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九集) 201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零二面倒數第五行,「究竟圓滿」。請看經文: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釋爲解契宗源。《淨影疏》雲:證會爲入。可見入者,爲契會證入之義。亦即《法華》中入佛知見中之入字」。佛法得真實的受用就在這個「入」字,契入佛的境界,也就是契入自性的境界。佛,不是外頭有個佛,自性是佛,能契入,得真實受用,本經裏面講叁種利益,真實之利,所以叫究竟圓滿。解,契就是契入,宗源,宗是主要的,源是源頭,宗源是主要的源頭。也就是說宇宙就從這裏來的,這是宇宙主要的源頭,哲學裏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體是性體,依之而生起。沒有本體,一切法都不能夠現前,一切法無法建立,一定要有本體。譬如我們這個地球上,一切法以大地爲宗源,離開大地,一切法都不能建立。宇宙萬法依靠什麼?佛教裏頭有這兩個字,宗源這兩個字,意思很深。
《淨影疏》裏面解釋,證,證得;會,體會到,這叫入。所以入這個字的意思有契會、有證入,有這兩個意思。《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大乘終極的目標就在這一句。這個知見是正知正見,決定沒有錯誤,而且這個知見是無所不知。既然無所不知,肯定就無所不能,這個入字。怎樣才能入?佛在大乘經上講得很清楚,諸佛菩薩所以能入,障礙去掉了;衆生所以不能入,因爲有障礙在。這個障礙總名詞叫業障。業是什麼?業是造作。正在造作的時候,這叫事,你在幹什麼事;造作完了之後就叫業,你阿賴耶識裏頭留下的印象,那就是業,那叫業,這個東西障礙我們明心見性。所以佛說只要我們真正能夠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中,放下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明心見性,你障礙就沒有了。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煩惱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叁大類。這叁大類的煩惱你統統放下,你沒有障礙了,這個時候你所用的知見是自性的,自性的就叫佛知見,完全正確。
下面說,「佛法藏者,《嘉祥疏》雲:名理爲藏。蓋謂佛法藏爲法性之理體」,就是自性。法是一切法,性就是體的意思,一切法之理體,就是真如,就是自性。「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德是什麼?德是德用,所以稱它爲「佛法藏」。法是法性,藏是含藏,含藏無量無邊的,我們現在稱它作能量,無量無邊的能量。「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一切,遍法界虛空界。什麼叫佛法?佛是覺悟、是明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覺悟,這叫佛法。所以佛法藏、佛知見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于是我們就明白,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不管是哪個法門、哪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爲什麼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一個法門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所以它平等。只要一見性,性德完全流露出來,自性裏頭本具的功德,讓你于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都明白了,這叫豁然大悟。
大悟就是全都明白了。這個不是一本書一本書的學習,那要學到哪一年,那永遠學不完。所以佛法教學重在開悟,開悟的關鍵就在放下。如何能夠勸導衆生覺悟肯放下,這就是教學初步最重要的課題。要教他覺悟,要教他明了放下的利益、放下的好處,不放下,你所知道的是一點點,而且這個知識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所以它是知識,它不是智能。識就是錯誤的,識就不是真的。自性是真心,識是妄心。用妄心永遠不能證得自性,用真心才能夠證得。我們放下虛妄,真心就現前,真心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見到真性,你才真正明了沒有生死,沒有涅槃。生死是對涅槃說的,涅槃是佛法,佛法也不是真的。真的,自性裏頭一法不立,它也一法不舍,二邊不著,中道不存,那是入佛法藏的境界,那是入佛知見的境界。
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一個困難,就是對佛講的這樁事情我們不相信。縱然信,裏面還是帶著相當成分的疑惑,我們講半信半疑。半信半疑不能證得,要全信無疑才能證得。百分之九十九相信,還有一分迷惑,都見不了性,這裏頭不能帶絲毫疑惑,這個就難了。如果是這種根性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智愚賢不肖,只要他對這樁事情真的能夠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上上根人。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例子,他就是深信不疑,沒有絲毫懷疑。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對于世間事涉獵得也不深,一個二十四歲的人,每天砍柴、賣柴過生活,他懂得什麼,世出世間事他都不知道。他具足圓滿的誠敬,所以經高明的人一點,他就通了,他就明心見性。也就是此地講的,他入佛法藏,入了,入進去了,那麼容易就入進去。原先,他解悟的能力確實就表現得相當高明,聽別人讀經,他就曉得裏頭的意思,他能把他聽懂的意思講出來給大家聽,令人驚訝!爲什麼要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他才能徹底悟入?那就是我們剛才舉的比喻,惠能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信,還有一分迷惑,這個迷惑遇到真正高人給他一點,這一分的疑斷掉了,他就契入境界,就證果了。
