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六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六集)  201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叁百一十四面倒數第五行,從當中看起:

  「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雲清白」。無漏就是漏盡,這是從比喻上說的,用它來比喻圓滿的菩提。無漏明,加上這個明是圓滿的無漏,也就是煩惱斷盡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確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無漏,小乘阿羅漢證得。大乘無漏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上去就是等覺。無漏也叫無學,也就是他所學習的東西學完了、畢業了,有這個意思,所以究竟圓滿。無漏加上個明,這是指大乘,不是小乘,小乘阿羅漢只證得無漏,無漏明是圓教十地菩薩所證得的。由此可知,這個境界是非常高的。無相之解,宇宙萬象,在現象當中他見到了無相。無相是什麼?無相是體,是所有一切現象的本體。相是幻相,是生滅法。無相是體性不生不滅,明心見性才入這個境界。什麼人明心見性?《華嚴經》裏面圓教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所謂的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脫離了十法界,他往生到實報莊嚴土,真正了解無相,即相無相,當體即是。由此可知,清白這兩個字的境界很高,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又《甄解》曰:洗濯垢汙,顯明清白,是澍雨德」。澍雨,我們一般人叫及時雨。現在需要雨的時候,它雨就來了,不需要的時候,它就不來,澍雨德。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就來了。「雨有能洗物垢汙」,雨水能夠沖洗大地萬物它所染的灰塵,它的染汙,雨水能把它清洗幹淨。「能顯清白體之德」,取這個比喻。「如來*輪洗濯塵勞垢汙,開顯本有淨體也」。所以用雨水來做比喻,比喻如來的教學。佛陀的教育能夠幫助人洗濯塵勞,塵是灰塵,這就是表染汙;勞是勞累,精神上的染汙,塵是物質上的染汙。下面說垢汙,塵垢勞汙。佛陀的教育能幫助人覺悟,能幫助人了解諸法實相,知道相有體空,事有理無,事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體性才是真實的。體性能生能現,萬物是所生所現,體性是真的,所現的現象是假的。

  佛法這個真假用什麼做標准?它的標准很明顯,也很簡單,永恒不滅、不變、不改,這是真的。如果它會變,它有生滅,這就決定是假的。我們來觀察,宇宙之間哪一樣東西符合這個標准?在所有現象裏頭找不到。科學家把無量無邊的現象歸納爲叁大類,第一個是物質現象,第二種是心理現象,或者叫精神現象,第叁種叫自然現象,這叁種現象都是從波動來形成的。佛法不說波動,佛法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波動,自性如如不動。這一念不覺從自性産生一個虛幻不實在的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現象的功能就産生宇宙。宇宙從哪來的?從一念不覺出生的。如果有聖賢教誨,這種現象雖然是假的,不是真的,但是這個現象裏面的衆生,樂多苦少,這個世界是相當美好的世界。如果沒有聖賢、沒有佛菩薩的教誨,世間的衆生染汙就愈來愈嚴重。精神跟身體這兩種染汙,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就遇到了。身體的染汙,我們今天吃的、穿的、居住的環境都有問題,都有嚴重的染汙。地球被染汙,空氣被染汙,我們所需要的飲食被染汙,水都不幹淨,身心健康就損壞了。身心不健康,你想想看這個人能不造業嗎?這叫惡性循環。人要造業,這種染汙就愈來愈嚴重,在那裏加倍,最後導致星球的崩壞、物種的消失,就滅亡了。所以它有生有滅,它不是真的。

  佛法修學的目的是教我們返妄歸真,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在佛法裏面講就是成佛。回歸自性有沒有好處?好處實在太多了,是你意想不到的。我們今天沒有智慧,智慧變成了煩惱,智慧在,智能起了副作用,正面的作用沒生起,起了副作用,副作用是煩惱,智能變成煩惱,能力變成了造業,果報是幸福美好的果報變成了六道叁途,它全變質了。諸佛菩薩慈悲,慈悲也得有緣分,沒有緣分,他也做不到。緣分是什麼?緣分是衆生肯接受與性德相應的教育,我們一般人講的倫理道德因果,這與性德相應的教育,他能相信、能理解、能去做到,這叫緣。有這些條件,佛菩薩就出現到世間;沒有這個條件,他不相信,他不能理解,他做不到,佛菩薩就不來了。

