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一集)  201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7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零八面,倒數第四行,「出家」,八相成道第四。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

  這個四句末後兩句意思很深,我們決定不能大意,做這種示現是恒順衆生。因爲來示現八相成佛的這些人等級都不一樣,有十信心滿的,十信修滿了示現八相成道,有初住,有十住菩薩、有地上菩薩、有等覺菩薩,還有成佛之後倒駕慈航。我們知道,參加法會這些大衆多半都是示現『順世間故』。所以,這兩句話意思很深。我們看念老的批注,『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此表出家,八相的第四相。「《魏譯》甚詳」,康僧铠的譯本說得比較詳細。他說「現處」,這個現是示現,示現出生在王宮,王子的身分,所以從小到大生活在富裕的環境當中。偶爾到外面去遊玩,看到生老病死,這世間還有這些事情,在宮廷裏面見不到也聽不到,宮廷裏面,用「色、味」兩個字來形容。「見老病死,悟世非常」。這個在《釋迦譜》裏面我們看到的,太子想出去看看,隨從的人員很多。一天玩一個地方,這城的四門,就看到生老病死,知道人、自己也不能夠避免,世間無常。

  「棄國財位」,棄國、棄財、棄位,這叁個字是叁樁事情,國王不要了,放棄了,財富不要了,地位不要了,這叁個字都是世間人想盡方法去爭取的。王子,他出生命中注定的,他就完全都擁有了,現在他不要了。他到哪裏去?「入山學道」。因爲修道的高人多半住在山上,他要去親近,去向他們請教,跟他們學習,那就得入山。「服乘白馬」,這是他剛剛離開皇宮的時候,他騎的白馬,「寶冠纓珞」。到這高人所住的地方,他把這個衣服也脫掉了,寶冠纓珞都卸下來,交給隨從的人帶回去,這個東西以後用不著了,「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自己衣服也舍了,也都讓帶回去。「而著法服」,法服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袈裟,跟我們這個樣子不一樣。那些修道人穿的衣服,都是一般富貴人穿舊了不要了,當作垃圾丟掉,他們去把它撿回來,把它洗幹淨,還有可以用的剪下來,拼湊起來縫成一件衣服。所以這一件衣服質料不相同,顔色不相同,穿起來也不好看。怎麼辦?把它染一染,五種顔色混合在一起,就是紅黃藍白黑,這叫五種正色,混合在一起,染成的叫咖啡色,這叫法服。叫什麼?糞掃衣,外面撿來的。修道人都穿這種衣服,當時印度是宗教之國,這很普遍的。修行人生活非常簡單、非常樸實,太子也要過這樣的生活。

  「薙除須發」,頭發、胡須都剃掉。「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經論裏面所記載,釋迦牟尼佛學習是六年,六年學、六年行,學了之後真幹,所以十二年。我們對于這樁事情的看法不要看得很死板,先學六年,再去修定六年,不一定。他一面學,一面可以修,不是先學後修。十二年期間他訪問了許許多多的高人,學了之後他就做,做才知道這個法門是真的還是假的,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他通過實驗,行是實驗,通過實驗,這才能算是真正的學問。所以,方東美先生對于佛法非常佩服,他說佛法不迷信,你聽了釋迦牟尼佛教的,你自己得真幹,然後才能體會到經典裏面所教的是不是有真實利益。它要通過實驗。這個實驗的典範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他真幹!怎麼個實驗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你所學的東西是全用上了,沒有說學了用不上的東西,那不是真學問。學了一定能幫助我們生活,幫助我們提升智慧、提升境界,這叫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

  世尊苦行六年,求學總共十二年,行如所應,落實,果然不錯,證明所學的是真的,不是假的。譬如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我們容易理解,譬如說教我們父子有親,兒女愛父母,父母愛兒女,真做到了,這父子關系多麼和睦、多麼親愛,要做到。學了做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學了真做到。然後再把父子之愛推衍到愛兄弟、愛姐妹、愛家族、愛尊長、愛晚輩,這一個家族,中國古時候大家庭,愛你的家。愛就能做出舍己爲人,他才能做得出來,不愛做不出來。這一推展的話,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全都做出來了,都是這個愛。這個愛,父子這個親,在夫婦就是別,別是什麼?有不同的任務、不同的義務。一個家庭裏面,兩樁最大的事情,第一個是生活,物質生活,在古時候這是男子負責,養家;第二樁大事情就是後代,怎樣把後代養好、教好,這是婦女的事情,不同的任務。這兩種任務哪個重要?培養後代比賺錢養家重要。如果你能把兒女教成聖人、教成賢人,不但是你一家的榮耀,榮宗耀祖,你利益太大了。你利益社會、利益國家,甚至于利益了全世界,這個功德多大!

