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  201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7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一十六面,第三行后面的两句看起,从「甄解」这里看起:

  「《甄解》曰:福田者,供养如来,所施虽少,获福宏多。犹如良田,所种虽少,收实甚多」。《甄解》是日本净宗祖师所作的,他解释福田,供养如来就是供佛。为什么?佛的福报最大,智慧如海,福报像须弥山一样。我们供养他,供养得虽然少,但是得的福多、得的福大。譬如良田,这个田地非常肥沃、非常好,种子种下去虽然不多,它收获得多,这个比喻也很恰当。佛为什么福报大?中国古人常说的,叫量大福大,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你的福有多大,跟你的量可以说成正比例。贫困的人量小,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所以无论他怎么修福,福都不大。这个道理,学佛的同学应该懂得,为什么?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量很小怎么能生大福!佛的心量最大,尤其是阿弥陀佛,念念想着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没有人能够相比。他想不是随便想,他有真实的智慧、德能去帮助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众生,他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智慧。问题是众生能接受多少,他就能得多少,这个道理我们尤其要明了。我们的心量小,佛的心量大,我们得佛加持的也不多,这就是受自己心量的限制。

  所以佛法常讲上中下三根,这个三根在佛经里面用雨露做比喻。大树,雨落下来的时候它吸收的水分多,小树它吸收得少,小草它吸收得更少。雨落下来是平等的,为什么大树、小树、小草各个吸收的水分不一样?心量不一样,小草只需要那一点点它就够了。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心量一定要拓开,心量不拓开不会有成就。常常要为众生着想,不要为自己,自己天天在学习,为谁学习的?为众生学习的,不是为自己。心量大,肯学习,肯为众生想,肯为众生服务,这就能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得到多少,还是自己心量大小、愿力大小这个有关系。如果真的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我相信你不会超过十年,你的智慧、福报跟阿弥陀佛就差不多。佛的力量真加得上!这个话都是真的,不是假的,现在量子力学家都懂得,都能够做证明。

  但是这个心量不容易发出来,原因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烦恼、习气,我们通常叫业障。业障这个名词用得非常好,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原因是我们对于真妄、是非、利害,我们自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是没有这个智慧,有意无意念头错了、言语错了、行为错了,有意无意常常犯。如果不常犯,菩提道就很容易成就,不难!这业障怎么办?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忏除业障」,一定要懂得忏悔。什么叫忏悔?早年章嘉大师教我,后不再造叫真忏悔,忏悔那些仪式老师说不重要,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个话我相信不是章嘉大师一个人说的,肯定很多人说,因为我在新加坡,纳丹总统他就跟我讲过。他是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告诉我,他在宗教里头最佩服佛教,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跟章嘉大师讲的是一样的话。所以我相信这句话是古大德所说的,实质重要,形式不重要。所以在言行方面,他是活活泼泼,随顺机宜,才真正做到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因为他没有拘束,什么场合用什么方式,活的。那不重要,重要是真诚心,后不再造,要真忏悔。许多人虽然忏除业障,业障老忏不了、除不掉,什么原因?忏了他又造,习气,很难改过来,有意无意就犯。要真心去立志,像夫子所说的不贰过,过失只能有一次,没有第二次。第二次、第三次还重犯这个过失,这就错了,大错了,知过而不能改,这叫真的过失。

  所以佛是大福田,佛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为自己,那个福是从这来的。一丝毫都没有为自己,为什么?佛我相破了、我执破了,没有我。须陀洹破身见,没破我执,什么人破我执?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我执是真的破了。我执是什么?末那识,末那是我执。初住菩萨转八识成四智,我没有了,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不再有分别执着了。可是在他境界里头,他是见性了,自性里面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自性有三德,三德每一样里头都有我;法身里面有常乐我净四德,般若里头也有常乐我净,解脱里头也有常乐我净。那个我叫真我,不是我执。那个我是什么意思?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佛家讲四净德,常乐我净四净德,常是不生不灭,所以般若、法身、解脱统统都没有生灭。乐是永远没有苦,三苦、八苦都没有;我就是主宰、自在;净是清净,就像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说第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供养这种人福报当然大,世间人也是一样,供养有福的人得福就大,供养没福的人得福就少,不是没有福,有福。

  底下说,《菩萨本行经》,你看这个批注,他是用好多经论来作注。「所以佛为福田,贮无上功德故」。佛是每天都在那里积功累德,他的功德多大!一丝毫染污都没有,一丝毫执着都没有,永远是恒顺众生,永远是帮助成就众生,永远是顺着,不是逆着的,这个非常了不起。众生作恶,随顺他的恶,那个随顺是无量的慈悲。为什么?不随顺你不能接受,随顺你你就欢喜了。知道你造恶业,恶业要不除你回不了头来。甚至于菩萨还成就你的恶业,希望你的恶业提前把它报掉,有道理,报掉之后你就能接受,你就能回头了。这是我们凡夫看不到的,这是真实智慧,对众生的真实利益。「以上诸释」,经典里面的解释,祖师大德的解释,「皆与今经相契」,跟本经的这两句话相契合。

