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头没有印象,心里面对于所有一切法平等的。为什么?心现识变,它怎么不平等!所以在他心目当中地狱众生跟妙觉如来是平等的,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着,怎么不平等!这契入境界,没有契入境界不一样,他不能没有分别心。所以见思烦恼我们得认识它,你才知道自己,自己晓得怎么放下。你不认识它,你怎么会放下它?
「见有邪正、有无、断常等见,皆是邪见」。只要有见就是邪。佛法讲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是无见,这个无不是空无,这个无就是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就是他见到诸法实相,从相上见到性,从性上见到相,性相是一不是二,这叫正知正见。但是正知正见不能执着。我的知见正,你的知见不正,你说他是不是正?他跟那个不正是画个等号。这里头不好懂,说都不好说,你怎么会听懂?这个道理很深,这是诸法实相。你要是通达这个,那真的幸福美满,你应化在这个世间,无论做什么事,你都会做得非常圆满。做了怎么样?痕迹不着,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记住,永远住在清净平等觉里头,那就真的是佛知佛见。清净平等觉里头一法不立,同时也一法不舍,妙就妙在这里。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为什么?法法皆如,没有一法不如其性。
古大德用个比喻,譬如以黄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契入这个境界对一切人事物能不恭敬吗?它的体性是佛,它的体性是妙觉如来,怎么能不尊敬!凡所有相,任何一个现相皆是,平等的。一粒金刚钻跟一粒泥沙平等,没有贵贱之分。为什么?现在科学家知道了,把它分析出来还不都是些原子、电子、粒子组成的!只是排列的方法不一样,排列的方程式不相同,一个就变成金刚钻,一个就变成一粒沙,其实是一样的,一丝毫差别都没有。所以在自己自心里头绝不落一个印象,决定不会有一点痕迹,而对于外面一切人事物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都不迷惑。所以说是邪见、正见、有见、无见、断见、常见,这一句话全是邪见。这个确实是跟大乘人讲,不能跟初学的人讲,跟初学的人讲的话,他的问题可多了,那你到底讲的是什么?你头脑有没有问题?人家真的这么问法。所以佛法这些东西属于高级的,不能教初学,教初学你跟他讲不清楚,愈讲愈迷糊。
「魔见网者,邪见参差交络,令人难于脱离,譬如罗网,故云邪见网」。邪见网就是魔见网,这个邪见确实这四个字用得好,参差交络,真像网一样。美国的布莱登先生写了一本书叫《无量之网》,那个无量之网就是魔见网、就是邪见网。他很难得,他发现了。这个网看不见、听不到,你也摸不到它,它真存在。不但十法界众生,连等觉菩萨、妙觉如来都离不开这个网。凡跟圣的差别,就是凡不知道,迷在里头,圣人知道,知道这个网对他没有障碍,为什么?网也不是真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迷了就起障碍,觉悟就障碍没有了。所以凡圣没有差别,差别就是迷悟不同,觉悟了是佛菩萨,迷了叫众生。
「《华严经》曰:我慢溉灌,见网增长」。这《华严经》上说的,我慢,傲慢。我慢是末那识的一分,末那识是四分组成的,这是其中的一分。大乘教常说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就是执着有个我,执着什么?执着阿赖耶的相分之中的一分是我身。要知道我们现实的环境,你六根跟六尘能够接触到的,这是阿赖耶的现量境界,我们能接触到。但是我们意念当中有没有接触到?没有,我们的意念当中没有接触到。意念当中了解外面的境界是间接的,只有前面的五根接触到是真实的,五根是了别,没有分别,它是照见,眼见色、耳闻声。能够分别音声的,就是这个见。换句话说,前头五根没有这个见,我们讲见烦恼、见网,它没有,它是个工具。谁有见惑?末那跟意识它有见惑,它的见惑是间接来的,是从前五识把外面境相看到的传递给它,它晓得了,它没有见到外面。它是不会见到外面的,必须听前面五个给它报告。
我们刚才讲,譬如尝味道,吃辣的、吃甜的,舌头,舌头把这个信息传给第六识、传给第七识,它知道,它并没有尝到,是前五识尝到的。前五识是直接的,它是间接的。前五识把它所接触到的传递给第六识,在第六识见分里面起作用。见分就是分别执着,见分这个念头才动,相分就起来了。第七识的相分、第六识的相分就把前五识的相分,画面是完全相同的,像我们看电视屏幕一样,不是现场,看得很清楚,这么样了解的。它在里面起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在干这个。这是唯识心理学。你就晓得六、七全妄,不是真的。第六识、第七识再把它的信息传给阿赖耶,阿赖耶叫藏识,就是数据库,放到那里做成档案。这个档案库森罗万象,里面收藏东西是无量无边、无尽无数,可是你想调个档案出来,立刻就调出来了,速度真快,真不可思议!这是什么?这是自性的本能,经上讲的「法尔如是」,自性本有的能量就是这个样子。
