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九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叫叁人行。除自己之外,那兩個是老師,爲什麼?善人啓發我,他的善心善行我有沒有?有,好,永遠保持,發揚光大;沒有,要發心,要向他學習。那個惡人也給我做示現,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他是我的善知識,他是佛菩薩,哪來的過?過在自己。善心善行發不出來是自己的過,惡心惡行改不過來,是自己的過。所以用善財的態度來學佛,沒有一個不成佛,個個一生當中都證得無上菩提。沒有什麼秘訣,就是叁人行必有我師。佛教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這些老祖宗、古聖先賢知道。如來一切功德寶藏,你成佛了就統統現前,佛果功德。

  「此之功德大寶海」,這一句是講自性。惠能大師開悟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的就是功德大寶海。「說言佛法藏」,我們在談到這樁事情,給它取個名詞好說話,稱它爲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一乘是究竟圓滿,對二乘說的,二乘是大乘、小乘;對叁乘說的,叁乘是菩薩、聲聞、緣覺。二乘、叁乘不圓滿,成佛了,這叫究竟圓滿。「《甄解》之說,顯會中諸菩薩皆是大權示現」。這個會中是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一會,參加這一會在座的這些菩薩不是凡夫,是大權示現。大是什麼?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這些人示現在我們大會當中。他來幹什麼?來幫助我們起信,我們有懷疑,看到這些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都在,那還懷疑嗎?就不會懷疑了。雖然事理上不清楚,但是信心不會動搖了。如果真的有問題,這諸佛與法身大士他們怎麼肯來?他們來就是肯定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點都不錯,跟自己所證的完全相應。這些人稱之爲影響衆,對初學的産生影響,幫助初學增長信心。

  「從果向因」,果,他是佛,他是等覺菩薩;向因,今天在釋迦牟尼佛大會當中,他的身分是釋迦的弟子,身分是聲聞、是緣覺、是權教菩薩,這是向因。「已入如來一乘果海」,你看這說明他們已經契入如來一乘果海,成佛了,這些人都成佛了。「但不舍因行」,要知道佛只有一個願,幫助一切衆生成佛,沒有自己。所以釋迦示現成佛教化衆生,他們都來做釋迦的弟子,表演做一個好學生,真正聽話的修行人,給那個初學做最好的榜樣。說不定這個人還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再來表演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做好榜樣給大家看。「故來會贊助釋尊也。」讓這些真正初學的人,看到這些人真聽、真學、真幹,這樣才影響初學的,沒有這些人在這裏表演,初學的很難契入、很難放下,他們表演,他們真幹。所以經上常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出現在世間教化衆生,千是指多,不止一千,一切諸佛看到了,都來示現做他的弟子,成就他的法會,也就是成就他教化衆生的功德。這個初學的人聽佛說法,佛那個甚深的奧義他聽不懂,這些人幫助他。因爲他聽懂了,聽懂什麼意思,他慢慢細細的講給他聽,慢慢他也懂了。不但懂了,他真幹、真落實,表現出奇異的成就,感動這些初學的人。這是叫助佛弘法利生。

  下面,「究竟者,至極之義」,達到極處了。「彼岸者,《智度論》雲:波羅」,梵語稱波羅,翻成中文叫彼岸。「秦言」,鸠摩羅什大師在中國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皇帝是姚興,所以稱爲姚秦。中國古時候,國號用秦的有好幾個,所以要區別是哪一個秦,把皇帝的姓加上。這是姚秦,姚秦前面是苻堅,叫苻秦,春秋戰國的時候有秦國,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所以把他的姓冠在這上面,這是姚秦時候。「秦言彼岸」,波羅,梵語波羅,中國話就是彼岸。「又雲:以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這用來做比喻,此岸、彼岸是代表什麼?代表生死跟涅槃。「又《涅槃經》雲:彼岸者,喻如來也」。此岸是六道凡夫。「是以淨影師釋」,解釋「究竟涅槃」這一句,他說,「彰果畢竟」。彰是顯,彰顯,顯現出來;果是果報、果德。「涅槃彼岸,到名究竟」,你真正證得,你達到了,這叫究竟。括號裏面黃念老給我們的解釋說,「疏謂彰明已得至極之覺果,到達涅槃彼岸,名爲究竟」。完全從字面的意思來解釋,這個解釋也很詳細,我們一看就明白了。

  「按《甄解》意,則爲證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寶海,契佛所得涅槃」。這兩個說法是一個意思。總而言之,「是諸大士,圓證果德已」。是諸大士是與會的這些大德,特別指的,出家的比丘衆五個人,菩薩衆叁個人,在家的菩薩衆十六個人。這是名字列出來的,沒有列出來的很多。列出這幾個人來是表法的,于這一會、于這個法門表法不是很清楚的就不列了。實際上本經有不同的譯本,不同的譯本裏頭列的大衆不一樣,有多有少。列哪些人,這不是佛說的,結集經的人寫的。爲什麼?每一會講大乘經這些人統統都在,所以結集經藏用上首來表法,你一看上首名號,就知道這部經大致上是講些什麼,你就明白了。所以這些出家、在家的菩薩們,實際上圓證果德已,已是早已經證得,他們都成佛了。

