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走的。我的好处就是听老师的话,虽然道理没搞清楚,但是我相信老师高明。老师年岁比我大,我学佛那年二十六岁,跟章嘉大师见面,他老人家六十五,祖父辈,我能不听吗?他会骗我们?不可能。所以古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听老人话,我对古圣先贤东西我相信。到以后,深入经藏之后才晓得,我做的什么好事?就是《仁王经疏》上这句话,「施物名功,归己曰德」,就做这变成功德。我们施什么?我们的法布施,每天讲经,法布施,讲经是付出,一无所求。初学佛讲经,人家来听就算不错了,没有供养,所以初学是非常非常艰苦。做经忏有收入,讲经的人真的没有人供养。我那个时候得力就得力韩馆长,他们家里供养我,我住在他们家里,供养我就是吃住,听我讲经。
讲了十几年,慢慢才有一点供养,讲经到二十年,我在台北才有个小图书馆,那是讲经二十年,满二十年。听众愈来愈多,大家凑一点钱买个讲堂。讲堂多大?五十坪,一坪三十六呎,一百坪三千六,五十坪就是一千八百呎,香港的算面积一千八百呎,就这么大一个小讲堂。自己有这个地方,不要去张罗了,到处去借道场、租道场就不必了。我们从五十坪到韩馆长往生,一九九七年,到一九九七年我们这个图书馆在那里慢慢扩充,周边靠近的房子都买下来,那个时候一共大概有二百五十坪,才有一点规模。所以真不容易,真是艰难,韩馆长帮助我度过这个难关。
初发心,大家心都在道上,都没有自私自利这种想法,一心为佛法。道场小有好处,如果规模太大,收入太多,人心就会变了,贪瞋痴慢就会起来,不是好事情。所以,印光大师的教诫,我们深深体会到老人家的苦口婆心。小道场永远保持不要超过二十人,省事、省心,不向外攀缘,心是定的。心是定,那就在道上;心散乱,道就没有了。人众多、道场大不是好事情,古时候行,现在不行,现在人心非常复杂。真正说三、五个人在一起共修,就已经非常非常难得了。我们深深体会到,法布施,确实,因为法布施里面,财跟无畏都在里头。财是什么?内财,我用我的时间、用我的精神、用我的体力,这就是财布施,叫内财布施。自行化他,提升自己,也帮助别人,一举两得。无畏这个里头有守规矩,持戒,有忍辱、有精进、有禅定、有智慧。提升自己这是德,自己烦恼轻智慧长,这叫功德。
「《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指自有之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诸行这个字重要,佛法把行摆在第一,特别是净土宗。你看净土宗表法,当中阿弥陀佛代表本体,观音、势至代表从体起用。第一位观世音菩萨,他代表行门,大势至代表解门、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代表慈悲,慈悲为本,观音菩萨摆第一位。《华严》这是大教,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当机,所以智慧摆在第一。文殊菩萨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行门,可是行门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夏莲居老居士称普贤菩萨为娑婆世界净宗初祖,很有道理。所以《弟子规》,我们讲行,《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是诸行里头最初的三门,然后五戒,三皈、五戒、《沙弥律仪》这都是行。以这个为基础、为根本,再进一步,六度万行、普贤十愿、弥陀四十八愿,皆有利益之功,这叫功。讲经不是功,讲经是福德,讲经真干是功德,讲经只是讲给别人听,自己不干,是福德,不是功德。此功是善行家德,是什么?自性本有的,自性的功德。德之体就是法,法就指的自性。
「法者,梵云达磨,通于一切」,叫佛法无边,「无论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是事物者、是道理者」,后头两句是讲事理,或是讲事,或是讲理,「皆称为法」。我们平常讲经介绍只用六个字,都是佛经上说的,性相、理事、因果,讲这六个字,全都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总不出这个范围,性相是一对,理事是一对,因果是一对,这称之为法。「《唯识论》曰: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这个解释得好。轨是什么?轨是轨道,持是保持,像火车在轨道上行,保持在轨道上它不出轨。法是什么?典范、模范。自性里面所生所现,只要保持它本来的运作形式,那就是正常的,你不要去改变它;你改变它,它就不正常,麻烦就来了。现在的科学就是喜欢改变,中国几千年古圣先贤绝不改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就是取法,规则,我们现在讲运行的秩序,不可以改变。现在人用科学的技术,在地球上随便改变自然现象,这一改变问题来了,灾难来了。
这个地方解释用现代的话说,大自然的规律,「可生物解」,这个物就是众生,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能理解、他明白,真理解、真明白就遵守自然的法则,不要改变自然。所以,大自然的奥秘现在科学发现了,科学不是用自然法则。你看从前用禅定的方法,禅定是自然法则。什么是禅定?放下就是!佛教给我们,放下见思烦恼,这就是小乘,放下尘沙烦恼、放下无明烦恼,那就是大乘。见思烦恼叫通惑,通是什么?一切有情统统有。你能够放下你就提升了,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就不见了。六道是自己心里变的,自己觉悟了,六道不见了,好像什么?醒过来了,作梦一样,醒过来梦境没有了。尘沙、无明叫别惑,为什么?菩萨有的。菩萨把这两种迷惑破掉,他就明心见性了,他就回归自性,回归自性这就成佛。《华严经》给我们说这些道理,说如何回归自性的方法,讲得非常详细。
