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觉菩萨,都有。
「总之,大觉妙用,不可思议,似不必于此二者强执一说,不妨并存。盖因菩萨众多,境界不一也」。何况往下看,低级的这些菩萨也能够示现八相成道。《华严经》里面讲圆教初住菩萨,这个地方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示现佛身,就能示现八相成道。还是我们跟谁有缘。而跟我们有缘的人很多,不止一个。有的成佛了,有的在十信,有的在十住,有的在十回向,有的在十地,不一定,我们心才动一个念头,这些有缘人全知道了,都会来帮助。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殊胜权德」,这里头分八科,八个小科,这八个小科就是八相成道,第一个「下生」。
【舍兜率。】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赞大士之实德。今文及下文两段,则再赞菩萨,普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殊胜权德」。就是善巧方便。「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这底下一大段经文,「表八相成道。但其位不一,凡有五等。《甄解》曰:一、如《华严贤首品》及《起信论》。于十信满位,示现八相。《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信满作佛当之」。《起信论》里面讲十信满位,十信满位是什么地位?就是初住位。十信圆满超越了十法界,他离开十法界,他住到实报土。中国大乘里面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这个位次。说明他刚刚见性,他就有能力在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广度众生,他有这个能力。这里讲一个信满,第一个信满成佛,《占察经》的。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四满成佛,我们把这个意思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是信满,「谓依种性地,决定信于诸法不生不灭」,一切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求愿的心断了,这叫信满成佛。这里讲的种性,种是种子,性是性分,阿赖耶识里面种性地。依种性地,他决定信,说明他没有怀疑了,相信一切法不生不灭,清净平等。这是什么境界?现在量子力学家就是这个境界,他们用科学这些工具的帮助,看到宇宙这些现象的真相。物质的现象他看到了,假的不是真的,物质没有生灭;不但物质现象没生灭,精神现象也没有生灭。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后头有一句话说,「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就是不生不灭,你说生,它已经灭了;你说灭,它又生了。所以科学家给我们讲个事实真相,宇宙之间没有一样东西是独立存在的,它是跟大家交互在一起的,不能独立生存。所以一切法确确实实像《般若经》上所说的,「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真正相信这个事实,人的心就清净平等了。为什么?他没有希求,心就清净了。没有高下,心平等;没有希求,心清净,清净平等心现前,才现前,信满成佛。
第二种「解满成佛」。他用信解行证。清凉大师把《华严》分成这四科。「谓依解行地」,前面是依种性地,是信,这个地方是依解。「深解法性,无造无作」,法性没造作。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法性有没有造作?没有造作。无明跟法性有没有关系?不能说没有关系,也不能说有关系。你要说没有关系,无明从哪里来的?无明是一念迷而不觉。迷的是谁?迷的是法性。法性迷不迷?法性不迷,是你自己迷的,法性不迷。可是我们自己这个人跟法性有没有关系?有关系,没有法性就没有我们自体,所以说不能说有关系,也不能说没有关系。怎么解释才对?有无二边都拿掉,都不要执着,都不要分别,都不要起心动念,解满成佛。所以「不起生死想,不起涅槃想」,生死、涅槃二边不着,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心无所怖,亦无所欣」。跟《心经》上所说的一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无所怖,也没有任何欲望,心如止水,如如不动。「解满成佛」,解是明了的意思,「行即所修之行也,梵语涅槃」,翻成中国意思叫「灭度」。这说解满,事实真相明白了。
第三种叫「行满」,「谓依究竟菩萨地」,究竟菩萨就是等觉。「能除一切无明诸障,菩提愿行,悉皆具足,是为行满成佛」。明心见性,可是无明烦恼的习气没断;断得差不多了,就差一点点,这一点断他就不叫行满成佛,那他叫证满成佛,就差这么一点。这个地方说明,能除一切无明诸障,一切障碍都断尽了,没有障碍。菩提愿行,悉皆具足,就是本来具足,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业障。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他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没有一样不具足,找不到一丝毫的欠缺。他当然有能力在十法界、在六道,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他就能示现八相成道。最后一种叫「证满成佛」,「谓依净心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思议胜妙功德」。这什么?统统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来的,只要我们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分别执着,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所以不思议胜妙功德是自性本具,不是外头来的。这个净心地是妙觉佛位,成佛之后倒驾慈航,示现八相成道。