  「又《俱舍论》有四福田」,这是讲我们修福,你要懂得哪是福田。第一个叫「趣田」,趣指什么?指「畜生」。我们对待畜生要知道布施恩德。年轻的法师讲经说法没人听,没法缘,老和尚教他每天拿点小米去喂鸟,布施牠们。到小和尚年岁大的时候,一群年轻人都跟他学习,哪来的?小鸟投胎做人了。这老和尚知道,小和尚不知道,真的如是!畜生接受布施,这个布施里头都给牠说法,都给牠授三皈依,都给牠祝福,牠的罪就很快消掉了。再得人身,跟小和尚有缘,就特别喜欢小和尚,小和尚老了,他们都做他徒弟,这福田。所以我们有这个机会不要错过,蚂蚁都是福田,好好照顾。菜园里头的小虫,跟我们最近的,要好好照顾牠们。院子里头、菜园里面,我们放上念佛机念阿弥陀佛,让牠们时时刻刻都听到。我们学习经教,不要忘记为牠们回向。

  第二种「苦田,贫穷困苦之人」,这些人要照顾。我们居住在一个地方,对于地方的邻居、邻里乡党不能不照顾,要把这些人当作兄弟姐妹看待,年老的人当父母看待。为什么?度众生得由近而远,近水楼台先得月,跟你做邻居的没有沾到佛光,你还说你佛光普照,哪有这个话?讲不通。邻居先度,第一优先,天天见面,一见面合掌阿弥陀佛,好啊,佛号就进去了。我们早年住在外国,见面合掌,外国人看到知道我们给他鞠躬,他很欢喜。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意思?他会问。我们就给他说明,阿弥陀佛是长寿的意思,他听了很欢喜,我们祝福他长寿。阿弥陀佛是清净的意思,阿弥陀佛是快乐的意思。这个好,我们都要,所以他也会念了,我们邻居统统见面都会念阿弥陀佛。我们讲得没错,极乐世界是快乐,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无量寿,所以清净、快乐。你给他讲别的他不懂,这个讲法他很容易懂,一听就明白了,他就喜欢。苦田要记住,一定要照顾。

  第三个「恩田,父母」,这是恩田。第四个「德田」,是老师,「三乘之贤圣」。老师也是恩田、也是德田,德田里面包括圣人。不同族群的圣人、不同宗教的圣人我们都应该供养,都是我们修福的地方,门户之见要突破。每个人都把门关起来,跟人家不往来,宗教就会有冲突,族群就会有冲突;门户打开,我们是一家人,这些冲突自然就化解了。我们对别人宗教,他们信奉的神,我们进他的教堂、进他的寺庙,我们也顶礼、我们也鞠躬、我们也恭敬,他们信徒欢喜。这里头许许多多的误会,自然就化解了。他们有些人会问,你为什么对我们宗教的神会那么样尊敬?我们就会说,我们宗教里拜的释迦牟尼佛,就是那个神的化身。他一听才高兴了,佛是我们这个神的化身,是一家人。你想想看,你那个神在我们佛教里怎么教我们的,你看到这个经,神在我们这个宗教里教我们的。原来是他的神教的,他就来听经了,慢慢他就明白了。我们没有骗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有一次在日本,日本有个老和尚,以前这些老和尚在,我常去,去看看他们,现在老和尚都不在了。中村康隆,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他告诉我,全世界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了不起,观世音菩萨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耶稣身得度他就现耶稣,应以摩西身得度他就现摩西。所有宗教全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一家人,一个人!我们相信佛菩萨有没有化身?有。所以千手观音头上那个三十二应,三十二种相,我们现在全画错了,都画成一样的。应该画成各种不同宗教、各种不同族群,菩萨随类化身在各个不同宗教、各个不同的地区。我在马六甲一个缅甸的寺庙,我去参观,里面供养大概有三、四十尊释迦牟尼佛。玉雕的,都是站着的相,三、四十尊,统统是释迦牟尼佛。你看面孔,面孔不一样,有一个缅甸人,有一个马来人,有一个越南人,还有一个西藏人,有一个日本人,有个中国人,各种各族群不同的面孔,统统是释迦牟尼佛在那里化身变现的。这个好!这个非常有意义。可是我在那里就是没有看到耶稣的面孔,没有看到穆罕默德的面孔。这是正确的,这不是假的。所以你就晓得,这些有智慧的人有大福德,他们起心动念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不分宗教,不分你是哪个族群,也不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七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