普賢十願、彌陀四十八願,皆有利益之功,這叫功。講經不是功,講經是福德,講經真幹是功德,講經只是講給別人聽,自己不幹,是福德,不是功德。此功是善行家德,是什麼?自性本有的,自性的功德。德之體就是法,法就指的自性。

  「法者,梵雲達磨,通于一切」,叫佛法無邊,「無論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後頭兩句是講事理,或是講事,或是講理,「皆稱爲法」。我們平常講經介紹只用六個字,都是佛經上說的,性相、理事、因果,講這六個字,全都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總不出這個範圍,性相是一對,理事是一對,因果是一對,這稱之爲法。「《唯識論》曰:法謂軌持,軌謂軌範,可生物解」,這個解釋得好。軌是什麼?軌是軌道,持是保持,像火車在軌道上行,保持在軌道上它不出軌。法是什麼?典範、模範。自性裏面所生所現,只要保持它本來的運作形式,那就是正常的,你不要去改變它;你改變它,它就不正常,麻煩就來了。現在的科學就是喜歡改變,中國幾千年古聖先賢絕不改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就是取法,規則,我們現在講運行的秩序,不可以改變。現在人用科學的技術,在地球上隨便改變自然現象,這一改變問題來了,災難來了。

  這個地方解釋用現代的話說,大自然的規律,「可生物解」,這個物就是衆生,六道衆生、十法界衆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他能理解、他明白,真理解、真明白就遵守自然的法則,不要改變自然。所以,大自然的奧秘現在科學發現了,科學不是用自然法則。你看從前用禅定的方法,禅定是自然法則。什麼是禅定?放下就是!佛教給我們,放下見思煩惱,這就是小乘,放下塵沙煩惱、放下無明煩惱,那就是大乘。見思煩惱叫通惑,通是什麼?一切有情統統有。你能夠放下你就提升了,就超越六道輪回,六道就不見了。六道是自己心裏變的,自己覺悟了,六道不見了,好像什麼?醒過來了,作夢一樣,醒過來夢境沒有了。塵沙、無明叫別惑,爲什麼?菩薩有的。菩薩把這兩種迷惑破掉,他就明心見性了,他就回歸自性,回歸自性這就成佛。《華嚴經》給我們說這些道理,說如何回歸自性的方法,講得非常詳細。

  下面舉個例子,「例如無常,使人生起無常之解」。無常就是它沒有常態,它是從頻率裏面産生的現象,就是現代科學家發現的,叁種現象,物質現象、心理現象、自然現象,全是從波動産生的。這個波動就是佛法講的一念不覺,也就叫無明,一念不覺就叫它作無明,明沒有了。爲什麼?心動了;不動就是明,動就不明。像水一樣,不動,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一動,照得不清楚了,它有波浪,所以稱無明。凡是動的都是無常,不動的叫真常,常住真心。所以你一定要知道,真心是不動的,我們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所變是十法界,真心所現的,裏頭沒有妄心,那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個境界好,實報土,實報土裏頭沒有變化,人在那個地方住上幾個大劫相貌不變,永遠年輕,所以叫真常,用真心,不用妄心。

  生到實報莊嚴土,這經上常講,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頭,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定,不起心不動念。眼見色、耳聞聲,不是沒有見,見到了,見到不起,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是什麼?自性本定。這個境界裏面,看到這些幻相的生滅。好像我們在看電影,有這種功夫的人,看到什麼?那個電影的底片一張一張在那裏換,他清清楚楚的,他看出來了。沒有功夫的人,眼睛看花了,沒有看到底片在那個地方交換,以爲那個相是真的。我們用電影這個比喻大家好懂,電影這個生滅變化一秒鍾才二十四次,我們現前的宇宙萬事萬物,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鍾有一千六百兆,所以不知道是假的。我們學了大乘經才曉得,無常,這現象存不存在?根本不存在。所以大乘教裏講,如幻、如夢、如泡、如影,夢幻泡影,哪是真的!放下虛妄,真的就現前,真相就大白了。真相,真相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到真相。

  佛經,諸位從這個地方你細心去想想,它是不是宗教?宗教經典對于宇宙的奧秘是不是這種想法?不是。我們現在就真正了解到,佛教是什麼東西?禅定裏面甚深禅定,見到宇宙的真相,突破所有空間維次,他把這個真相說出來,這個真相講給我們聽。他沒有神秘,這個真相,佛看到了,你也會看到。並不是說只有他能看到,別人看不到,沒這回事情。所以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你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馬上就看到,你跟他一樣。當年惠能大師放下了,他就見到了,見到的人跟見到的人都講真話。惠能大師把他見到的樣子,用二十個字描繪一下,五祖也是見到了,他一說,五祖馬上就曉得,行了,不要再說,衣缽就給他了。傳給他:你是第六代祖。

  佛教就是這麼一回事!要用方東美先生的話,佛教是什麼?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科學跟哲學所追尋的終極目標,原來就是佛法。真能解決問題,對我們個人來講,解決我們生死、病痛的問題。你要是搞清楚,你全明白了,病痛不可得,生死不可得,這個人問題。終極的目標告訴你,原來這個芸芸世界,無有窮盡、沒有邊際的宇宙,是自性變現出來,是自己心想生的。與別人不相幹,原來全是自家的事情,這叫解。下面持,「持謂住持,不舍自相,一切諸法,各有其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不要破壞這個相?不需要,隨其自然,就自在幸福,就樣樣圓滿。

  一切諸法各有其相,相有差別,性沒有差別,事有差別,理沒有差別,你都明了、都清楚了,才能夠安住一切。「《會疏》雲,安住者,不動義,德成不退,故曰安住」。你在一切萬事萬物面前,你的心不動,也就是說,他有波動現象,你沒有,這個不可思議。他在波動狀態之下,他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別人;你這個心在不動狀況之下,你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萬事萬物你清清楚楚,一絲毫都不迷惑。「無德不具,故雲一切」,這個德是什麼?「施物爲功,歸己曰德」。這個施物可大了,你的意念遍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從你意念生的,這施物之功;歸己曰德,沒有離開自性。再給你說,沒有離開那一念,這一念就是當下。沒有前後,沒有大小,沒有方圓,一念具足法界,法界盡在一念中,所以叫安住。

  「前引《行願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圓成行願」。這一念我們簡單的說,就這一句佛號,我們把它落實在阿彌陀佛這佛號當中,好…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