從惠能這個例子,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放下好,不能不放下。到現代的科學家告訴我們,量子學家告訴我們,如果要依照量子、根據量子來觀察這個世界,他說這個世界上一切法全是空的,這世界像什麼?《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不是實在的。說實在的,一樣你也找不到,物質裏頭找不到真實,受想行識裏頭也找不到真實,沒有一個東西是真實存在,生死是假的,涅槃也不是真的。這些是大乘的奧義,世尊在一般人面前不講這些,爲什麼?一般人不懂,愈講愈迷惑,迷惑就造成他開悟的障礙,他不能講。他真能相信,不迷惑,不定什麼緣分一點他就通了。所以這樁事情,觀機,那只有大善知識他們有這個能力觀機,就是看得出來,有善巧方便,幫他點化,幫助他豁然悟入境界。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華》中,善入佛慧,通達大智之義」,《法華經》上有這兩句。善是善巧,不定是什麼因緣,讓他在一念之下就悟入。佛慧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通達大智,于世出世間一切法體、相、用全通達了。體是自性,相用都是依體性而顯示出來的。「又《甄解》據從果向因義」,來解釋這句話,入佛法藏。「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佛果功德也」,這句話的意思深廣沒有邊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佛是從相上講的,這個地方有差別。如來一切功德就是自性本具的一切功德寶藏,也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這個意思。自性本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在哪裏?在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在華藏世界、在極樂世界、在諸佛報土裏面,看到自性功德美好的那一面,我們講正面;從六道叁途裏面,我們看到自性本具功德的負面。正面是本有的,負面是扭曲的,本來沒有,扭曲的。爲什麼會扭曲?識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不是好東西。
識裏頭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倫理、道德、因果都有正負兩面,正面果報是天堂,負面果報是地獄。可是自性裏頭二邊都沒有,正負兩面都沒有,這個要懂,世法沒有,佛法也沒有。因爲識變出來的,裏頭就有世法,跟世法相對的就出現個佛法。佛用佛法來訓世法、來教導世法,希望世法回歸到佛法,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不能不深入經藏。深入經藏不是叫你讀很多經論,一部足夠了。怎麼深入?一遍一遍的去讀,讀一百遍,你有一定的深度;讀一千遍,你的深度就更深。一千遍的人,他的善巧方便決定超過念一百遍的人;念一萬遍的人,他的智慧肯定又超過一千遍的人。深,沒有底限,無限的深廣,一直到什麼時候?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功德就圓滿了。這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必要學,全通達了;一看,明白了,一聽,明白了,一接觸,明白了。這門學問不可思議,人人都有分,不信就沒分,對它懷疑就沒分。對它懷疑的人,你認真努力學佛,精進不懈,你到最後所學的是佛教的知識,不是智能。你讀得多,記得多,叫記問之學,儒家講「不足以爲人師也」,你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開悟。這多重要!我們如果從這個根源上錯誤,那就錯到底了。
我爲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産生錯誤的人太多了,不是佛法有問題,問題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學了十年,學了二十年,學了四、五十年,爲什麼還不開悟?佛法上開悟是真的嗎?愈來愈懷疑,愈懷疑障礙愈重,到最後依舊搞六道輪回。再要埋怨佛法不靈,那就罪上又加罪,麻煩可大了。真正聰明的人、覺悟的人知道過失都在自己,外面沒有過失。惠能說的,在《六祖壇經》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爲什麼不見世間過?今天量子學家告訴我們,世間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它有什麼過?我們看到以爲是過,是自己的過,不是它的過。這個道理可深了,一般人聽不懂,一點都不假。所以會修行的人叫借假修真。這句話意思很深。假是什麼?世間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假的,我在假的裏頭修真。怎麼個修法?我不見世間過就真,真的我就見到了;我要見世間過,永遠見不到真如。
所以菩薩心、菩薩行,以善財童子爲例子,這是給我們做個榜樣,他每天從早到晚接觸到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五十叁參,五十叁位善知識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沒有見到世間過,他見到的是自己的過,沒有見到世間過。所以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圓滿具足十大願王,不見世間過!見到世間所有一切衆生都是諸佛菩薩、都是善友、都是自己的老師、都是自己修學的好榜樣。《論語》裏面說,「叁人行必有我師」。叁人…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