下面举个例子,「例如无常,使人生起无常之解」。无常就是它没有常态,它是从频率里面产生的现象,就是现代科学家发现的,三种现象,物质现象、心理现象、自然现象,全是从波动产生的。这个波动就是佛法讲的一念不觉,也就叫无明,一念不觉就叫它作无明,明没有了。为什么?心动了;不动就是明,动就不明。像水一样,不动,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东西照得清清楚楚;一动,照得不清楚了,它有波浪,所以称无明。凡是动的都是无常,不动的叫真常,常住真心。所以你一定要知道,真心是不动的,我们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所变是十法界,真心所现的,里头没有妄心,那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这个境界好,实报土,实报土里头没有变化,人在那个地方住上几个大劫相貌不变,永远年轻,所以叫真常,用真心,不用妄心。
生到实报庄严土,这经上常讲,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定,不起心不动念。眼见色、耳闻声,不是没有见,见到了,见到不起,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是什么?自性本定。这个境界里面,看到这些幻相的生灭。好像我们在看电影,有这种功夫的人,看到什么?那个电影的底片一张一张在那里换,他清清楚楚的,他看出来了。没有功夫的人,眼睛看花了,没有看到底片在那个地方交换,以为那个相是真的。我们用电影这个比喻大家好懂,电影这个生灭变化一秒钟才二十四次,我们现前的宇宙万事万物,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所以不知道是假的。我们学了大乘经才晓得,无常,这现象存不存在?根本不存在。所以大乘教里讲,如幻、如梦、如泡、如影,梦幻泡影,哪是真的!放下虚妄,真的就现前,真相就大白了。真相,真相是法身菩萨的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见到真相。
佛经,诸位从这个地方你细心去想想,它是不是宗教?宗教经典对于宇宙的奥秘是不是这种想法?不是。我们现在就真正了解到,佛教是什么东西?禅定里面甚深禅定,见到宇宙的真相,突破所有空间维次,他把这个真相说出来,这个真相讲给我们听。他没有神秘,这个真相,佛看到了,你也会看到。并不是说只有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没这回事情。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马上就看到,你跟他一样。当年惠能大师放下了,他就见到了,见到的人跟见到的人都讲真话。惠能大师把他见到的样子,用二十个字描绘一下,五祖也是见到了,他一说,五祖马上就晓得,行了,不要再说,衣钵就给他了。传给他:你是第六代祖。
佛教就是这么一回事!要用方东美先生的话,佛教是什么?最高的哲学、最高的科学,科学跟哲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原来就是佛法。真能解决问题,对我们个人来讲,解决我们生死、病痛的问题。你要是搞清楚,你全明白了,病痛不可得,生死不可得,这个人问题。终极的目标告诉你,原来这个芸芸世界,无有穷尽、没有边际的宇宙,是自性变现出来,是自己心想生的。与别人不相干,原来全是自家的事情,这叫解。下面持,「持谓住持,不舍自相,一切诸法,各有其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不要破坏这个相?不需要,随其自然,就自在幸福,就样样圆满。
一切诸法各有其相,相有差别,性没有差别,事有差别,理没有差别,你都明了、都清楚了,才能够安住一切。「《会疏》云,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你在一切万事万物面前,你的心不动,也就是说,他有波动现象,你没有,这个不可思议。他在波动状态之下,他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你这个心在不动状况之下,你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万事万物你清清楚楚,一丝毫都不迷惑。「无德不具,故云一切」,这个德是什么?「施物为功,归己曰德」。这个施物可大了,你的意念遍法界虚空界,法界虚空界从你意念生的,这施物之功;归己曰德,没有离开自性。再给你说,没有离开那一念,这一念就是当下。没有前后,没有大小,没有方圆,一念具足法界,法界尽在一念中,所以叫安住。
「前引《行愿品》中,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者,即是一念中,圆成行愿」。这一念我们简单的说,就这一句佛号,我们把它落实在阿弥陀佛这佛号当中,好…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