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比喻,不是定數,不止一千,無量無邊。關鍵是在衆生,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願意學佛,佛就來了;我們不相信他,討厭他,不要他,佛就走了。佛來了,佛的智慧不可思議,福德不可思議,所以佛來的時候給我們帶來什麼?帶來了智慧、帶來了福報。我們不要佛呢?不要佛,這個地方的智慧沒有了,福報也沒有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一定要認真努力,相信這個經本、這個批注字字句句都是真實不虛,我們依教奉行。災難現前不驚不怖,這就是定功,不害怕、不慌張,要沈得住氣。爲什麼?佛來接引我們,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了。另外一種情形,佛把我們留在這個世間,還不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那你不是普通人,你也是多生多劫的修行人,你要幫助這個世界災難之後怎麼善後。要收拾這個災難之後的殘局,需要這些人來工作,你得還要住在這個世間,生活比現在還要辛苦。
真正學佛人,真正信佛人,頭一個相信是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的,「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要相信,這個不相信不行。我是衆生,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我本來是佛,你本來也是佛,他本來也是佛,平等的,我們才能成得了佛。淨宗成佛的理論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這八個字。因爲我們本來是佛,所以現在要發心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你要不是佛,你要發心作佛,難;你是佛,你發心作佛就很容易了,一點都不難,這是理論。我要怎麼作佛?念佛就作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現在的心想就想阿彌陀佛,就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從我唯心裏頭現出來了。我所現出來的,跟阿彌陀佛所現出來的是一不是二,是一心、是一體。除這個之外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就像作夢一樣。佛在經教裏頭常常用夢幻泡影做比喻,這個比喻很恰當、很接近。佛教化衆生,佛幫助衆生,「導利衆生」,導是引導、指導,利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離開六道、十法界,這是假的,虛幻不實。利益當中真實的利益,無過于念佛往生淨土,就在這部經上。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法門,我們真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找到了,只要相信、只要真幹,你就決定成功。
「如來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重者,爲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爲衆生說,表演的,爲什麼?這些衆生喜歡小法。小法是什麼?人天法,人天裏頭有福報。人天的福報從前有,現在是愈來愈薄了。我們要很冷靜去觀察,不要有成見,用客觀去觀察。叁十年前、六十年前、九十年前,你們的年齡還不夠,我能看到九十年。最近這叁十年比前面叁十年的人活得辛苦,前面叁十年的人比現在有福報;再往前推叁十年,那個人就更有福報,過得真的是人的生活,現在過得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東西沒有味道,不是味道;住的房子不像房子,別看高樓,幾十層的高樓,不像住的房子,住在裏頭沒有安全感。哪有像從前小茅屋,它真有味道。以前的交通工具,騎個馬、騎個小驢、坐個牛車,真有味道。現在雖然速度快,好像都在拼命,人的樂趣完全沒有了。
從前古人生活在詩情畫意當中,真的有美,現在人想象不到,無法想象。現在人爲什麼活著?爲錢、爲名、爲利活著的,以前的人不是,以前人活著,他有倫理、他有道德。宗教出世的時候,他可以跟神仙在一起,跟佛菩薩在一起,他有樂趣。死了之後不會墮叁惡道,爲什麼?不造叁惡道的業,心裏頭沒有貪瞋癡慢疑,有什麼?中國人有仁義禮智信,沒有貪瞋癡慢疑。所以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他心是安的、心是定的,他生活多快樂!哪像現在,天天慌慌張張的,過得都不是人的生活。我這個年齡可以看九十年。
