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二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二集)  2011/12/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9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叁百叁十四頁最後一行:

  「總持,即陀羅尼。具足者,所具滿足。蓋雲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這一小段解釋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總持,具足是所具滿足,沒有欠缺,這叫具足。這是說一切陀羅尼門無所不具也。陀羅尼翻成中國意思,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所以每種陀羅尼都有具足的意思。「陀羅尼有四種」,古大德在此地給我們介紹,第一個是「法陀羅尼,又名聞陀羅尼」,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法。什麼叫陀羅尼?聽法的人記憶力好、理解力好,這就具足陀羅尼。爲什麼?他聽了能記得住,他不會忘記,他能夠理解,這是屬于法陀羅尼,也叫聞陀羅尼,叫法的總持、聽聞的總持。第二種叫「義陀羅尼」,義是「于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前面第一種是記憶,第二種是屬于理解,聽了之後,對于佛所講的意思能夠理解,不會忘記。

  第叁種是「咒陀羅尼」,咒也稱陀羅尼,確實咒語裏頭很多都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于咒總持而不忘。咒者,佛菩薩從禅定所發之秘密言句,有不測之神驗,名爲咒陀羅尼」。這個咒語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咒的意思不懂,用真誠心去念也會有感應,但是感應最殊勝、最明顯是要懂得意思。所以密咒裏頭,密宗它講叁密相應,第一個是咒語念得很准確。因爲咒語很多不是人間的言語,有天人的言語、有修羅的言語,六道的言語佛都懂。佛菩薩講經教學,我們說說法,聽衆非常之多,我們肉眼看不見,佛都能看見。凡是參加法會的這些大衆,一般講這音聲言語沒有障礙,也就是說,佛所說的一切法,他們都能聽見、都能理解。可是,或是在當中、或是在將結束的時候,佛會用他們的言語把所說的要義,重要的意思,用他們的言語簡簡單單的說一說,他們能懂,他們歡喜。爲什麼?說他們的語言對他們特別有親切感。因爲六道衆生沒有放下分別執著,所以世尊總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用他們的語言來說。在我們都稱之爲咒語。

  這咒語意思,「義翻之名,有四」,一個是「明」的意思,第二個是「咒」,第叁個是「密語」,第四個是「真言」。《秘藏記》裏面說,「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這是簡單的解釋。譬如藏密裏面最普通的就是六字大明咒,藏密裏頭六字大明咒,實際上就相當于顯教裏面的阿彌陀佛,非常普遍,沒有人不念。六字大明咒是觀世音菩薩,唵嘛呢叭咪吽。我初學佛,跟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他就教我念這個咒。我向他老人家請教,這咒裏頭什麼意思?那個時候我不懂。其實懂是最好,因爲持咒,口持咒、念咒,心要觀想,如果你不懂意思,你就無法觀想,手要結印,叫叁密相應。手印是什麼?現在講手語就是這個,懂得的時候對面人都知道了。你說聾盲學校裏教手語,佛家裏頭手印就是手語,不要用言語,用這個手印一表示,他就曉得什麼意思。叫叁密相應。

  章嘉大師告訴我,唵這個字的意思,在咒裏面是非常普遍,大概第一個字都是唵,唵代表身;嘛呢是蓮花,我們顯教經典常常也翻作摩尼,摩尼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就是意念,我們講心。這句話合起來,「身、蓮花、保持、心意」,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用中國的文法就不是這樣說法,中國文法一定說「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就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咒語非常之好,念這個咒語要想到,我要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蓮花的根在泥土裏面,池子泥土裏面,泥土代表六道,它染汙;它的莖在水中間,水代表幹淨、清淨,就是四聖法界;花開在水上面,這意思叫染淨統統不染。這個意思好!念這個咒要想這個意思。所以蓮花還不就是我們這個經題裏頭的,「清淨平等覺」。不染就清淨,不染六道就清淨,不染四聖法界就平等,大徹大悟完全脫離十法界,染淨都不染,蓮花表這個意思,代表覺悟。于是我這才明了,密宗的咒語,就像我們中國人講的格言,言語很簡單,意思非常豐富。這是世尊在講經教學裏頭常常應用的。《秘藏記》裏頭說,凡夫二乘不能知,所以叫它做密。這個密不是秘密,是深密的意思,它有相當的深度。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所以它也稱之爲真言。咒也有這個意思,咒叫真言,日本密宗稱真言宗。

  最後一個,「忍陀羅尼。安住于法之實相,謂之忍,持忍名爲忍陀羅尼」。忍的意思是什麼?心住于法的實相,他不動搖,他不懷疑、也不著相,這叫忍,忍是如如不動。對于佛的教法如果能夠理解,安住于理解之中;如果不理解,安住在誠信之中。佛講的話太深,我聽不懂,我相信他是真的,佛決定沒有妄語,對佛所說的真誠恭敬,這就對了。安住在解,解一定有行,遇到緣它起作用,沒有緣的時候安住不動,這總持的意思。

