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七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七集)  201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7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一十六面,第叁行後面的兩句看起,從「甄解」這裏看起:

  「《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甄解》是日本淨宗祖師所作的,他解釋福田,供養如來就是供佛。爲什麼?佛的福報最大,智慧如海,福報像須彌山一樣。我們供養他,供養得雖然少,但是得的福多、得的福大。譬如良田,這個田地非常肥沃、非常好,種子種下去雖然不多,它收獲得多,這個比喻也很恰當。佛爲什麼福報大?中國古人常說的,叫量大福大,這個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你的福有多大,跟你的量可以說成正比例。貧困的人量小,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別人,所以無論他怎麼修福,福都不大。這個道理,學佛的同學應該懂得,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心量很小怎麼能生大福!佛的心量最大,尤其是阿彌陀佛,念念想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這個心量沒有人能夠相比。他想不是隨便想,他有真實的智慧、德能去幫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衆生,他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智慧。問題是衆生能接受多少,他就能得多少,這個道理我們尤其要明了。我們的心量小,佛的心量大,我們得佛加持的也不多,這就是受自己心量的限製。

  所以佛法常講上中下叁根,這個叁根在佛經裏面用雨露做比喻。大樹,雨落下來的時候它吸收的水分多,小樹它吸收得少,小草它吸收得更少。雨落下來是平等的,爲什麼大樹、小樹、小草各個吸收的水分不一樣?心量不一樣,小草只需要那一點點它就夠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的心量一定要拓開,心量不拓開不會有成就。常常要爲衆生著想,不要爲自己,自己天天在學習,爲誰學習的?爲衆生學習的,不是爲自己。心量大,肯學習,肯爲衆生想,肯爲衆生服務,這就能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得到多少,還是自己心量大小、願力大小這個有關系。如果真的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我相信你不會超過十年,你的智慧、福報跟阿彌陀佛就差不多。佛的力量真加得上!這個話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量子力學家都懂得,都能夠做證明。

  但是這個心量不容易發出來,原因是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我們通常叫業障。業障這個名詞用得非常好,業是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原因是我們對于真妄、是非、利害,我們自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是沒有這個智慧,有意無意念頭錯了、言語錯了、行爲錯了,有意無意常常犯。如果不常犯,菩提道就很容易成就,不難!這業障怎麼辦?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忏除業障」,一定要懂得忏悔。什麼叫忏悔?早年章嘉大師教我,後不再造叫真忏悔,忏悔那些儀式老師說不重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話我相信不是章嘉大師一個人說的,肯定很多人說,因爲我在新加坡,納丹總統他就跟我講過。他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告訴我,他在宗教裏頭最佩服佛教,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師講的是一樣的話。所以我相信這句話是古大德所說的,實質重要,形式不重要。所以在言行方面,他是活活潑潑,隨順機宜,才真正做到了「恒順衆生,隨喜功德」,因爲他沒有拘束,什麼場合用什麼方式,活的。那不重要,重要是真誠心,後不再造,要真忏悔。許多人雖然忏除業障,業障老忏不了、除不掉,什麼原因?忏了他又造,習氣,很難改過來,有意無意就犯。要真心去立志,像夫子所說的不貳過,過失只能有一次,沒有第二次。第二次、第叁次還重犯這個過失,這就錯了,大錯了,知過而不能改,這叫真的過失。

  所以佛是大福田,佛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爲自己,那個福是從這來的。一絲毫都沒有爲自己,爲什麼?佛我相破了、我執破了,沒有我。須陀洹破身見,沒破我執,什麼人破我執?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我執是真的破了。我執是什麼?末那識,末那是我執。初住菩薩轉八識成四智,我沒有了,轉末那爲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轉阿賴耶爲大圓鏡智,不再有分別執著了。可是在他境界裏頭,他是見性了,自性裏面有叁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自性有叁德,叁德每一樣裏頭都有我;法身裏面有常樂我淨四德,般若裏頭也有常樂我淨,解脫裏頭也有常樂我淨。那個我叫真我,不是我執。那個我是什麼意思?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佛家講四淨德,常樂我淨四淨德,常是不生不滅,所以般若、法身、解脫統統都沒有生滅。樂是永遠沒有苦,叁苦、八苦都沒有;我就是主宰、自在;淨是清淨,就像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第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供養這種人福報當然大,世間人也是一樣,供養有福的人得福就大,供養沒福的人得福就少,不是沒有福,有福。

  底下說,《菩薩本行經》,你看這個批注,他是用好多經論來作注。「所以佛爲福田,貯無上功德故」。佛是每天都在那裏積功累德,他的功德多大!一絲毫染汙都沒有,一絲毫執著都沒有,永遠是恒順衆生,永遠是幫助成就衆生,永遠是順著,不是逆著的,這個非常了不起。衆生作惡,隨順他的惡,那個隨順是無量的慈悲。爲什麼?不隨順你不能接受,隨順你你就歡喜了。知道你造惡業,惡業要不除你回不了頭來。甚至于菩薩還成就你的惡業,希望你的惡業提前把它報掉,有道理,報掉之後你就能接受,你就能回頭了。這是我們凡夫看不到的,這是真實智慧,對衆生的真實利益。「以上諸釋」,經典裏面的解釋,祖師大德的解釋,「皆與今經相契」,跟本經的這兩句話相契合。