  這個功德的根在哪裏?母親。大家今天曉得有孔子,孔子的成就從哪來的?母親教的、母親養的,沒有母親哪有他!所以你要去找根、找源,源頭。就知道夫婦兩個組成一個家庭,最重大的使命還是在婦女,你能輕視嗎?你能夠不尊重嗎?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隨便批評,男子做帝王、做將相,好像出風頭都是男的,女人都沒分。你要曉得,帝王從哪裏來的?母親教的;將相從哪裏來的?母親教的,都沒有離開母親。沒有母親就沒有聖賢,就沒有帝王將相,她的使命多大、多重!今天社會亂了,亂成這個樣子,真正根本的毛病出生在哪裏?出生在做母親的不負責任,換句話說,不懂得做母親。這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婦道,不懂得婦道,社會就亂了。中國古時候,有兒有女,教女兒比教兒子更重要,不是偏心,她的任務太大了,她的任務是養育聖賢。中國從前的教育是聖賢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受教的人成聖成賢,男女都是聖賢,只有聖賢才能夠培養出聖賢出來。我們得尋求那個根。

  所以,親愛那個愛是天性,那個愛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中心,任何一個宗教都是從愛出發的。你看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這叁個教是一家,都是使用《新舊約》,我們現在講《聖經》。猶太教完全依《舊約》,基督教完全依《新約》,天主教《新舊約》都學,所以這一部經裏頭出了叁派。我遇到一些歐洲的朋友,他們問我,這叁教是什麼樣的關系,要我說一說。我說,我說個比喻,猶太教是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後那一派的,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的。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很好懂。一家叁派,影響很大,這叁派合起來,在全世界的信徒二十多億,差不多是全世界的人口幾乎到一半。這個經典講些什麼?不外乎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就那個愛。那個愛在中國是什麼?就是父子有親。所以,世出世間法都沒有離開這個核心,從一個中心點出去的。聰明的人走向出世,迷惑的人走到入世,就是世間,聰明的人超越世間,統統都是以這個爲核心,這是性德。

  佛家講慈悲,伊斯蘭講真主是仁慈的,你看所有宗教的典籍,中心思想都是愛字。可是我們信仰宗教的信徒怎麼樣?自私自利,把這個愛字抛棄得遠遠的。他愛神,巴結神,神保佑他,他不愛人,因爲人要跟他競爭,把人都看作冤親債主。這個他學教是真是假?全是假的。真學教沒有學別的,就是學愛世人,你跟神、你跟上帝是一個心,這叫真正興教、真正學教。這裏「苦行學道」,就是學教。「行如所應」,真的把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應用在生活上。沒有一個人不愛,沒有一個衆生不愛,佛法裏講到蜎飛蠕動、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愛,出自于自性真誠的愛心,這叫行如所應。

  「《普曜經》雲:爾時太子日服一麻一麥,六年之中結跏趺坐。修習艱難勤苦之行」。這六年苦行是示現,是順世間,也就是說,不通過這樣的實習,人家對你不相信;必須通過實驗,讓別人看到了,相信了。譬如佛在大乘裏面講宇宙的源起、講一念不覺、講阿賴耶、講心現識變,如果沒有甚深的禅定,別人不能相信。在印度用這個方法,行,爲什麼?修禅定的人太多了。宗教徒修禅定,這四禅八定,婆羅門教裏頭修行的方法,婆羅門教至少有一萬叁千年的曆史。印度不但所有的宗教都修禅定,學術界也不例外,也修,所以禅定是非常普遍的。你的禅定不能比別人深,人家不服你。不是從禅定當中開的智慧,叫邪知邪見,誰相信你?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環境當中,一定他的禅定高過別人,那些修四禅八定的人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贊歎。這就是釋迦推動普世教育的基礎,他沒有這個基礎他推不動,沒人相信他。你說放下,你沒有貪心、沒有名利心,他是國王身分,國王不要了、財富不要了、地位不要了,這人真相信。你說出家比做國王好,大家相信了。都要拿真正的例子給人看。沒有真正的例子,確實佛法是難信之法,淨土更不必說了,難上之難!

  底下這兩句,『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上二句,出自《唐譯》,深顯《法華》玄旨。《法華.壽量品》雲: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他離開釋迦的宮殿,「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釋迦牟尼佛得的定是什麼定?自性本定。什麼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自性沒有動過、沒有搖擺過,說明自性是寂靜的,所以叫寂滅定,自性是不動的。動,這叫阿賴耶、叫無明,無明才會動,明就不動了。明跟覺是一個意思,覺悟就不動,不覺它是動的。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自己要常常觀察自己,我們的心是動還是不動?動就是有妄念,只要有念頭,無論是什麼念頭,都是在動。動是妄心,不動是真心。可是我們也有不動的時候,不動的時候不是真心,是無明。爲什麼?不動,那個心是明白的、是覺悟的,樣樣都清楚,照見,它往外面透的是智慧。我們現在有的時候是不動,但是什麼都不知道,…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