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八集▪P3

  ..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句佛號圓攝一切行願,圓成一切行願。「故能安住于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一切佛果功德之法,我們細心去思惟,這一句佛號是不是統統包盡了?這句佛號的意思是無量覺,梵語阿彌陀佛,翻成中文就是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換句話說,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贊歎神用的名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看無量覺是不是這個意思?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誰?原來是自己的自性,性德,不是別的,是自己的意念。所以,起心動念能不負責任嗎?

  佛陀教育它的目的何在?爲什麼要來教?不教行嗎?不教就隨他去吧!世界大戰、星際戰爭一塌糊塗,都是一場夢,這個話說得沒錯。惡夢,惡夢也不是真的,好夢也不是真的。佛爲什麼要管?佛沒管,沒管自自然然就管了,那是講法爾如是。因爲他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性德,叫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願力引發他,他要來管。管怎麼管法?不管而管,管而不管,你把這個搞通了你就曉得了。佛幫助衆生,還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沒有一絲毫勉強。所以我們現在是完全清楚了,我講經的時候提到,以前沒講過這個話。叁善道消福報的,你不是修福嗎?福修了到哪裏消?叁善道去消福報。你造罪業,罪業也要消掉,到哪裏去?叁惡道去消。叁善道跟叁惡道的功德是平等的,都是消業障,善是業障,惡也是業障。到什麼時候業障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業障就沒有了,業障也不是真的。

  于是乎我們漸漸就明白了,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一般人到這個世間來是消業的,人生酬業。學佛明白了、覺悟了,還住在這個世間,幹什麼?幫助衆生消業。自己業消了,身體還在,叫入有余依涅槃,身體在,有余。身體不要了,那入無余涅槃,入無余涅槃不能幫助衆生;已經入涅槃了,身體還在,叫有余依,這個入涅槃是爲了幫助衆生,這個意義我們就真搞明白了。真正覺悟人,不要說在這地球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放下了,真的一塵不染。所以他真正能做到恒順衆生,隨喜功德,這是上面功德兩個字說清楚了。

  隨喜,成就稱性的功德,「圓成行願」,圓滿成就大行大願,「故能安住于如來一切佛果功德之法」。具體來說,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留下來這些經藏,叁藏十二分教,就是佛果功德之法。我們受持佛果功德之法,只要一部經,一經一論通了,通自性,從一經一論裏頭明心見性,全都通了。不能找麻煩,找麻煩是你把你的精神、心力分散了,你很難走得通。如果你把你的精神、心力集中在一點,像激光一樣。我們現在燈光它是分散的,四面八方它都照到,如果把這個光集中在一點叫激光,你看它的能量能穿透鋼板,愈細力量愈大。細到極處,能夠穿過星球沒有障礙,這個道理我們都懂,科學家做出這個實驗,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下面第叁段「遊行方便」,這是什麼?這是講教化衆生。自己的行願功德成就了,開始幫助別人。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

  「此二句初贊大士之權德」。前面講的是實德,真實的,他自己證得的,現在要把他自己證得的,他怎樣善巧方便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最重要要幫助他開悟,不是幫助別的,爲什麼?幫助別的都是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幫助他開悟不是業,幫助他明心見性,佛教化衆生用意在此地。幫助他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他回歸自性,這是幫助他成佛。「遊步,是遊行與遊化之義」,遊行未必教化衆生,遊化那是遊行兼著教化衆生,哪裏有緣到哪裏去。「十方者,東西南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這是四維,這八方,再加上上方、下方,叫十方。十方是講空間,叁世是講時間,說十方、說叁世就全都包括了,「表空間之一切處所」。

  『遊步十方』,「表大士神通遊戲,自在遊行,化度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爲什麼?因爲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他現在迷了,他現在做錯了,要不要去幫助他?這個意思不能不懂。迷了我們就不管他,不行;現在不能接受,行,我們離開,什麼時候他能接受的時候再來,這就是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你對我再不好、再怨恨、再敵視,我也不會責怪你,爲什麼?迷,你迷惑了。心迷了、識迷了,完全隨順煩惱,智慧完全沒有,你不能怪他,菩薩對衆生生憐憫心,他可憐,迷到這個程度。像一個人,很好的人,喝酒喝醉了,在發酒瘋、在亂罵人,這不正常。這種不正常把阿賴耶裏頭不善的一些習氣全部都爆發出來,菩薩清楚,菩薩明白,菩薩如如不動。所以菩薩神通遊戲,自在遊行,化度十方,化度十方世界一切衆生。

  這個化度裏頭完全講緣,緣成熟了,菩薩不能舍棄,緣沒有成熟,菩薩會離開,幾時成熟了再去。什麼時候去?緣成熟;什麼叫緣成熟?感應道交。他想回頭,或者是他還沒有想回頭,但是遇到緣他真的會回頭。這個事情佛知道,佛爲什麼知道?你每一個有意無意的念頭都發射出去了,身體是發射臺。佛菩薩在虛空法界,你那個念頭一發出去,就像《還源觀》上所講的,這個念頭立刻周遍法界,他就接收到了。你自己完全不知道,菩薩知道了。所以這個念頭他接收的時候,他就知道你能不能接受,你能接受多少,你能接受什麼樣的善巧方便,他就來幫助你。妙極了!叫神通遊戲,自在遊行。

