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頭沒有印象,心裏面對于所有一切法平等的。爲什麼?心現識變,它怎麼不平等!所以在他心目當中地獄衆生跟妙覺如來是平等的,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怎麼不平等!這契入境界,沒有契入境界不一樣,他不能沒有分別心。所以見思煩惱我們得認識它,你才知道自己,自己曉得怎麼放下。你不認識它,你怎麼會放下它?
「見有邪正、有無、斷常等見,皆是邪見」。只要有見就是邪。佛法講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無見,這個無不是空無,這個無就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就是他見到諸法實相,從相上見到性,從性上見到相,性相是一不是二,這叫正知正見。但是正知正見不能執著。我的知見正,你的知見不正,你說他是不是正?他跟那個不正是畫個等號。這裏頭不好懂,說都不好說,你怎麼會聽懂?這個道理很深,這是諸法實相。你要是通達這個,那真的幸福美滿,你應化在這個世間,無論做什麼事,你都會做得非常圓滿。做了怎麼樣?痕迹不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記住,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裏頭,那就真的是佛知佛見。清淨平等覺裏頭一法不立,同時也一法不舍,妙就妙在這裏。一法不立,一法不舍。爲什麼?法法皆如,沒有一法不如其性。
古大德用個比喻,譬如以黃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契入這個境界對一切人事物能不恭敬嗎?它的體性是佛,它的體性是妙覺如來,怎麼能不尊敬!凡所有相,任何一個現相皆是,平等的。一粒金剛鑽跟一粒泥沙平等,沒有貴賤之分。爲什麼?現在科學家知道了,把它分析出來還不都是些原子、電子、粒子組成的!只是排列的方法不一樣,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一個就變成金剛鑽,一個就變成一粒沙,其實是一樣的,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所以在自己自心裏頭絕不落一個印象,決定不會有一點痕迹,而對于外面一切人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所以說是邪見、正見、有見、無見、斷見、常見,這一句話全是邪見。這個確實是跟大乘人講,不能跟初學的人講,跟初學的人講的話,他的問題可多了,那你到底講的是什麼?你頭腦有沒有問題?人家真的這麼問法。所以佛法這些東西屬于高級的,不能教初學,教初學你跟他講不清楚,愈講愈迷糊。
「魔見網者,邪見參差交絡,令人難于脫離,譬如羅網,故雲邪見網」。邪見網就是魔見網,這個邪見確實這四個字用得好,參差交絡,真像網一樣。美國的布萊登先生寫了一本書叫《無量之網》,那個無量之網就是魔見網、就是邪見網。他很難得,他發現了。這個網看不見、聽不到,你也摸不到它,它真存在。不但十法界衆生,連等覺菩薩、妙覺如來都離不開這個網。凡跟聖的差別,就是凡不知道,迷在裏頭,聖人知道,知道這個網對他沒有障礙,爲什麼?網也不是真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迷了就起障礙,覺悟就障礙沒有了。所以凡聖沒有差別,差別就是迷悟不同,覺悟了是佛菩薩,迷了叫衆生。
「《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這《華嚴經》上說的,我慢,傲慢。我慢是末那識的一分,末那識是四分組成的,這是其中的一分。大乘教常說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就是執著有個我,執著什麼?執著阿賴耶的相分之中的一分是我身。要知道我們現實的環境,你六根跟六塵能夠接觸到的,這是阿賴耶的現量境界,我們能接觸到。但是我們意念當中有沒有接觸到?沒有,我們的意念當中沒有接觸到。意念當中了解外面的境界是間接的,只有前面的五根接觸到是真實的,五根是了別,沒有分別,它是照見,眼見色、耳聞聲。能夠分別音聲的,就是這個見。換句話說,前頭五根沒有這個見,我們講見煩惱、見網,它沒有,它是個工具。誰有見惑?末那跟意識它有見惑,它的見惑是間接來的,是從前五識把外面境相看到的傳遞給它,它曉得了,它沒有見到外面。它是不會見到外面的,必須聽前面五個給它報告。
我們剛才講,譬如嘗味道,吃辣的、吃甜的,舌頭,舌頭把這個信息傳給第六識、傳給第七識,它知道,它並沒有嘗到,是前五識嘗到的。前五識是直接的,它是間接的。前五識把它所接觸到的傳遞給第六識,在第六識見分裏面起作用。見分就是分別執著,見分這個念頭才動,相分就起來了。第七識的相分、第六識的相分就把前五識的相分,畫面是完全相同的,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一樣,不是現場,看得很清楚,這麼樣了解的。它在裏面起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在幹這個。這是唯識心理學。你就曉得六、七全妄,不是真的。第六識、第七識再把它的信息傳給阿賴耶,阿賴耶叫藏識,就是數據庫,放到那裏做成檔案。這個檔案庫森羅萬象,裏面收藏東西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可是你想調個檔案出來,立刻就調出來了,速度真快,真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這是自性的本能,經上講的「法爾如是」,自性本有的能量就是這個樣子。
