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五集) 2011/12/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7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一十叁面最後一句:
「天臺宗以見思、塵沙、無明叁惑稱爲叁煩惱」。天臺是法華宗,浙江天臺山,智者大師弘法的道場,稱爲天臺。大師常說,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叁種也叫惑,惑是迷惑,稱爲叁煩惱,或者稱之爲叁惑,意思都是一樣的。見思,見是見解,思是思想,見解錯了,思想錯了,就是你看錯、想錯了。說得很詳細,見惑就是你看錯了,哪些地方看錯了?叁界總共有八十八品;思惑是你想錯了,叁界有八十一品。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你的看法不錯,沒有錯誤了。這個果位,法華是一乘教,跟華嚴一樣,一乘教,他的地位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見惑破了,思惑沒破。在小乘是初果須陀洹,這是佛門裏地位最低的,小學一年級。我們不能看不起他,他叫聖人,他就不是凡夫了。所以聖人從這算起,真正放下煩惱才叫聖人,煩惱沒放下都是凡夫。知道再多,講得再好,也沒用處,你沒證果,放下才證果,這個是一定要知道的。你能夠了解、明了這是看破,看破沒放下,不算數的,放下才叫真看破了。
八十八品見惑,世尊在講經教學裏頭,因爲太多、太麻煩了,把它歸納爲五大類,這就說話方便了。第一類叫身見,你看看六道衆生,哪一個不是把身當作自己?佛說這個錯了,這個見解錯了,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就跟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這個要搞清楚。我所有的,這個東西可以常常換的,一天要換幾次衣服,我沒有換。所以這就告訴你,身是無常的,它有生有滅;我是真常的,不生不滅,這個總要搞清楚。我們學佛頭一個就建立一個正確的看法,正確看法裏頭,人沒生死,身有生死。我們中國人常講,外國人現在也說,靈魂,靈魂沒有生滅。靈魂是不是我?不是。實在講,不能說是,也不能說不是。爲什麼?靈魂是在迷,它要覺悟了那就是我,沒有覺悟我們也不把它認作我。它覺悟了就不叫靈魂,叫靈性,靈性才是我。靈魂是迷惑顛倒的我,它出不了六道輪回,它的活動空間很大,六道這個範圍裏面它來去自由。我們身不自由,身不能想到哪裏就到哪裏,靈魂可以,想到哪裏它就到了,它有這麼大的本事。這個就是靈魂有五通,報得的五通,這個五通,來去自由叫神足通,它沒有界限的。
第二種錯誤的看法就是邊見,今天科學裏頭講的相對,相對就是邊見,這是錯誤的。邊見是什麼?二邊。生死是二邊,善惡是二邊,吉凶是二邊,全是對立的。對立是錯誤的,宇宙之間實實在在沒有對立的。對立很麻煩,對立嚴重的就變成沖突、變成鬥爭、變成戰爭,所以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第叁種,我們中國人叫成見,主觀觀念太強,自己認爲是對的,要求別人要服從他,要聽他的。在佛法,把成見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因上的成見,一個是果上的成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都是錯誤的。在大乘教裏這是什麼?這叫執著,堅固的執著,因爲有這個執著才有六道,才有輪回的現象。輪回的現象實在講就是冤冤相報,沒有超出輪回,真的是沒完沒了!那就不知道你到哪一生哪一世,你遇到佛法,真的覺悟、明白了,把這個玩意放下。見思煩惱放下,六道就沒有了,你超越六道,才知道六道是個夢,夢醒了,六道就不見了。事實真的是如是,真的是一場夢,沒有一樣是真的。凡夫對于每一樣事情都嚴重的執著,不肯放下,這就造成六道輪回的現象。另外一種,就是不屬于上面四大類的,統統歸爲一類叫邪見。也就是說,你對于一切問題看法看錯了,不是事實真相,這叫見惑。
思惑是思想上的錯誤。現在的人他想些什麼?貪、瞋、癡、慢、疑,思惑就是這五種。前面我們讀到過的,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十種煩惱。爲什麼?自性清淨心裏頭沒有這些東西,貪瞋癡慢疑都沒有。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這十種煩惱統統具足,這個在六道裏頭就苦不堪言。過去,這世間人的生活狀況比我們現在好,好在哪裏?他煩惱輕,他就有幸福、就有美滿。現在煩惱重,特別重,那就是苦。地位高的人活得辛苦,命中發大財的他活得也辛苦。這個辛苦從哪來的?做總統的、國家領導人的,辛苦,擁有億萬財富的,辛苦。辛苦從哪來?煩惱沒舍掉,他煩惱很重。這第一類,第一類就是六道。第二類的煩惱叫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那麼多,無量無邊。這一類從哪裏來的?從分別來的。見思煩惱是執著,不肯放手,塵沙煩惱是分別,比前面這一類要輕,要輕很多,但是它障礙你見性。最後一種叫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你對于一切事物的真相見不到,這叫無明,就是你不明了。換句話說,自性是明了的,你要沒有這個煩惱,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你都知道。
