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一集) 201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零八面,倒数第四行,「出家」,八相成道第四。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
这个四句末后两句意思很深,我们决定不能大意,做这种示现是恒顺众生。因为来示现八相成佛的这些人等级都不一样,有十信心满的,十信修满了示现八相成道,有初住,有十住菩萨、有地上菩萨、有等觉菩萨,还有成佛之后倒驾慈航。我们知道,参加法会这些大众多半都是示现『顺世间故』。所以,这两句话意思很深。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此表出家,八相的第四相。「《魏译》甚详」,康僧铠的译本说得比较详细。他说「现处」,这个现是示现,示现出生在王宫,王子的身分,所以从小到大生活在富裕的环境当中。偶尔到外面去游玩,看到生老病死,这世间还有这些事情,在宫廷里面见不到也听不到,宫廷里面,用「色、味」两个字来形容。「见老病死,悟世非常」。这个在《释迦谱》里面我们看到的,太子想出去看看,随从的人员很多。一天玩一个地方,这城的四门,就看到生老病死,知道人、自己也不能够避免,世间无常。
「弃国财位」,弃国、弃财、弃位,这三个字是三桩事情,国王不要了,放弃了,财富不要了,地位不要了,这三个字都是世间人想尽方法去争取的。王子,他出生命中注定的,他就完全都拥有了,现在他不要了。他到哪里去?「入山学道」。因为修道的高人多半住在山上,他要去亲近,去向他们请教,跟他们学习,那就得入山。「服乘白马」,这是他刚刚离开皇宫的时候,他骑的白马,「宝冠缨珞」。到这高人所住的地方,他把这个衣服也脱掉了,宝冠缨珞都卸下来,交给随从的人带回去,这个东西以后用不着了,「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自己衣服也舍了,也都让带回去。「而着法服」,法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袈裟,跟我们这个样子不一样。那些修道人穿的衣服,都是一般富贵人穿旧了不要了,当作垃圾丢掉,他们去把它捡回来,把它洗干净,还有可以用的剪下来,拼凑起来缝成一件衣服。所以这一件衣服质料不相同,颜色不相同,穿起来也不好看。怎么办?把它染一染,五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就是红黄蓝白黑,这叫五种正色,混合在一起,染成的叫咖啡色,这叫法服。叫什么?粪扫衣,外面捡来的。修道人都穿这种衣服,当时印度是宗教之国,这很普遍的。修行人生活非常简单、非常朴实,太子也要过这样的生活。
「薙除须发」,头发、胡须都剃掉。「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经论里面所记载,释迦牟尼佛学习是六年,六年学、六年行,学了之后真干,所以十二年。我们对于这桩事情的看法不要看得很死板,先学六年,再去修定六年,不一定。他一面学,一面可以修,不是先学后修。十二年期间他访问了许许多多的高人,学了之后他就做,做才知道这个法门是真的还是假的,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他通过实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这才能算是真正的学问。所以,方东美先生对于佛法非常佩服,他说佛法不迷信,你听了释迦牟尼佛教的,你自己得真干,然后才能体会到经典里面所教的是不是有真实利益。它要通过实验。这个实验的典范就是《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真干!怎么个实验法?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换句话,你所学的东西是全用上了,没有说学了用不上的东西,那不是真学问。学了一定能帮助我们生活,帮助我们提升智慧、提升境界,这叫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
世尊苦行六年,求学总共十二年,行如所应,落实,果然不错,证明所学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譬如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教我们,我们容易理解,譬如说教我们父子有亲,儿女爱父母,父母爱儿女,真做到了,这父子关系多么和睦、多么亲爱,要做到。学了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学了真做到。然后再把父子之爱推衍到爱兄弟、爱姐妹、爱家族、爱尊长、爱晚辈,这一个家族,中国古时候大家庭,爱你的家。爱就能做出舍己为人,他才能做得出来,不爱做不出来。这一推展的话,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全都做出来了,都是这个爱。这个爱,父子这个亲,在夫妇就是别,别是什么?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义务。一个家庭里面,两桩最大的事情,第一个是生活,物质生活,在古时候这是男子负责,养家;第二桩大事情就是后代,怎样把后代养好、教好,这是妇女的事情,不同的任务。这两种任务哪个重要?培养后代比赚钱养家重要。如果你能把儿女教成圣人、教成贤人,不但是你一家的荣耀,荣宗耀祖,你利益太大了。你利益社会、利益国家,甚至于利益了全世界,这个功德多大!