這是說凡夫很難回頭,就是掌控的這個力量太大,我慢在灌溉你,在給你澆水培養你,所以見網就增長。我們講分別執著愈來愈嚴重,那你怎麼能放下?我慢、我愛、我癡,這是末那識的四大煩惱,我見下面是貪瞋癡,我愛是貪,我慢是瞋,我癡是愚癡,貪瞋癡,所以你的見思煩惱天天在增長,道理在此地給我們說出來。我們要想斷見思煩惱,從哪裏下手?從我慢下手,把傲慢放下,從這下手。世間人也懂得,你看孔老夫子,在《論語》裏有一句話說,他觀察人他有個標准,說這個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這個人很了不起,有周公的才華,有周公的能力。周公是大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可是怎麼樣?你去觀察他,他傲慢,「使驕且吝」,看他日常生活當中,他有傲慢的態度,他有吝啬的習氣,孔子說那個人是假的,不是真的。「其余則不足觀也」,不是真的,假的。真的是怎麼樣的?真的一定是謙虛,對人恭敬,這是什麼?這是從孔子身上見到。孔子的學生對老師的贊歎、對老師的認同,說老師有五德,溫、良、恭、儉、讓。夫子溫和,善良,恭慎,做事情恭敬,他有敬心、謹慎,小心謹慎。諸葛亮的美德,後人都尊敬他,諸葛一生唯謹慎,我們今天講小心謹慎。儉是節儉。處處讓別人,總是自己退後,把別人推到前面,這是夫子之德。所以這個謙讓非常重要。中國古人也講,「學問深時意氣平」。這個人有德行、有學問,他能謙,他平和,我們常講平易近人,沒有絲毫傲慢,對人能平等的恭敬,人喜歡,願意接近你。
諸佛菩薩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知道,沒有分別執著,但是諸佛菩薩念念不舍衆生。這個念念是什麼?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這個念頭。一切衆生有念頭,衆生起的這些念頭,從他的念頭發出去,從他身體的物質現象波動發出去。賢首國師《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那諸佛菩薩怎麼會不知道?這就叫念念。念念不是佛有念頭,佛沒有念頭,佛收到一切衆生的念念,那就感,衆生有感,佛就有應,這個應就是不舍衆生。諸佛菩薩念念不舍衆生,念念是衆生的感,不舍是佛菩薩的應,感應道交。收到我們的信息,我們現在這麼苦,遭這麼大的難,爲什麼不來救我們?我們會提這個問題。不是不救,他已經在救我們了。你真的能回頭,他就來,不能回頭他也來。能回頭,他的應叫顯應,明顯給你感應;你不能回頭,冥應,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都有感應,這慈悲到極處,哪有不感應的道理!這感應裏頭沒有人情的,這是性德,法爾如是,沒有偏愛,沒有偏心的,完全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曉得我們遭難,遭難幹嘛?就像父母一樣,做錯事情應該受懲罰,你才會記得,你才會改過。所以父母老師呵斥你、罰你、打罵你,都是愛你,不是怨恨,都是幫助你改過。爲什麼打你?打你就記得,這個地方挨過打,記得就特別牢。所以是打記性,不是別的,讓你記住。你才曉得諸佛菩薩教化衆生善巧方便不可思議。我們終于體會到,阿鼻地獄是幹什麼的?是幫那個造極重罪業消業障的方法!不到那裏去業障消不了,到那裏去業障消完之後佛菩薩就來了,他給你講,你就聽,你就接受。現在佛菩薩跟你講,不接受、不聽,必須受到那個苦難之後,明白了。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就顯應,不覺悟的時候冥應,沒有不照顧的。尤其是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願願是爲衆生,不是爲自己。我們不能在這些地方體會,就不知道佛菩薩恩德之大,佛菩薩對我有多好不知道。我們也不感激,甚至于天天還咒他、罵他,還侮辱他。但是他沒有絲毫改變,不管我們用什麼態度對他,他都是那樣愛你。爲什麼?因爲我們跟他是一體,同一個自性。大乘教佛常講,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叁世佛,我們在其中,包括在裏頭;共同一法身,那怎麼會不愛護?哪有這個道理!衆生確實迷有淺深不同,這裏面的現象也是無量無邊,無法說清,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所以很難回頭。
因此我慢這裏特別提出來,這個東西一定要斷。孔子是世間法,沒教人離開六道,所以對于這些煩惱輕一點的可以接受。佛法是教你斷煩惱證菩提,煩惱不斷你不能證得。證菩提是自己的事情,斷煩惱也是自己的事情,沒有人能夠代替。佛菩薩大慈大悲,不能代替我們斷煩惱,不能代我們消業障,不可能的,真的是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一定要你自己去悟。佛菩薩幫助我們,只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我們享福爲什麼享福,我們遭罪爲什麼遭罪,搞清楚、搞明白,你就覺悟了。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教誨,他是站在老師的地位,我們是學生,我們跟他的關系是師生關系。你看我們稱他爲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爲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老師對我們的父母尊重,教學的時候還是把孝順父母擺在第一,沒有把老師擺在第一,這個謙虛。第一句孝順父母,第二才奉事師長。
師道確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人不孝順父母,師道就沒有了,他怎麼會尊重老…
《淨土大經科注 第八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