  下面說百千叁昧。「《會疏》曰:百千叁昧者。衆生無量,心行不同」,根有利根、有鈍根,「于諸結使有厚有薄」。結使是煩惱的別名,這是佛家的術語,通常指的是見思煩惱。結使是術語,「結與使,皆煩惱之異名。系縛心身,結成苦果」,所以叫它做結。以前好像有個電影片,我還記得,我沒有看過,外面有廣告說「心有千千結」,我看到有這麼個廣告,那就煩惱太多了,真的心有千千結。佛法把這些煩惱歸納,「結有九種,使有十使」,九結十使。《淨心誡觀發真鈔》這是一本書,上卷,「上本」裏頭有說,「結使。成論雲」,《成實論》,小乘很重要的一部論典,隋唐時候它有一個宗叫成實宗,就是依《成實論》而建立的。另外一個小乘是俱舍宗,是依《俱舍論》修行,都是依經論的名稱做爲宗派。「成論雲:猶如乳母常隨小兒」,奶媽一定常常帶著小孩。「能系縛生死故名爲結」,系縛是煩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有結有使就有生死,所以叫它做結。常隨著生死,這叫它做使,它不離開,因跟果永遠離不開的,因緣果報,這叫「九結十使」。「大乘義章五本曰:隨逐緊縛,稱之爲使」,這個使是什麼?古時候叫差使,現在叫刑警。如果刑警隊有幾個刑警天天跟著你,你想想那是什麼味道?你犯罪了,他天天看守著你,你跑不掉。古時候犯罪,這衙門就有差使跟著他,他不能自由,一舉一動還得聽命于差使。用這個來比喻煩惱的可怕,煩惱圍繞在身邊,你永遠沒辦法擺脫,感得六道輪回生死之果報。「結集生死,目之爲結」。隨逐緊縛,這使的意思,結集生死,這是結的意思,所以「結縛衆生,亦名爲結」。

  下面提出,「結有九種」,你看看這些結你有沒有?不但有,恐怕還很喜歡它。第一個是「愛」,這是貪;第二個是「恚」,瞋恚;第叁個是「慢」,就是傲慢;第四個是「無明」,無明沒智慧,我們講胡塗;第五個講「見」,就是成見,五種見裏面的見取見。第六個是「取」,取是什麼?取是占有,我們就曉得,取裏頭有控製的意思,有控製、有占有,見是分別,取是執著。第七個是「疑」,懷疑;第八個是嫉妒;第九個是「悭」,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給別人。這九種叫結,結下什麼?結下六道輪回生死的種子,你就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回。

  使有十個就是見思煩惱,見裏面有五個,思裏頭也有五個,前面五個是錯誤的見解,後面五個是錯誤的思想,所以叫思惑,惑是迷惑,這十使就是前面九結裏頭第四個無明,無明是迷惑。這十使第一個是「貪欲」,第二個是「瞋恚」,第叁個是「無明」就是愚癡,第四個是傲慢,第五個是懷疑,貪瞋癡慢疑常常圍繞著你;第六個「身見」,第七個是「邊見」,第八個是「邪見」,第九個是「見取見」,第十個是「戒取見」,五種見惑。學佛,什麼叫學佛?如果這些結使不斷掉不叫學佛。就是《仁王般若經疏》上講的,你聽聞佛法沒有修行,你沒去照做。最低限度你要把這六、七、八、九、十,這五條要做到,那你真的叫學佛,這五條做到是入佛門。貪瞋癡慢疑難斷,這五條容易斷,這五條斷了,身見就是你執著這個身是我,一下明白,曉得身不是我。

  我們凡夫真的錯得太離譜,真正的我在覺悟的狀況之下,叫自性、叫法性,法性是我;迷了的時候是阿賴耶,阿賴耶是我。佛法裏面叫神識,稱阿賴耶爲神識,世間人迷惑的時候叫它做靈魂。實際上它迷,它是迷了自性,用另外一個名字叫它做阿賴耶。阿賴耶翻作藏識,藏是含藏,含藏整個宇宙,它自己並不知道。身,身是一個形相,物質形相。阿賴耶的境界相無量無邊,境界相是物質現象,遍法界虛空界都是它的物質現象,我們在無量無邊物質現象裏頭,只取這一點點以爲是我身,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物質現象是我的身相,這不知道,認爲這個身是我。還有一個認爲念頭是我,外國哲學家說,他明了身不是我,什麼是我?「我思故我在」,我能思惟想象的那個是我。這是心,你心裏在想什麼。心是什麼?心是阿賴耶的轉相。用四分來講,境界相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見分就是意念、就是念頭,從念頭變現出物質現象。現在我們對這個有相當的概念,我們明白,我們不再疑惑。那信息多少?科學家叫信息,信息無量無邊,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是我們的心想。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執著這一點點信息,認爲是自己的心,所以全都錯了。不能不說這個身體是我身,念頭是我心,但是它是我身心極小的一部分,我們把全體丟掉了。就好像我們整個身丟掉了,認身上的一個細胞是自己,就像這種情形,不知道整個身是自己,執著認定這個細胞是自己。《楞嚴經》上佛用大海做比喻,用大海代表我,現在忘掉大海,大海裏起個水泡,認定這個水泡是我,把大海忘記了。水泡哪一天破了,這才曉得我有這麼大,整個大海是我。

  所以覺悟的人知道自性是我,自性沒有現象,衆生有感自然現相,現的相是什麼?現的相是阿賴耶…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