我们现在再看念老的批注。念老的批注说,三零五页第四行最后一个字,「《占察经》说四种作佛中」,第一个是「信满作佛」,就是初住就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第二,「如《大集经》中,灌顶住菩萨」,灌顶是第十住,前面信满是初住,「十住满位能于无佛世界,示现八相。《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但是统统要缘。缘很多、很复杂,总而言之,不外感应道交,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永远纠缠在一起,没有法子分开的。纠缠这个名词是科学家用的,你没有办法把它分开,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
科学家告诉我们,弥勒菩萨也给我们印证,你看「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就是说,心念跟物质现象永远纠缠在一起,而且速度太快,念头才起周遍法界。物质是波动现象形成的,这个波动现象也立刻传遍遍法界虚空界。贤首国师的《还源观》跟我们讲三种周遍,第一种周遍法界,念念周遍法界。而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讲什么?这是讲十法界。十法界没有离开阿赖耶,阿赖耶是心想,我们的念头都属于阿赖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阿赖耶就没有了,那个示现就是行满跟证满。前面两种信满跟解满跟阿赖耶还有关系,行满跟证满跟阿赖耶没有关系了,真正转八识成四智。
「《占察经》第二,解满作佛当之。三,《仁王经.菩萨教化品》明初地八相」,初地菩萨八相成道,示现八相成道,这是《占察经》里面第三「证满作佛」。「四《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明究竟地(一生补处)八相示现」,这是《占察经》第四,第四是行满成佛,「一切功德行满成佛当之」。第五还有「《华严.不思议品》,诸佛念念出生智,此明佛后得智,出生八相示现也」,这是第五种。第五种《占察经》上没有,第五种是成佛之后。因为前面四种因中示现,等觉菩萨没有证得妙觉,还算因地。第五种,他已经证得妙觉位,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不在实报土,他在常寂光。常寂光在哪里?常寂光无处不在,常寂光无时不在。佛经上给我们说佛菩萨的示现,「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常寂光里面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当下便是寂光净土,我们起心动念,他怎么会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起心动念全知道。确确实实像一个看不见、听不到、捉摸不到的网,这个网非常之密,遍布在法界虚空界。它没有形相,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意念,它也不是自然现象。所以等觉更深的一层意思,入到这个常寂光就是平等觉,成等正觉。「等正觉」这个名词是新译,玄奘大师他们译的,妙觉如来。菩萨位次里面的等觉,他还是住在实报土里头,那是菩萨。这个等觉是如来,不是菩萨。所以等觉这两个意思,我们都得要知道。
《华严.不思议品》里面讲,诸佛念念出生智。念念不是佛,佛没有念头了,随着众生,众生念念那是感,佛法尔有应,自自然然有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大乘教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感应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我们凡夫烦恼习气很重,对于冥应,冥感冥应我们不知道,显感冥应也不知道,粗心大意。佛菩萨有没有应?有应,我们没有觉察到。我们能够觉察的是明显的应,我们的冥感佛显应,我们显感佛也显应,我们知道,能觉察到。所以清净心、平等心重要,真功夫就在清净平等觉,本经经题上显示出来了。关键是清净平等,觉是自然的,只要心做到清净平等,哪有不觉的道理!所以清净平等是定,是属于禅定。清净就不染污,平等就没有高下。阿罗汉、辟支佛不染污,还有高下;菩萨分别没有了,所以平等性现前,出生八相示现也。
这五种,前面四个「因中示现」,第五是佛,「佛后」,就是成佛之后的「业用」。「斯经所明,若依诸师,多是第四(补处)作佛」。每人看法不一样,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念老说,「若依今宗」,我们依净土法门,「此中无所属」,净土法门不可思议,「以弥陀巧方便回向所作故,因果共不可思议。若强论之」,勉强来说,「或应在第五(佛后)之中焉」。八相成道有佛、有菩萨,有深位的菩萨,还有浅位的菩萨,都能做到。「由上可见,示现八相成道之人,阶位有五」,这五种阶位里头都有这个能力。就是「一般只知补处成佛所现」,这是一般大众他对实际状况不了解,只以为是补处,就是等觉菩萨来示现八相成道。「《甄解》则偏重为佛后。诸说不妨并存,五位不妨齐有。盖十方来会之菩萨无量无边,其阶位于平等中,亦不碍于差别也」。这个是事实真相。
「又八相成道指本师释迦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之通途」。也可以说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与众生有缘,应以佛身而度脱之,他们就现八相成道的佛身跟大家说法,大多数都是用八相成道。「但诸经论因开合不同,所说亦异。或说七相,乃至九相、十相。今说八相者,乃从经论之多数也」。讲八相的比较多,有讲九…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