現在有些同學知道夏威夷土著古老的醫療方法,他們醫療的手段很高明,醫療的人可以不接觸病人,可以不必接觸,乃至于隔幾千裏都沒有關系,用意念就能把他病治好。他這個原理是什麼?原理第一個,肯定一切衆生跟自己是一體,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我把我的病治好了,他就好了,這很妙的。裏面關鍵的一個核心那就是意識,所以他必須自己能把自己意識控製住,這在佛法就是禅定功夫。有禅定的功夫,你接觸一切境界不會受外面幹擾,不會受外面境界影響,你的意識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才能起這個作用。如果自己意識控製不住,意識跟潛意識,實際上意識跟潛意識是一樁事情,潛意識是更深一層的意識。要把意識裏面的染汙清洗幹淨,潛意識的能量非常之大,確實能夠治療一切疾病。它有理論根據,那個不是迷信,也就是有能力把見思煩惱伏住,他就有能力治療。他還沒有到塵沙煩惱,塵沙煩惱高,塵沙煩惱如果斷了,塵沙是分別不是執著,分別斷了,末後這個無明,塵沙、無明放下了就超越十法界。
由此可知,十法界不是真的,十法界,六道上面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有佛,你看還有四法界。通常說這個四法界叫淨土,六道有嚴重的染汙,這個是沒有染汙,染汙就是見思,見思煩惱他斷了,他沒有染汙了。他有分別,他有無明,無明是什麼?無明是起心動念,非常微細。所以修行人能做到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成佛了,這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有什麼好處?好處就太多了。自性裏面有圓滿的智慧,起作用了,有圓滿的德能、有圓滿的相好。智慧真的是無所不知,你可以知道過去,也知道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個智慧是自性裏頭本來有的,不是外頭來的,你只要明心見性,只要真放下,智慧就現前,本能!所以這個東西跟讀書多少不相幹。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了,他就通了,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去向他請教,他就跟你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沒有學過。所以這是自性的本能。第二個就是能力,你有智慧、你有能力。能力是什麼?無論什麼事情繁雜,你都能把它處理得整整齊齊,有條有理,你有這個能力。第叁種是相好,相好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福報,沒有一樣不是圓滿的。
所以佛法不崇尚向外求,向外求法叫外道,心外求法,佛法是向內求。向自己深層,還要超過意識,意識還不行,如果這個意識擴大,擴大到末那、阿賴耶,那就有一點像佛法所說的。但是它那個還是有極限,一定要深入到自性,叫明心見性,要突破這個極限,你才能得到大圓滿。這些事實真相,說老實話,自古以來不是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可以說都是半信半疑,它太奇妙了,你想不通。經典上告訴我們,這樁事情不可思議,就是你沒有辦法用思惟你能想得到,你想不到的,也沒有辦法用言語把它說清楚、說明白,叫不可思議。只有它是真的,凡是你可以思、可以議的都是假的。假的沒有必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全是垃圾、全是染汙。所以佛教導我們,染汙這部分要統統把它清洗幹淨,「灑心易行」,這本經上說的。你要把它洗刷幹淨,回歸自性,這就對了,問題就真的解決了。所以這破煩惱城就有必要的。
「《智度論》曰:煩惱者,能令心煩」,煩是煩擾,亂,「能作惱故」,惱是惱亂,煩是煩擾,煩擾、惱亂。煩擾是對心說的,心裏很煩,惱裏面對身心都有。「城者,城堡」,這是比喻,那個煩惱的堅固就像城堡一樣。「佛演妙法,摧破衆生身心中煩惱之堡壘,故曰:破煩惱城」。所以這城堡是個比喻。一般人無明煩惱太堅固了,就是他不容易放下。他完全放下,煩惱城就破了,這個城破了他就得自在,他本來困在這個城裏頭出不來。這個城就比喻六道輪回,六道輪回破了,你的境界大了,你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你所看到的還是一個城,這個城是個大城,裏面小城破了,外頭還有個大城,這個大城叫十法界。十法界破了,那就明心見性。這都是跟我們講的宇宙萬有的現象。
『壞諸欲塹』,塹是護城河。現在沒有城堡了,護城河對現在年輕人講他不懂。像我們這種年紀的人講護城河我很清楚,因爲小時候城裏頭有城牆,城牆外面有防禦城池的河,叫護城河,那叫塹。這個塹在從前是一種防禦的設施,人家攻城就不方便了。「《淨影疏》曰: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爲塹,教斷令壞」。塹是比喻什麼?比喻愛欲,我們中國人講七情五欲,就說這個東西。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末後那個欲就是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誰不貪愛!這個人,人在一生當中這是離不開的。所以古人對這樁事情,生活必需,不能離開,但是防範要嚴格。定下些製度,不能違越,守住這個製約,不能夠違越,叫適可而止,這是最健康的,不能讓它過分,它有節度的。現在這個節製沒有了,愛欲泛濫,造成今天的社會動亂。古時候的法律,說實在講它簡單,它真管用;現在的法令定得那…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