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覺菩薩,都有。
「總之,大覺妙用,不可思議,似不必于此二者強執一說,不妨並存。蓋因菩薩衆多,境界不一也」。何況往下看,低級的這些菩薩也能夠示現八相成道。《華嚴經》裏面講圓教初住菩薩,這個地方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示現佛身,就能示現八相成道。還是我們跟誰有緣。而跟我們有緣的人很多,不止一個。有的成佛了,有的在十信,有的在十住,有的在十回向,有的在十地,不一定,我們心才動一個念頭,這些有緣人全知道了,都會來幫助。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殊勝權德」,這裏頭分八科,八個小科,這八個小科就是八相成道,第一個「下生」。
【舍兜率。】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贊大士之實德。今文及下文兩段,則再贊菩薩,普于十方,示現八相成道之殊勝權德」。就是善巧方便。「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這底下一大段經文,「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甄解》曰:一、如《華嚴賢首品》及《起信論》。于十信滿位,示現八相。《占察經》說四種作佛中,第一信滿作佛當之」。《起信論》裏面講十信滿位,十信滿位是什麼地位?就是初住位。十信圓滿超越了十法界,他離開十法界,他住到實報土。中國大乘裏面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位次。說明他剛剛見性,他就有能力在他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廣度衆生,他有這個能力。這裏講一個信滿,第一個信滿成佛,《占察經》的。
《占察善惡業報經》講四滿成佛,我們把這個意思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第一個是信滿,「謂依種性地,決定信于諸法不生不滅」,一切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無可願求」,求願的心斷了,這叫信滿成佛。這裏講的種性,種是種子,性是性分,阿賴耶識裏面種性地。依種性地,他決定信,說明他沒有懷疑了,相信一切法不生不滅,清淨平等。這是什麼境界?現在量子力學家就是這個境界,他們用科學這些工具的幫助,看到宇宙這些現象的真相。物質的現象他看到了,假的不是真的,物質沒有生滅;不但物質現象沒生滅,精神現象也沒有生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後頭有一句話說,「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不可執持就是不生不滅,你說生,它已經滅了;你說滅,它又生了。所以科學家給我們講個事實真相,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它是跟大家交互在一起的,不能獨立生存。所以一切法確確實實像《般若經》上所說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正相信這個事實,人的心就清淨平等了。爲什麼?他沒有希求,心就清淨了。沒有高下,心平等;沒有希求,心清淨,清淨平等心現前,才現前,信滿成佛。
第二種「解滿成佛」。他用信解行證。清涼大師把《華嚴》分成這四科。「謂依解行地」,前面是依種性地,是信,這個地方是依解。「深解法性,無造無作」,法性沒造作。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法性有沒有造作?沒有造作。無明跟法性有沒有關系?不能說沒有關系,也不能說有關系。你要說沒有關系,無明從哪裏來的?無明是一念迷而不覺。迷的是誰?迷的是法性。法性迷不迷?法性不迷,是你自己迷的,法性不迷。可是我們自己這個人跟法性有沒有關系?有關系,沒有法性就沒有我們自體,所以說不能說有關系,也不能說沒有關系。怎麼解釋才對?有無二邊都拿掉,都不要執著,都不要分別,都不要起心動念,解滿成佛。所以「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生死、涅槃二邊不著,沒有生死,也沒有涅槃。「心無所怖,亦無所欣」。跟《心經》上所說的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無所怖,也沒有任何欲望,心如止水,如如不動。「解滿成佛」,解是明了的意思,「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語涅槃」,翻成中國意思叫「滅度」。這說解滿,事實真相明白了。
第叁種叫「行滿」,「謂依究竟菩薩地」,究竟菩薩就是等覺。「能除一切無明諸障,菩提願行,悉皆具足,是爲行滿成佛」。明心見性,可是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斷;斷得差不多了,就差一點點,這一點斷他就不叫行滿成佛,那他叫證滿成佛,就差這麼一點。這個地方說明,能除一切無明諸障,一切障礙都斷盡了,沒有障礙。菩提願行,悉皆具足,就是本來具足,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業障。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他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找不到一絲毫的欠缺。他當然有能力在十法界、在六道,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他就能示現八相成道。最後一種叫「證滿成佛」,「謂依淨心地,得無分別寂靜法智及不思議勝妙功德」。這什麼?統統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只要我們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自性裏面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所以不思議勝妙功德是自性本具,不是外頭來的。這個淨心地是妙覺佛位,成佛之後倒駕慈航,示現八相成道。