  「從果向因」,他是佛,今天在釋迦會上他是居士、他是比丘、他是羅漢、他是菩薩,是這些身分。「遵普賢德」。他們在給大家表演,表演什麼?如何學習十大願王,如何落實十大願王,將十願變成自己的本願,變成自己的本心。是什麼心?十願就是心。十願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德,真得到了。他們「普現十方」,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在哪裏?跟諸位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們的身心跟遍法界虛空界融成一體,沒有形相,但是遇緣能現相。緣是什麼?衆生有感,他就現相,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自己在大乘教裏頭沒有相當的基礎,這個境界體會不到。我們的基礎靠什麼?今天唯一的依靠就是讀誦。中國古人講得非常有道理,「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要讀書萬遍,哪有不開悟的道理,肯定開悟。所以他們普現十方,「來法會中,同宏淨法。」釋迦牟尼佛在這裏弘法,他們在這贊歎,贊歎就是協助弘法。像唱戲一樣,釋迦牟尼佛唱主角,他們來唱配角。這一臺戲演得非常圓滿,演得非常成功,讓許多聽衆感動,慢慢也覺悟了。

  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彭際清居士曰: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叁句義中,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以方便故,取于淨土,得常見佛。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彭居士這段話說得好。行權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得有智慧,沒有智慧做不到。要有智慧,那至少得有清淨心。爲什麼?清淨心生智慧,心裏頭決定不能有煩雜染汙。所以古人修行一定要找一個清淨的環境。中國古時候,儒釋道叁家,學習的環境都是遠離城市,多半都建立在深山人迹罕至之處,在那裏建道場。學習的人多半都好幾年不下山,十幾、二十年不下山,有少數的一生都不下山,他在那裏就成功了。修成了,真開悟了,那下山是爲什麼?下山是爲弘法。也是有緣分,有人來啓請,得下山弘法;沒有人啓請,他就長住山上不下山。

  印光大師,這是近代的,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住在普陀山叁十年。在寺廟裏分給他的工作是管理藏經樓,他在藏經樓就住了叁十年,有這個緣分,每天去閱藏,讀書,七十歲的時候才被幾個居士發現。有幾個居士到普陀山去觀光旅遊,跟印光法師不期而遇,居士提幾個問題向老和尚請教,解答得他非常滿意,認爲這是佛門的大德。回去之後,寫文章在報紙雜志,這大家知道,知道有個印光法師。去訪問的人就愈來愈多,他就變成名人。七十歲之前沒有一個人曉得他,教內教外都不知道。他老人家,你看七十歲被人發現,八十歲圓寂,他弘法利生只有十年,十年的影響,在這一百年當中,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一個超過他。那什麼原因?積得太厚了,叫厚積薄發。叁十年的時間,自己讀經學習,晚年專修淨土。他選擇得沒錯,給我們做了好榜樣。老和尚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你看他答複問題,善巧方便。

  所以彭際清居士說這叁句經文,全攝淨土法門。菩薩一切所行,不離方便。沒有善巧方便就不能修菩薩行,修菩薩行一定活活潑潑。「以方便故,取于淨土,得常見佛」,這個方便當中無量的方便,就是因爲你有機會天天見佛。我們今天沒有機會天天見佛,要怎樣?天天讀經,讀經就是見佛。讀經學教,經典裏面的教誨我們認真學習,這是不離開佛陀。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去親近彌陀的報身,永遠不離開他,這是多大的福報。「以見佛故,聞法修行,入佛法藏」,這才能入得了。「圓滿覺心,究竟彼岸」,證得究竟圓滿的大般涅槃。「若無方便,無量行門,終不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來講最適當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殊勝的方法,這個方法沒有一定,因人不同,因環境不同,因事不同。我們通常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裏面有善有惡,物質環境裏頭有順有逆,你都能適應,這就叫方便。你有方法,你有善巧,統統能適應,不妨礙修行。善巧功深,不但不妨礙,還成了成就,逆境惡緣變成了增上緣。無論是順境逆境都幫助你提升,善緣惡緣也幫助你提升,這是智慧,這是德能,這是善巧方便。如果不能適應,麻煩就大了。不能適應,去找一個好環境,可不是那麼簡單,到哪裏去找?如果能適應,處處都是好環境;不能適應的話,處處都是障礙,都成了障緣。所以古人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自己的心,這話是蕅益大師講的。

  「如《大般若經》雲:是菩薩由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故,從此處沒,生余佛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在在生處,常得值遇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離佛」。這些教誨好,教我們在一生當中怎樣才能成就,這關系多大。頭一個條件,菩薩要跟智慧相應,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換句話說,不能跟煩惱相應。什麼是煩惱?貪瞋癡慢疑。在修行的生活當中,從早到晚,還有這…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六十九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