  「又《俱舍論》有四福田」,這是講我們修福,你要懂得哪是福田。第一個叫「趣田」,趣指什麼?指「畜生」。我們對待畜生要知道布施恩德。年輕的法師講經說法沒人聽,沒法緣,老和尚教他每天拿點小米去喂鳥,布施牠們。到小和尚年歲大的時候,一群年輕人都跟他學習,哪來的?小鳥投胎做人了。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不知道,真的如是!畜生接受布施,這個布施裏頭都給牠說法,都給牠授叁皈依,都給牠祝福,牠的罪就很快消掉了。再得人身,跟小和尚有緣,就特別喜歡小和尚,小和尚老了,他們都做他徒弟,這福田。所以我們有這個機會不要錯過,螞蟻都是福田,好好照顧。菜園裏頭的小蟲,跟我們最近的,要好好照顧牠們。院子裏頭、菜園裏面,我們放上念佛機念阿彌陀佛,讓牠們時時刻刻都聽到。我們學習經教,不要忘記爲牠們回向。

  第二種「苦田,貧窮困苦之人」,這些人要照顧。我們居住在一個地方,對于地方的鄰居、鄰裏鄉黨不能不照顧,要把這些人當作兄弟姐妹看待,年老的人當父母看待。爲什麼?度衆生得由近而遠,近水樓臺先得月,跟你做鄰居的沒有沾到佛光,你還說你佛光普照,哪有這個話?講不通。鄰居先度,第一優先,天天見面,一見面合掌阿彌陀佛,好啊,佛號就進去了。我們早年住在外國,見面合掌,外國人看到知道我們給他鞠躬,他很歡喜。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什麼意思?他會問。我們就給他說明,阿彌陀佛是長壽的意思,他聽了很歡喜,我們祝福他長壽。阿彌陀佛是清淨的意思,阿彌陀佛是快樂的意思。這個好,我們都要,所以他也會念了,我們鄰居統統見面都會念阿彌陀佛。我們講得沒錯,極樂世界是快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無量壽,所以清淨、快樂。你給他講別的他不懂,這個講法他很容易懂,一聽就明白了,他就喜歡。苦田要記住,一定要照顧。

  第叁個「恩田,父母」,這是恩田。第四個「德田」,是老師,「叁乘之賢聖」。老師也是恩田、也是德田,德田裏面包括聖人。不同族群的聖人、不同宗教的聖人我們都應該供養,都是我們修福的地方,門戶之見要突破。每個人都把門關起來,跟人家不往來,宗教就會有沖突,族群就會有沖突;門戶打開,我們是一家人,這些沖突自然就化解了。我們對別人宗教,他們信奉的神,我們進他的教堂、進他的寺廟,我們也頂禮、我們也鞠躬、我們也恭敬,他們信徒歡喜。這裏頭許許多多的誤會,自然就化解了。他們有些人會問,你爲什麼對我們宗教的神會那麼樣尊敬?我們就會說,我們宗教裏拜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那個神的化身。他一聽才高興了,佛是我們這個神的化身,是一家人。你想想看,你那個神在我們佛教裏怎麼教我們的,你看到這個經,神在我們這個宗教裏教我們的。原來是他的神教的,他就來聽經了,慢慢他就明白了。我們沒有騙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有一次在日本,日本有個老和尚,以前這些老和尚在,我常去,去看看他們,現在老和尚都不在了。中村康隆,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告訴我,全世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不起,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現耶稣,應以摩西身得度他就現摩西。所有宗教全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一家人,一個人!我們相信佛菩薩有沒有化身?有。所以千手觀音頭上那個叁十二應,叁十二種相,我們現在全畫錯了,都畫成一樣的。應該畫成各種不同宗教、各種不同族群,菩薩隨類化身在各個不同宗教、各個不同的地區。我在馬六甲一個緬甸的寺廟,我去參觀,裏面供養大概有叁、四十尊釋迦牟尼佛。玉雕的,都是站著的相,叁、四十尊,統統是釋迦牟尼佛。你看面孔,面孔不一樣,有一個緬甸人,有一個馬來人,有一個越南人,還有一個西藏人,有一個日本人,有個中國人,各種各族群不同的面孔,統統是釋迦牟尼佛在那裏化身變現的。這個好!這個非常有意義。可是我在那裏就是沒有看到耶稣的面孔,沒有看到穆罕默德的面孔。這是正確的,這不是假的。所以你就曉得,這些有智慧的人有大福德,他們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他不分宗教,不分你是哪個族群,也不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