这个功德的根在哪里?母亲。大家今天晓得有孔子,孔子的成就从哪来的?母亲教的、母亲养的,没有母亲哪有他!所以你要去找根、找源,源头。就知道夫妇两个组成一个家庭,最重大的使命还是在妇女,你能轻视吗?你能够不尊重吗?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随便批评,男子做帝王、做将相,好像出风头都是男的,女人都没分。你要晓得,帝王从哪里来的?母亲教的;将相从哪里来的?母亲教的,都没有离开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圣贤,就没有帝王将相,她的使命多大、多重!今天社会乱了,乱成这个样子,真正根本的毛病出生在哪里?出生在做母亲的不负责任,换句话说,不懂得做母亲。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妇道,不懂得妇道,社会就乱了。中国古时候,有儿有女,教女儿比教儿子更重要,不是偏心,她的任务太大了,她的任务是养育圣贤。中国从前的教育是圣贤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受教的人成圣成贤,男女都是圣贤,只有圣贤才能够培养出圣贤出来。我们得寻求那个根。
所以,亲爱那个爱是天性,那个爱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中心,任何一个宗教都是从爱出发的。你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这三个教是一家,都是使用《新旧约》,我们现在讲《圣经》。犹太教完全依《旧约》,基督教完全依《新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所以这一部经里头出了三派。我遇到一些欧洲的朋友,他们问我,这三教是什么样的关系,要我说一说。我说,我说个比喻,犹太教是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的,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的。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很好懂。一家三派,影响很大,这三派合起来,在全世界的信徒二十多亿,差不多是全世界的人口几乎到一半。这个经典讲些什么?不外乎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就那个爱。那个爱在中国是什么?就是父子有亲。所以,世出世间法都没有离开这个核心,从一个中心点出去的。聪明的人走向出世,迷惑的人走到入世,就是世间,聪明的人超越世间,统统都是以这个为核心,这是性德。
佛家讲慈悲,伊斯兰讲真主是仁慈的,你看所有宗教的典籍,中心思想都是爱字。可是我们信仰宗教的信徒怎么样?自私自利,把这个爱字抛弃得远远的。他爱神,巴结神,神保佑他,他不爱人,因为人要跟他竞争,把人都看作冤亲债主。这个他学教是真是假?全是假的。真学教没有学别的,就是学爱世人,你跟神、你跟上帝是一个心,这叫真正兴教、真正学教。这里「苦行学道」,就是学教。「行如所应」,真的把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应用在生活上。没有一个人不爱,没有一个众生不爱,佛法里讲到蜎飞蠕动、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爱,出自于自性真诚的爱心,这叫行如所应。
「《普曜经》云: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六年之中结跏趺坐。修习艰难勤苦之行」。这六年苦行是示现,是顺世间,也就是说,不通过这样的实习,人家对你不相信;必须通过实验,让别人看到了,相信了。譬如佛在大乘里面讲宇宙的源起、讲一念不觉、讲阿赖耶、讲心现识变,如果没有甚深的禅定,别人不能相信。在印度用这个方法,行,为什么?修禅定的人太多了。宗教徒修禅定,这四禅八定,婆罗门教里头修行的方法,婆罗门教至少有一万三千年的历史。印度不但所有的宗教都修禅定,学术界也不例外,也修,所以禅定是非常普遍的。你的禅定不能比别人深,人家不服你。不是从禅定当中开的智慧,叫邪知邪见,谁相信你?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环境当中,一定他的禅定高过别人,那些修四禅八定的人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赞叹。这就是释迦推动普世教育的基础,他没有这个基础他推不动,没人相信他。你说放下,你没有贪心、没有名利心,他是国王身分,国王不要了、财富不要了、地位不要了,这人真相信。你说出家比做国王好,大家相信了。都要拿真正的例子给人看。没有真正的例子,确实佛法是难信之法,净土更不必说了,难上之难!
底下这两句,『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上二句,出自《唐译》,深显《法华》玄旨。《法华.寿量品》云: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他离开释迦的宫殿,「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得的定是什么定?自性本定。什么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那就是自性本定。自性没有动过、没有摇摆过,说明自性是寂静的,所以叫寂灭定,自性是不动的。动,这叫阿赖耶、叫无明,无明才会动,明就不动了。明跟觉是一个意思,觉悟就不动,不觉它是动的。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自己要常常观察自己,我们的心是动还是不动?动就是有妄念,只要有念头,无论是什么念头,都是在动。动是妄心,不动是真心。可是我们也有不动的时候,不动的时候不是真心,是无明。为什么?不动,那个心是明白的、是觉悟的,样样都清楚,照见,它往外面透的是智慧。我们现在有的时候是不动,但是什么都不知道,…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