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二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二集)  2011/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三百二十五面最后一行,「离见解缚」。我们看经文: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

  念老有详细的批注,「裂者,破也」,把它裂开。「魔者,《智度论》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你看这个地方,它能够夺我们的法身慧命,能够破坏道法、破坏功德、破坏善本,所以称它为魔。这个魔字在古时候,翻经的那个时候没有这个字,这个字是翻译佛经的时候才造的,而且这个不是翻经法师造的。翻经法师,我们看到早期翻的经典,魔是折磨,这个下面不是鬼是石头,折磨的意思,我们都受到折磨。这个字是梁武帝他造的,他说这个折磨太可怕了,比鬼还可怕,一般人怕鬼,所以把石头换掉,换个鬼字,以后也就用这个写法。这是梁武帝造的字。这解释『裂魔』这个魔。『见网』,「见者,指思虑」,我们的思想,「推求、决定」,这都是属于一个见字代表,就是见解、思想,「包括正邪」。你的思想,你的决定,有善有恶、有正有邪,在佛教里头就用一个见来表这个意思。

  《止观》第五卷说,「一切凡夫,未阶圣道」,阶是阶位,你还没有得到圣道的阶位。圣道的阶位最低,小乘是须陀洹,大乘是十信里面的初信位。只要证得初信的菩萨,你就有了阶位,你就是圣人,不是凡夫。虽然这些小小圣,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他在六道里头他不迷惑。这个很了不起,他有智慧,他不迷,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他在六道里面就是人天两道,在这里修行。小乘证得初果须陀洹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到第七次他就证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由此可知,他在六道里头只有提升,没有下降。这是小乘。大乘的智慧比小乘高得太多,大乘有智慧。所以初信位菩萨断八十八品见惑,这个断掉他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在大乘,他学习大乘经典;见惑习气断了,他就是第二信的菩萨,升级了。见惑断掉,这个八十八品见惑通常是分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东西断掉了就是初信。这个东西没有断,大乘经学得再好、讲得再好,没有地位。严格的说,在大乘教你是门外汉,你没有入门,这一定要晓得。你不是十信里面一年级的学生,你没有到一年级。佛家这个标准高。什么时候断了,什么时候你就取得这个地位。

  见惑断了,见惑习气没断,习气断了你就是二信菩萨,升级了,二年级。往上去,那要断思惑,思惑八十一品,也分五大类,贪瞋痴慢疑。这前六品断掉之后,你就是三信位,三信菩萨,三年级了,就又升了。但是思烦恼的习气在,你习气没断,习气断掉了,你就是八信位。这个思惑也分很多等级,先破的,因为八十一品,先破欲界的六品,再破色界跟无色界。破尽了,七年级的菩萨。七年级的菩萨就是阿罗汉,不在六道里头,超越六道,但是他习气还在。习气如果断掉了,他就不叫阿罗汉,他叫辟支佛,就是八年级的菩萨,见思烦恼习气都断尽了。八信菩萨再把尘沙烦恼断掉,就是尘沙惑,尘沙惑是分别,他就变成九信菩萨。九信菩萨把尘沙烦恼的习气断了,他就成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信位里面的就是十信菩萨。十信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跟十信把它一合起来,你就看得很清楚,功夫是一样的。这一品破掉之后,他就是初住菩萨,再升一级,他不是十信,从十信升到十住,初住菩萨,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初住就有能力在遍法界虚空界里头示现八相成道,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他能够示现八相成道。这是讲圆教。圆教前面讲四种成佛,这是信满成佛,不是解行证,这是信。

  佛法里面对于这些讲得很细,分得很清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他必须破无明,就是说放下起心动念,但是无明习气就不好断,没有方法断,就随它去吧,时间久了自然就没有。要多长的时间?《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三个阿僧祇劫。所以这种菩萨住在实报庄严土要住多久?住三大阿僧祇劫,我们称它作无量寿。这个无量是有量的无量,三个阿僧祇劫,有量的无量。但是他在这段时间肯定证得妙觉果位。你看圆教从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这四十一个位次就是无始无明习气有厚薄不一样,愈往下面这个习气愈厚,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就是这个不一样。习气完全断掉之后,他就不住这个地方,实报土不见了。所以实报土也不是真的,不见了。到哪里去?回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是真的,为什么?永恒不变。