我們現在再看念老的批注。念老的批注說,叁零五頁第四行最後一個字,「《占察經》說四種作佛中」,第一個是「信滿作佛」,就是初住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第二,「如《大集經》中,灌頂住菩薩」,灌頂是第十住,前面信滿是初住,「十住滿位能于無佛世界,示現八相。《占察經》第二,解滿作佛當之」。但是統統要緣。緣很多、很複雜,總而言之,不外感應道交,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衆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永遠糾纏在一起,沒有法子分開的。糾纏這個名詞是科學家用的,你沒有辦法把它分開,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
科學家告訴我們,彌勒菩薩也給我們印證,你看「一彈指叁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就是說,心念跟物質現象永遠糾纏在一起,而且速度太快,念頭才起周遍法界。物質是波動現象形成的,這個波動現象也立刻傳遍遍法界虛空界。賢首國師的《還源觀》跟我們講叁種周遍,第一種周遍法界,念念周遍法界。而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講什麼?這是講十法界。十法界沒有離開阿賴耶,阿賴耶是心想,我們的念頭都屬于阿賴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阿賴耶就沒有了,那個示現就是行滿跟證滿。前面兩種信滿跟解滿跟阿賴耶還有關系,行滿跟證滿跟阿賴耶沒有關系了,真正轉八識成四智。
「《占察經》第二,解滿作佛當之。叁,《仁王經.菩薩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初地菩薩八相成道,示現八相成道,這是《占察經》裏面第叁「證滿作佛」。「四《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明究竟地(一生補處)八相示現」,這是《占察經》第四,第四是行滿成佛,「一切功德行滿成佛當之」。第五還有「《華嚴.不思議品》,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後得智,出生八相示現也」,這是第五種。第五種《占察經》上沒有,第五種是成佛之後。因爲前面四種因中示現,等覺菩薩沒有證得妙覺,還算因地。第五種,他已經證得妙覺位,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他不在實報土,他在常寂光。常寂光在哪裏?常寂光無處不在,常寂光無時不在。佛經上給我們說佛菩薩的示現,「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常寂光裏面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當下便是寂光淨土,我們起心動念,他怎麼會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衆生起心動念全知道。確確實實像一個看不見、聽不到、捉摸不到的網,這個網非常之密,遍布在法界虛空界。它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意念,它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等覺更深的一層意思,入到這個常寂光就是平等覺,成等正覺。「等正覺」這個名詞是新譯,玄奘大師他們譯的,妙覺如來。菩薩位次裏面的等覺,他還是住在實報土裏頭,那是菩薩。這個等覺是如來,不是菩薩。所以等覺這兩個意思,我們都得要知道。
《華嚴.不思議品》裏面講,諸佛念念出生智。念念不是佛,佛沒有念頭了,隨著衆生,衆生念念那是感,佛法爾有應,自自然然有應,衆生有感佛就有應。應,大乘教裏面跟我們說得很多,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很重,對于冥應,冥感冥應我們不知道,顯感冥應也不知道,粗心大意。佛菩薩有沒有應?有應,我們沒有覺察到。我們能夠覺察的是明顯的應,我們的冥感佛顯應,我們顯感佛也顯應,我們知道,能覺察到。所以清淨心、平等心重要,真功夫就在清淨平等覺,本經經題上顯示出來了。關鍵是清淨平等,覺是自然的,只要心做到清淨平等,哪有不覺的道理!所以清淨平等是定,是屬于禅定。清淨就不染汙,平等就沒有高下。阿羅漢、辟支佛不染汙,還有高下;菩薩分別沒有了,所以平等性現前,出生八相示現也。
這五種,前面四個「因中示現」,第五是佛,「佛後」,就是成佛之後的「業用」。「斯經所明,若依諸師,多是第四(補處)作佛」。每人看法不一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下面念老說,「若依今宗」,我們依淨土法門,「此中無所屬」,淨土法門不可思議,「以彌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議。若強論之」,勉強來說,「或應在第五(佛後)之中焉」。八相成道有佛、有菩薩,有深位的菩薩,還有淺位的菩薩,都能做到。「由上可見,示現八相成道之人,階位有五」,這五種階位裏頭都有這個能力。就是「一般只知補處成佛所現」,這是一般大衆他對實際狀況不了解,只以爲是補處,就是等覺菩薩來示現八相成道。「《甄解》則偏重爲佛後。諸說不妨並存,五位不妨齊有。蓋十方來會之菩薩無量無邊,其階位于平等中,亦不礙于差別也」。這個是事實真相。
「又八相成道指本師釋迦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之通途」。也可以說諸佛如來、諸大菩薩與衆生有緣,應以佛身而度脫之,他們就現八相成道的佛身跟大家說法,大多數都是用八相成道。「但諸經論因開合不同,所說亦異。或說七相,乃至九相、十相。今說八相者,乃從經論之多數也」。講八相的比較多,有講九…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