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到奇怪,他在家人怎麼稱和尚?和尚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和尚比阿阇黎地位還要高一等。阿阇黎是親教師,和尚也是親教師,但是和尚是校長,他主持統籌這個教育的,教員是執行他的政策。教育成功失敗與教員沒有關系,校長有關系,他掌握教學政策,所以教育的成功失敗關系校長。國家獎勵是獎勵這個校長,懲罰也懲罰校長,不會找教員,教員是屬于執行的人。所以和尚地位最高,在一個寺院裏頭只有一個和尚,阿阇黎可以有好多個,和尚只有一個。住持、方丈、叢林主席,具備校長身分的這種人稱和尚,只有一個。現在對這些稱呼的意義都很模糊,都不清楚,看到剃了光頭就稱和尚,哪有這種稱呼?和尚太恭敬,恭敬過了頭。我們一般稱法師,法師就譬如說是先生,學校有老師很多,沒有教過我書的,沒有指導過我的,都稱法師。指導我的稱阇黎、稱和尚。所以和尚、阇黎跟自己的關系非常密切,沒有這種關系不能稱。這在現在社會上沒有人講,很多人不知道。
「今經承升灌頂階而言」,現在這部經上承前面的經文升灌頂階,「乃專指真言阿阇黎」。因爲升灌頂階這是密宗的,所以這個意思可以說是專指密宗的阿阇黎。「又稱金剛阿阇黎」,這是密宗稱呼。「乃紹承金剛薩埵祖位」,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密宗是金剛薩埵。「作傳法灌頂者之稱號。」爲你灌頂,爲你授記,這個人就是你的阿阇黎,是你的親教師。『爲教菩薩』,「菩薩」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覺有情,玄奘大師以後都這個翻法。他是有情衆生,但是他覺悟,他不迷惑,所以叫覺有情,覺悟的有情衆生。底下一小科,「相應」。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念老批注裏頭說,『相應』者,「契合之義。如叁密相應與境智相應等」。相應是契合,譬如密宗它講叁密相應,口念咒,手結印,心觀想,這叫叁密相應。口念咒,手結印,心裏想別的東西,就不相應。實在講,一心專注就是相應。與境智相應,這是顯教裏頭的,顯教講境智相應。境是外面境界,智是自己般若智慧,智慧對境界,對于境界的真相完全了解,這就相應。我們一般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相應,爲什麼?全都看錯了、聽錯了,所以才出了麻煩,因爲不曉得外面事實真相。佛告訴我們,我們也學過,但是學了怎麼樣?用不上,全用不上。《般若經》裏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怎麼樣?凡所有相樣樣當真,誰把相看成虛妄?這就完全不相應。佛經學了,學了不管用。不是佛法不管用,是你自己不肯用;你自己肯用的話,你就成佛、成菩薩了。你學了不用,還用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改過來。這經文裏頭,甚至于自己也講得津津有味、講得天花亂墜,可是就是做不到。所以,總不如那些阿公阿婆。
李老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常跟我說,他說他一生總想學愚,學這些阿公阿婆,但就是學不像。所以不容易!真正要學得像,那就了不起,那什麼?大智若愚。從哪裏看?你看諸佛菩薩、看祖師大德,那個相就是大智若愚。近代的一個,你看印光大師,一天到晚拿著念珠老實念佛,你問他什麼,他都說我不知道,我只會念佛,我什麼能力都沒有,每天只會吃飯、只會念佛。真的是大智若愚!他一切都放下,心裏頭沒有雜念,你說他有智慧,他不以爲然;你說他有戒定,他不承認。他的示現、他的形象、他的言語都有很深的意思在裏頭,我們會不會看、能不能體會,關鍵在此地。要不是真修、真幹,體會不到。像現在一般人心浮氣躁,怎麼能看出來?他們用功絲毫隱密都沒有,完全表現在形象上,表現在言語上,你得會聽、得會看。宗門大德常常提醒警策學生,「你會麼?」這個話意思很深。會麼,淺的意思,你會看嗎?你會聽嗎?深的意思,你體會到了嗎?