这是说凡夫很难回头,就是掌控的这个力量太大,我慢在灌溉你,在给你浇水培养你,所以见网就增长。我们讲分别执着愈来愈严重,那你怎么能放下?我慢、我爱、我痴,这是末那识的四大烦恼,我见下面是贪瞋痴,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我痴是愚痴,贪瞋痴,所以你的见思烦恼天天在增长,道理在此地给我们说出来。我们要想断见思烦恼,从哪里下手?从我慢下手,把傲慢放下,从这下手。世间人也懂得,你看孔老夫子,在《论语》里有一句话说,他观察人他有个标准,说这个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这个人很了不起,有周公的才华,有周公的能力。周公是大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可是怎么样?你去观察他,他傲慢,「使骄且吝」,看他日常生活当中,他有傲慢的态度,他有吝啬的习气,孔子说那个人是假的,不是真的。「其余则不足观也」,不是真的,假的。真的是怎么样的?真的一定是谦虚,对人恭敬,这是什么?这是从孔子身上见到。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赞叹、对老师的认同,说老师有五德,温、良、恭、俭、让。夫子温和,善良,恭慎,做事情恭敬,他有敬心、谨慎,小心谨慎。诸葛亮的美德,后人都尊敬他,诸葛一生唯谨慎,我们今天讲小心谨慎。俭是节俭。处处让别人,总是自己退后,把别人推到前面,这是夫子之德。所以这个谦让非常重要。中国古人也讲,「学问深时意气平」。这个人有德行、有学问,他能谦,他平和,我们常讲平易近人,没有丝毫傲慢,对人能平等的恭敬,人喜欢,愿意接近你。
诸佛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我们知道,没有分别执着,但是诸佛菩萨念念不舍众生。这个念念是什么?就是弥勒菩萨所讲的这个念头。一切众生有念头,众生起的这些念头,从他的念头发出去,从他身体的物质现象波动发出去。贤首国师《还源观》上告诉我们,念头才动就周遍法界,那诸佛菩萨怎么会不知道?这就叫念念。念念不是佛有念头,佛没有念头,佛收到一切众生的念念,那就感,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应就是不舍众生。诸佛菩萨念念不舍众生,念念是众生的感,不舍是佛菩萨的应,感应道交。收到我们的信息,我们现在这么苦,遭这么大的难,为什么不来救我们?我们会提这个问题。不是不救,他已经在救我们了。你真的能回头,他就来,不能回头他也来。能回头,他的应叫显应,明显给你感应;你不能回头,冥应,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知道,都有感应,这慈悲到极处,哪有不感应的道理!这感应里头没有人情的,这是性德,法尔如是,没有偏爱,没有偏心的,完全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晓得我们遭难,遭难干嘛?就像父母一样,做错事情应该受惩罚,你才会记得,你才会改过。所以父母老师呵斥你、罚你、打骂你,都是爱你,不是怨恨,都是帮助你改过。为什么打你?打你就记得,这个地方挨过打,记得就特别牢。所以是打记性,不是别的,让你记住。你才晓得诸佛菩萨教化众生善巧方便不可思议。我们终于体会到,阿鼻地狱是干什么的?是帮那个造极重罪业消业障的方法!不到那里去业障消不了,到那里去业障消完之后佛菩萨就来了,他给你讲,你就听,你就接受。现在佛菩萨跟你讲,不接受、不听,必须受到那个苦难之后,明白了。什么时候觉悟,什么时候就显应,不觉悟的时候冥应,没有不照顾的。尤其是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愿愿是为众生,不是为自己。我们不能在这些地方体会,就不知道佛菩萨恩德之大,佛菩萨对我有多好不知道。我们也不感激,甚至于天天还咒他、骂他,还侮辱他。但是他没有丝毫改变,不管我们用什么态度对他,他都是那样爱你。为什么?因为我们跟他是一体,同一个自性。大乘教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三世佛,我们在其中,包括在里头;共同一法身,那怎么会不爱护?哪有这个道理!众生确实迷有浅深不同,这里面的现象也是无量无边,无法说清,迷得太深、迷得太重,所以很难回头。
因此我慢这里特别提出来,这个东西一定要断。孔子是世间法,没教人离开六道,所以对于这些烦恼轻一点的可以接受。佛法是教你断烦恼证菩提,烦恼不断你不能证得。证菩提是自己的事情,断烦恼也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能够代替。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能代替我们断烦恼,不能代我们消业障,不可能的,真的是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定要你自己去悟。佛菩萨帮助我们,只是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我们享福为什么享福,我们遭罪为什么遭罪,搞清楚、搞明白,你就觉悟了。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是教诲,他是站在老师的地位,我们是学生,我们跟他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你看我们称他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为弟子,弟子是学生,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老师对我们的父母尊重,教学的时候还是把孝顺父母摆在第一,没有把老师摆在第一,这个谦虚。第一句孝顺父母,第二才奉事师长。
师道确实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不孝顺父母,师道就没有了,他怎么会尊重老…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