  『行權方便』,「權,對實而說」。權,我們講善巧方便,用的方法非常巧妙、非常之好,好極了,不能接受的人也能接受。這是什麼?智慧。智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用在待人接物,應用在處理一切事務,人情世故,這叫權智,善巧方便的一種智慧。才能幫助這個世界上一切不同的衆生,根性不相同,業果不相同,用現在講,文化不相同,曆史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他全能適應,沒有一樣不能適應。「俗謂通權達變」,有這種能力。「權亦即方便之異名」,我們世間人講方便,古人講權,權就是方便的意思。「《法華文句》曰:方者法也」,方是方法,便,便是便用。「淺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換句話說,「行權方便」就是用最恰當的方法、最善巧的方法。這個方法沒有一定,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因處而異,千變萬化,沒有一定,都能用得那麼巧妙,這是智慧。沒有智慧不行,只有智慧才能做得到。

  「按佛教義,則如《大集經》雲:能調衆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方便」。調衆生,大乘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圓教裏頭常講的無量法門,最善巧、最方便無過于念佛法門。所以你怎樣幫助那個人相信念佛法門,是最高的善巧方便。爲什麼?他真的能相信,他這一生就作佛去了,你就幫助一個成佛了,這是真實功德、無量功德。「又如《法華玄贊》雲」,這是《法華經》的批注,「施爲可則曰方,善逗機宜曰便」。方就是方法,你的施爲,你給別人;可則,則是原則、法則,他能夠遵守,這叫方。你看佛教給我們,從佛教講,現在講佛教一定講儒跟道,爲什麼?離開儒、道就沒有大乘、就沒有佛,除非從小乘講起,這中國人一定要懂。佛在經教裏明白告訴我們,他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不是他的學生,不聽話!不聽話你要跟他學,那你是別有企圖。別有企圖搞什麼?講得不好聽的話,就是搞名聞利養,打著佛的招牌,打著佛的旗號,搞自己的名聞利養,這造罪業。這個事情不能幹,幹這種事情,現在得一點名利,將來都到地獄,那何苦來?真正佛弟子要聽老師的話。

  聽老師的話,學佛不能夠躐等,要循序漸進,先學小乘,再學大乘,就是佛四十九年教學的次第。你看,「阿含」,小乘,十二年;「方等」,這是大乘初學的,八年;「般若」,純大乘;然後再「法華」,法華是一乘。他有次第的,慢慢提升的。在中國隋唐初期之前,中國人確實是學小乘,再入大乘,小乘有兩個宗派,成實宗、俱舍宗,這是兩部論的名字。我們從這裏可以想到,成實一定是以《成實論》爲主要教材,俱舍宗是用《俱舍論》,這兩部論,《阿含經》。唐朝中葉之後,中國人就放棄學小乘,小乘經雖然很完備,讀的人不多了,偶爾看看而已。中國人怎麼辦法?中國人用儒、道。所以,儒釋道叁家自然就融會了,因爲佛他用儒跟道做基礎,代替小乘,這樣入大乘就方便了。

  這個做法有沒有錯誤?沒錯,因爲有證明。采取這種方法,在中國大概一千五百年的樣子,這一千五百年當中,各個宗派成就的人非常之多,可見得不錯,這個可以用的。所以今天我們中國人學佛,一定要用儒、道做基礎。儒,我們今天特別重視行門,爲什麼?如果只是解不行,變成了佛學,變成知識,這沒有什麼用處的,對于自己了生死是一點幫助都沒有。所以,真學佛著重行,就是真幹!儒家至少我們要把《弟子規》落實,把道家的《太上感應篇》落實,用這個來做基礎,再落實《十善業道》,出家還要落實《沙彌律儀》,這四個根,根本的根本。這四個根紮下去,四平八穩,行門紮四個根。解門裏面,解門裏面一個根,什麼東西?文言文。你沒有文言文的基礎,你入不了大乘,你不能深入經藏。爲什麼?文字是手段、是方法,你文言文不懂怎麼行?現在怎麼樣修你沒有辦法深入,就是因爲你不懂文言文。

  我有理由相信,中國文言文將來會變成世界文字,跟現代的英語一樣,不能不學。什麼原因?因爲今天講全世界,真正講到智慧,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講的,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在文言文裏頭,在大乘佛法裏頭。這個文字你沒有辦法,要靠翻譯的話,你決定達不到。何況文言文學又並不困難,只要熟背兩百篇,小孩學容易,小孩一百篇古文一年他根就紮下去了。所以,古時候學佛他不困難,這個基礎從小就打了,六、七歲就開始背書,背到十一、二歲,不止兩百篇,至少差不多有兩千篇,那個根紮得多深!所以經典,《四庫全書》對他們來講一點障礙都沒有。我們今天把紮根這個東西疏忽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