我們童年的時候,記事了,十歲以前,我們吃的蔬菜有鮮味,真好吃,現在味道沒有了。肉食,我們是斷了六十年,我相信現在的肉不是味道。我曾經問過方師母,方東美先生的夫人,老師過世之後,我對師母常常照顧她,所以每個星期總會有二、叁次去看她。有一天我就問她,我說師母妳想想,妳們現在吃的豬肉、魚、雞肉,跟從前抗戰時期吃的味道一樣不一樣?她聽了,大概想了有五、六分鍾,告訴我,不一樣。我是心裏想著不一樣,爲什麼?現在人沒福了,沒有福你怎麼能吃到那麼好吃的東西?那得要有福報才行。不是今天你有多少財産,億萬財富,你有多高的地位,你沒有福報,吃的東西不是味道。穿的東西也不舒服,表面看起來好看,穿了真是不舒服。你說現在做官的人,從前中國做官,你看穿的官服,你們沒有看到,那個戲臺上表演你可以看到,真舒服!現在人穿什麼?西裝,不要中國東西,都跟外國人學,自己文化沒有了,就學別人的。那個西裝的領子、腰、袖子都是小小的,綁在身上多難過!我這一生沒穿過西裝,我一看到那個就覺得不舒服,尤其還綁個領帶。中國人有智慧,中國文化實實在在了不起,中國人對于養生之道非常重視。現在人都不懂了,沒有這個知識,這個東西慢慢就失傳了。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地方,見諸衆生,樂于小法,德薄,垢是什麼?垢就是今天講的染汙,染汙非常嚴重。環保這個名詞、這個觀念,六十年前沒有,你們想想看,你們小時候聽說有環保嗎?大概最近叁、四十年有的,六十年前沒聽說過。我記得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是一九七七年,叁十多年前,那個時候香港還沒有什麼環保這個名詞。香港一般的樓層大概是十四、五層,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沒有高樓。我那年來的時候,剛好第一個高樓五十層,好像在天星碼頭那個附近,圓圓的窗戶,一看你就看到,圓圓的窗戶,就那一棟,香港最高的一層樓。香港也沒有地鐵,也沒有快速公路,往來都還要坐渡輪,那個挺有味道的。汽車往來也要渡輪渡過來。還有一點人情味,現在沒有了,看不見了。所以愈往前面想,真的想到,你看釋迦牟尼佛說,這叁千年前,就說人道德薄了,染汙嚴重。所以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聽到佛經上說這個,總好像釋迦牟尼佛講得太過分了一點。現在來看這個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怎麼佛全曉得了?好像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爲是人說,我少出家」,表演這個樣子,八相成道,是爲他們表演的,得無上正等正覺。「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這佛告訴我們,他久遠劫之前早就成佛了,「但以方便教化衆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都是在誘導衆生。真的法有沒有?有,就是念佛往生淨土,這是真的。因爲你不相信,再說其它的慢慢來引導你,最後都把你引導到淨土。你看,所有一切經論全部引到哪裏?引到《法華》、《華嚴》,到《法華》、《華嚴》之後,引導你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要能看得出來,然後佛這些方法我們就會學到。你的德薄垢重,你不能接受,你只能接受小法。小法是什麼?今天怎麼發財、怎麼升官,這是小法,小小法。我就教你怎麼發財、怎麼升官,怎麼樣保住你的富貴。如果你業障消掉一點,你積的德厚一點,你就會想到來生來世,如何能保持到來生的富貴?佛全有辦法,你想要什麼就給你講什麼。今天你看到這個世間人做大官的、發大財的,那是什麼?過去生中修得的,沒有一個是僥幸的。研究什麼方法能發財,全是騙人的。
我住在澳大利亞,跟格裏菲斯大學來往很密切。學校商學院那棟大樓蓋成了,舉行落成典體,校長邀我去參觀。特別從美國請了一名教授,是商學系的,來做特別的講話,請他做主講。那天我跟校長坐在一起,我告訴校長,我說他一生在商學院做教授,在美國是有名的教授,我說我對他有懷疑。校長說你怎麼對他懷疑?我說他會說,他沒有發財,你看他還是拿學校那一點薪水過日子。自己不能發財,怎麼能教學生發財?所以我不相信他。最後我還告訴校長,我會教,我發財,他就沒有,他就沒辦法,我有發財的方法。我說我會比他教得好,他不如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怎樣教我們發財?布施就發財。命裏頭有財從哪來的?過去生中布施得多,是這麼回事情。你命裏頭,命裏有財庫,你財庫空空沒有的,你這一生就是貧窮,就要苦一輩子,你幹什麼你都發不了財,命裏頭沒有財!又不懂得發財之道,那你不苦一輩子!我常常告訴我們的同學,我命裏頭沒有財庫,財庫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那就是注定要苦一輩子。學佛之後,行了,整個轉過來,什麼原因?章嘉大師教我的,教我修布施。告訴我,弘法利生不能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弘法工作做不出來。福報命裏頭沒有怎麼辦?修。怎麼個修法?修財布施。我告訴老師,我每個月拿的待遇很微薄,合美金不到五塊錢,我這個日子怎麼過?我哪有錢布施?老師告訴我,一毛錢有沒有?我說行,一毛錢可以。一塊錢?一塊錢也可以。你就從一毛、一塊布施,常常有布施的心,盡心盡力去做。好在我很聽話,我就真幹。一塊、一毛怎麼布施?寺廟裏頭有印經、有放生,有做這些好事,拿著一張紙大家寫名字捐一點錢,多少不拘,我們就寫一塊、寫五毛。那個時候寫一塊、五毛的有,不是我一個人,有,我們能力比較差的就盡心做。做上半年果然有效,收入慢慢就會多了。
以後學佛,學佛也是很清苦,沒人供養。我們就修法供養,生活盡量減低。所以我學佛六個月,晚上一餐飯就斷了,我跟大家講,我不是持戒,不是什麼持午,少吃一餐把錢省下來印經。那個時候我印《華嚴經》,一本臺灣錢兩塊錢,我節省兩塊錢我就多印一本經。盡一切可能去節省,不要去花錢,去印經。這一生印經的數量我沒有統計,不知道有多少,幾百萬冊、上千萬冊有可能。真的七十歲之後就心想事成,財用沒有欠缺的,想要多少它就有多少來,我也不知道從哪來的。每一年我們用錢的地方差不多都超過一千萬美金,這是從前連作夢都想不到的…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