  佛菩薩來不來這個世間,聖賢人來不來這個世間,問題不在他們。爲什麼?因爲他們沒有起心動念,他們所有一切的念頭全放下,沒有了,他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只有感應,衆生有感,他自然就有應。我們善心感的是佛菩薩來,我們惡念感的是妖魔鬼怪來。總而言之,我們起心動念一定有感應,不是善的就是惡的,不是佛菩薩就是妖魔鬼怪,不管你有意無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有響應。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不多,不知道的人完全隨順煩惱習氣,煩惱是他們的心給他們做主,這個麻煩事情就大了,煩惱之所感,全部是妖魔鬼怪。魔統治了世界,衆生就苦了,佛不來了。不是佛不來,是大家不要,大家不相信。可是佛慈悲,真的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我一個人想學,佛菩薩也爲你一個人示現,真不可思議!有那麼一夥人想學,那就變成小團體,佛就會在小團體裏出現,感應道交從來沒有不兌現的。爲什麼?因爲法性它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但是它遍一切處,它遍一切時,就是普遍。換句話說,一切處、一切時從來沒有離開過你。因爲它不是叁種現象,所以我們沒辦法知道它,科學儀器也探測不到,真的存在。這就是無相之解。你真正相信,肯定它的存在,它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所以佛的教法確實有能力幫助這些衆生洗濯塵勞垢穢,開顯本有的淨體。本有的淨體是法身,本有的淨體是法性。諸佛如來的報土,實報莊嚴土是法性身、法性土,它有現象,跟我們的現象本質上不相同。十法界裏面的現象是透過阿賴耶變現出來的,唯識所變。阿賴耶,我們稱它爲識心,認識的識,識心。爲什麼叫識?識有分別的功能,有執著的功能,這個心就是分別心、執著心,識心。識心造業,它造的是淨業,果報就在四聖法界,造的是染業,果報就在六道。六道裏面,染業裏頭有善業,叁善道,惡業就是叁惡道,這麼來的。這個地方講的淨體,不是染淨的淨,它是純淨,我們講純淨純善,染淨二邊都不沾染,這才是自性。

  「以上《嘉祥》、《甄解》」,這兩部批注當中,「清白之解,優于《合贊》」,解釋得好,解釋得詳細,比《合贊》這個批注講得清楚。「綜上諸解」,所以這個注子是集注,集經論、祖師批注之大成。把以上經論,這些祖師們他們的說法,我們將它整理,綜合來說。「故知清白者,智斷之果也,無漏之明也,本有淨體也」,這叁個意思好。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是煩惱斷盡了,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智慧就現前,日常生活當中做主的是智慧,不是煩惱,智來決斷,凡夫是煩惱。無漏之明,明是什麼?對于萬事萬物明了,不迷惑。你有煩惱就有迷惑,因爲煩惱染汙你的身心,你看不到事實真相。無漏,煩惱全放下了,你自性裏面般若智慧現前,所以你光明遍照,你能了解事實真相。最後一個本有淨體,你證得了。這一句話就是禅宗講的明心見性,本有淨體現前,你見性了。

  「若融通禅門,則洗濯垢汙」,就是禅宗上講的,「迥脫根塵」。迥是遠,脫是脫離,遠遠的脫離六根六塵。怎麼叫遠遠脫離?不用它了。不用六根、不用六塵,這是什麼世界?這個世界一般稱爲靈界。根跟塵都是物質現象,根塵都放下了,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無色界天。無色界有四層天,那個天上是迥脫根塵,但是它不是佛法,佛法是大徹大悟,它沒有大徹大悟,它只是放下。這種觀念,幾千年前古人就有,佛教沒有到中國來,中國《老子》裏頭就有這麼一句話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這是老子講的,我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我有身,這身是個累贅、是個麻煩。沒有身多好,沒有身就到無色界去了。所以道家的境界比儒家高,儒沒有離開身,道家念念不要身體,這個境界高!「顯明清白」是禅宗講的「靈光獨耀」。如果迥脫根塵沒有靈光獨耀就是四空天,加上靈光獨耀,不但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十法界,他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境界。所以宗門這八個字,迥脫根塵,靈光獨耀,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淨宗裏有沒有?有,你看淨宗念佛堂,堂主有兩句叫口頭禅,爲什麼?天天在那裏教你,提醒大家,萬緣放下,或者是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那就是迥脫根塵。提起正念,正念是什麼?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是靈光獨耀。淨土宗念佛堂裏頭,不可思議!

  「會歸淨宗,則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汙。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蓋一聲佛號一聲心,念佛即是始覺合本也。」這幾句話是念老說的。我講的就更明白,放下身心世界,不要再管了,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靈光獨耀。《大勢至圓通章》上說的,「淨念相繼,自得心開」,這是果。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念佛的果德現前了。自得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成佛,這樣的人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再看下面這一段,「悲智療苦」,這分有叁小段,第一段「調宣」:

  【調衆生。宣妙理。】

  我們看念老的批注,『調衆生,宣妙理』。「調者,和也。衆生者,一切有情也」。調就是調和、調停。第二次大戰之後,國際之間發生了冷戰。冷戰結束之後,社會沖突的事件日漸增長,聯合國出面來調和。從一九七0年代聯合國就召開國際和平會議,討論如何調和。這個事情到現在差不多四十多年,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的社會沖突頻率年年上升,人民遭受的苦難也一年比一年嚴重。爲什麼做不到?他們有這個願求,但是沒有這個智慧,沒有方法。佛法裏頭有,湯恩比說的,大乘佛法能幫助這個社會化解問題。但是一般人都沒想到,提到佛法就…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六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