「密宗以叁密相應之旨爲主」。修學密宗這個不能不知道,叁密相應。可是我們看修密的人,有幾個人真的叁密相應?中國藏密最普通的一個咒語,就是觀世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在密宗裏面普遍,真的就像顯宗裏頭人念阿彌陀佛一樣,念得最多的「唵嘛呢叭咪吽」,這念的人很多。你到西藏到處看到,都是「唵嘛呢叭咪吽」。念的人多,相不相應?口念這句咒,心裏要觀想。觀想,不懂得這個咒的意思,你怎麼想法?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也是傳這個咒語給我,教給我,他念是西藏的音,唵、嘛呢、叭咪、吽,唵嘛呢叭咪吽。什麼意思?唵是身,嘛呢是蓮花,我們經上有,嘛呢也是蓮花的意思,叭咪是保持,吽是意。一個字一個字分開來,身、蓮花、保持、意,這是印度的文法,西藏文是從印度變化出來的。中國的文法就不會這樣,中國人一定是保持身意像蓮花一樣,就這個意思。所以你念這個咒心裏要想,我的身心要像蓮花一樣。蓮花是什麼?出汙泥而不染,清淨。汙泥代表六道輪回,不染六道;汙泥上面是清水,水代表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花開在水上面,染淨都不染,表這個意思,真清淨。六凡四聖用淨土來講,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是四聖,凡聖同居土是穢土,方便有余土是淨土,誰住?聲聞、緣覺、菩薩、佛,他住那裏。這二邊都不染,他超越了,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蓮花開在一真法界。念這個咒子要觀想這個,再手結印,那叫叁密相應。那不相應不行,你念就白念了,相應真得利益。
「爲令衆生身口意叁業頓契如來叁密」。這一句六字大明咒也把這個講清楚了,立刻就能契入如來叁密。「故即身成佛。故密宗亦稱相應宗」。講求的就是叁密相應。「此四句與前升灌頂階二句,深表密淨不二之旨,表會中諸大士,爲宏密乘,乃教導諸菩薩,成爲金剛阿阇黎,故本身恒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這說明念佛跟密宗的關系是一不是二,但是在修行的方法,淨土宗容易,密宗難。淨宗的效果,實在講超過密宗,因爲它那個一心稱念裏頭,這方法全包括了。一心能不相應嗎?一心跟一切法全相應,因爲一切法不出一心。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善根者,身口意叁業之善」。身,不殺、不盜、不邪行;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意,不貪、不瞋、不癡,叁業之善就是十善業。「固不可拔」,固是堅固,決定不動搖。不但身不犯,念頭都不犯,念念之中沒有十惡,行行之中沒有十惡,言語行爲遠離十惡,這叫善。固不可拔,這叫根。「又善能生妙果,出生余善,故謂之根。」無量無邊無盡的善法都是從這十個善根生的,而這個善裏面是以不貪、不瞋、不癡爲叁善根。只要意地裏頭斷了貪瞋癡,身口沒有不善的;意裏頭不清淨,身口才有不善的行爲。下面一段說「佛護」,這是當下的利益,你真修行,一切諸佛都護念你。
【無量諸佛鹹共護念。】
十方叁世一切菩薩都『護念』。我們希不希望得到?希望你就得真幹。所以修行,這一部經足夠了,這一部經圓滿了,這一部經總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經義都在這一部經裏頭。這部經裏頭有大乘有小乘、有顯教有密教、有宗門有教下,乃至于世間一切善法,世間一切宗教,全都包括在其中,你學這一樣全學到了,而這一樣修學的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真的是無與倫比,沒得比!我們看念老的批注,「護念者,保護憶念也」。這一個修行人、真幹的人,十方諸佛保護你,你不會遇到災難;你煩惱深、業障重,因爲佛菩薩保佑你,你的冤親債主不敢惹你。
倓虛老法師晚年住在香港,他在佛七當中有一篇開示,「念佛論」,我們從這篇開示把它寫成文字,印成一個小冊子,裏面告訴我們一樁事實,算是他的師兄弟,谛閑老和尚的徒弟,倓老是谛閑老和尚的學生,也是傳法的學生,叫法子。他講一個參禅的師兄弟,講一個念佛的師兄弟,因爲都是谛閑老和尚的學生。參禅的人也很難得,沒有出家的時候他有家眷,就是他結過婚,有一個女兒,以後堅持出家,他太太反對。他出家了,他太太自殺了,投河自盡,被水淹死了。他出家之後修行很用功,他參禅,修行功夫很不錯,在禅堂裏面是個清衆,慢慢的被和尚(就是寺廟的方丈住持)提升到首座。這地位可就高了,首座像大學的教務長,從學生當中一直提升起來,提升到首座的地位。這在現在人講的,這個道場的二把手,地位很高。地位一高,擁護稱贊的人一多,有權、有勢力,人往往就開始墮落了,他也沒有例外,傲慢心生起來了。皈依的人多了,供養多了,他的麻煩就來了。怎麼不正常?首座和尚,這位地很高,難得。有一天,因爲他那個金山寺,金山寺在長江裏面是個小島,四面都是水,他去跳江去了,自殺了,被人救起來。過了沒多久,他又跳江,搞了叁次。這個寺廟的老和尚說不行,首座和尚尋死,投水自殺,這對佛法影響很大,你叫人怎麼能相信?你不是普通和尚,修行真不錯,怎麼老是想尋死?所以老和尚就通知谛閑法師,因爲他是谛閑法師的徒弟,請谛閑法師把他帶回去,離開鎮江金山寺。
谛閑老法師住在觀宗寺,在浙江甯波那邊,就把他帶回去。帶回去不錯,一路上相安無事,他們也是坐船,從長江,然後從東海,完全走水陸到浙江甯波,相安無事,很正常。在觀宗寺,因爲他做過首座和尚,這在佛門是有地位、有身分的,所以他不住在大衆的寮房,特別給一間寮房給他。這對他尊重,他有一間寮房。也過時間不長,發現什麼?早晨吃飯的時候他沒來,老和尚奇怪了,怎麼這個時候還沒起床?叫人去看看,房門關著的,叫也叫不應,大概出了事情,叫人去把這個門撥開,推進去之後,裏頭沒有人,窗戶開著。報告老和尚,老和尚想不對,大概從窗戶上跑出去了,可能又去尋死去了。趕快到寺廟外面,有條小河,小河也有小船,去找。結果大家出去找,真找到了,他已經死了。走了一裏多路,看到屍首漂到河邊上,帶回來了。老和尚說這怎麼回事情?好吧,就給他念念經做個佛事,把他安葬了。正在這個…
《淨土大經科注 第七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