  惠能大师开悟说了二十个字,那二十个字就是形容常寂光。常寂光「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这是我们现在世间科学跟哲学的顶尖。科学、哲学希望找到什么?就是找到宇宙的真相,宇宙的源起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佛找到了,佛告诉我们,你见性就找到了。所有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自性虽然现一切相,一切相皆不可得,为什么?因为它体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它现的相怎么可得?所以这点要懂。我们现在迷了,迷了以为是真的,就有得失的念头、有控制的念头、有支配的念头、有占有的念头,我们起了业,这业就造了,这叫造业。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跟我们一样,一样的生活、一样工作,一样在成就许许多多的事业,但是他跟我们有一个不一样,就是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着,他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决定没有控制、占有的这些念头,所以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这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

  所以菩萨示现,实际上讲他不造业,染净都不落痕迹,他不落,所以叫不落印象,他心永远清净,他不落。为什么不落?他知道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真知道,知道他就不落印象,高明就高明在此地。无论他行善、行恶,他不造业,我们行善造善业,作恶就造恶业,我们有业习,这个麻烦,他没有。我们一般在讲经教学的时候,就称佛菩萨造的叫净业,实际上他净都没有。净是对染说的,没有染哪来的净!真正这个净是四圣法界,它对六道,六道是染,四圣就是净,实报土是一真法界,染净都没有了,这个要懂。所以愈是能放下,你的心就愈清净,愈接近性德。明心见性没有别的,就是放下。众生的毛病就是放不下,妄想太多,思虑太多,叫见惑。思惑是思想,见是见解。未阶圣道,「介尔起计」,介尔是指心,有意无意动了个念头,起了什么?起了计,计就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起是起心动念。「悉皆是见」,这个见字全包括了。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就用这个见字。你有了见解,你有了看法,你有了想法,全错了,凡夫,不是圣人。小小圣,初信位的菩萨,初果须陀洹,给诸位说,他们已经没有看法,看法没有了,他们还有想法;到第七信的菩萨,想法没有了,看法、想法都没有了,叫见思烦恼断尽了,但是他还有分别、还有妄想。妄想是起心动念,是最难破的。

  又《大乘义章》第五卷说,「推求说之为见」。这个说法都是广义,「此上是广义」,你看「凡有思虑、计较、分别、推求等等,悉名为见」。「又《止观十》曰」,十是十卷,第十卷,「作决定解,名之为见,此义较狭」。前面意思广,这个意思狭窄。「唯指具决定性之知解」。我们今天讲肯定、承认,这个叫见。你对于这些人事物,你还不肯定,也叫见,那个见是广义的。肯定、决定觉得我一点都没错,我的见解、我的思想一点没有错误,这是狭义的。其实有没有错误?错了。为什么?遍法界虚空界都是假的,哪有真的!你怎么可以肯定这是真的、那是假的?全盘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句话说尽了。《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现在物理学家给我们做了证明,整个宇宙的现象不外乎波动存在,如果没有波动它就不存在。所以科学家称之为弦定律。弹琴,弦它振动才发音,它不动就不发音声。振动的频率不一样,所以音有高低,音有缓急,无非都是振动的频率。世间所有一切法,依正庄严全是波动现象存在。波动现象存在就等于不存在,为什么?它不停的动,不动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存在是假的,是生灭法。真正存在是不生不灭,那是真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一定要知道。

  真契入这个境界,他心清净,心定了。清净心、定的心就是你自己的真心,这个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万法,这一面镜子充满了智慧,这里头自自然然有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到什么样的地位你才证得?证得就是你契入这个境界,你得到这个受用,大乘教上都告诉我们,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你真的放下,眼见色、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确实不起心不动念。我不起心不动念,跟大家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吃一个东西,说是辣的,我能说不辣吗?那个人说我吃的是甜的,你能说不甜吗?人家都知道是辣的、是甜的,你怎么搞的不知道,麻木不仁?你有没有入境界?没有入境界。为什么?你还执着那个是假的,辣是假的,甜是假的,不是真的,还是在分别执着。执着的角度不一样,还是在执着,没有离开。离开怎么样?和其光,同其尘,外面跟别人是一样的,里面完全不一样,里面确实一尘不染。里头是清净平等觉,外面是和光同尘,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高明极了。跟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菩萨。为什么?他没有分别心。跟善人好,跟恶人也好;跟天人好,跟妖魔鬼怪也好,都一样的,决定没有分别,里面清净不染。跟任何人相处,恶人、善人,有德行的、无德行的,行善的、造恶的,他都非常和睦相处。为什么?真的就是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不见不是不知道,他见到了,他知道,他什么都知道,一点都不迷惑,心里头不落印象,这就叫不见。这个不见是这个意思,心里…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