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看,「正是彌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願」,跟這意思完全相同。
我們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二七日中,在定中講《華嚴經》,《華嚴經》分量可不小!龍樹菩薩在龍宮裏面看到的,這部大經,「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二七日怎麼講出來的?這就說明,在定中可以把無量劫濃縮爲一剎那,一剎那可以展開爲無量劫。所以佛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講出來的經,一般人要去念的話得無量劫才念得完。大本《華嚴》,龍樹菩薩一看,這個經娑婆世界衆生沒有能力受持。再看看有沒有簡單的?有,有中本的,中本的分量還是太大。再看,再看到小本,小本是什麼?目錄提要。像《四庫全書》有《全書提要》,《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提要》只有五冊,說明每本書的大意,做簡單介紹。這個龍樹菩薩看到很歡喜,這個分量不太大,有十萬偈,四十品。他把這部經帶到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才有《華嚴經》。所以,小乘人對這個說法不相信,小乘人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造的,假托釋迦牟尼佛的名義,實際上是他造的。我們想想,龍樹菩薩能造得出來嗎?不是菩薩能造得出來的。大乘菩薩接受,小乘有懷疑,根性利鈍不相同。
我們看念老在此地,引本經彌陀第四十五定中供佛大願,「願文曰:十方佛剎諸菩薩衆,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叁昧」,這是聞名。記住,上面說到了,菩薩,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得這樣殊勝的利益。我們今天聽阿彌陀佛名號得不到,什麼原因?業障太重,煩惱太多,我們的性德迷失了,不起作用。諸佛菩薩,這裏講諸菩薩衆,他們煩惱斷了,業障消了,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開悟了,他就能得到清淨、解脫、普等叁昧。普等叁昧是什麼?就是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諸深總持」,一切法甚深的陀羅尼,他得到了。「住叁摩地,至于成佛」,一直到成佛,他的心住在定中,一點都不散亂。科學家所說的意念完全集中,他不分散了,這個能量不可思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製心一處,無事不辦」,製心一處就是甚深禅定,就是普等叁昧,這製心一處,沒有雜念了。我們希望把這個心都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除六字洪名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是住叁摩地,直到成佛。
「定中」,就是住叁摩地這個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定中他還有活動,他去供佛,他去聞法,後頭這句話重要,「不失定意」。我們看到這段文,使我們想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那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五十叁參是接觸社會各個不同的層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完全開放了,統統接觸,但是不失定意。那是真定,那不是假的,所以他圓滿成佛。這是理定,不是事定。在華嚴會上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也就是說他五十叁參,五十叁位善知識代表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惡都有,就像我們現在社會。他去參訪,對他們完全了解,了解是智慧,自己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自住在定中,不失定意。有這種本事,才有資格參學,沒有這個本事,你去參訪,被人家度走了,不是你度他,他把你度跑了。
「《甄解》曰:普等叁昧,曰深定門。此叁昧彌陀智願之所成,甚深無涯底,故雲深禅定。」我們就曉得,我們今天把一心專注在阿彌陀佛,就依這一句名號,這個名號就是甚深禅定。這是一個特別法門,特別通道,一直通到自性,明心見性,不需要任何方便來幫助,直通的。「悉睹周遍,是其業用」,這個禅定的作用,就是你能夠見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這是舉一個例子,一切諸佛如來都見到了,其它的還能不見到嗎?下面菩薩、緣覺、聲聞,十法界全見到了。這才成就自己圓滿的後得智,也是佛法常說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這麼來的。「由願文可見,會中諸菩薩皆蒙彌陀智願之力」,彌陀的大智,彌陀的四十八願,「因得聞彌陀名號,皆得普等叁昧等甚深禅定,故蒙願力加持,定中供無量諸佛。既往供佛,必定見佛,故雲悉睹無量諸佛也」。見佛哪有不聞佛說法的道理?所以,只有到極樂世界,我們才能夠契入法身菩薩的境界,很快速就能夠成就圓滿的定慧。
「又《般舟經》雲:是菩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于此間終生彼間,便于此坐見之。」這段話說得好,說明他們的定是自性本定,爲什麼?沒有出定、入定。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有入定出定。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光目女遇見這位善知識,他的身分是聲聞,是阿羅漢,向他請教。光目女向羅漢請教,知道母親造的是地獄業,肯定墮地獄,不知道現在狀況怎麼樣。阿羅漢入定,出定之後告訴她,妳母親確實墮地獄了,但是妳一發心,這個功德很大,妳母親能離開地獄生忉利天。不但她生忉利天,在地獄跟她有緣的衆生也都沾光,統統生忉利天。你看羅漢得入定、出定。這些法身大士他們住自性本定,所以沒有出入,他不靠天眼他就見到,不靠天耳他就徹聽,不靠神足他就到了。念頭一動境界就現前,不必是這個地方終,到那個地方去往生,沒有這些事情,就在蓮花座上沒動就見到了,這事情就辦圓滿了。
「佛言」,釋迦牟尼佛說的,「菩薩于此間國土,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可以給我們做證明,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真的,不是假的。現前見佛,臨終佛來接引是現前見佛,爲什麼?你還沒斷氣。你見到佛來了,還會告訴你周邊的人,我看到佛,佛來接引我了,這是現前見佛。生到極樂世界,那是到達極樂世界之後見佛,現前當來,當來是到極樂世界,見佛了。必定見佛,這個語氣多麼肯定!所以,念阿彌陀佛,專念故得見之,這個專念重要,專念阿彌陀佛。用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專念阿彌陀佛,你就能見到。「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這個此國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修什麼樣的法門能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報言」,阿彌陀佛說,回答他,「欲來生者,當念我名」。你看多簡單,你能夠念阿彌陀佛,你一定相信,你一定真想去。所以,經上說、論上說、祖師大德常常說,信願持名,這叁樁事情,就是叁資糧,信、願、一向專念。
「是以念佛叁昧,稱爲寶王叁昧」。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得的叁昧叫做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又名寶王叁昧。我們從名相上去體會,不可思議!「故甚深禅定,悉睹諸佛,都消歸念佛叁昧也。故知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一乘願海不可思議。」這法門多殊勝!持名功德不可思議是我們自分,我們自己的,我們修不可思議功德。怎麼修法?一心專念就是修不可思議的功德。一乘願海不可思議,這是阿彌陀佛的事情。一乘是成佛,不是菩薩。二乘裏頭有大乘、有小乘,叁乘裏面有菩薩乘、聲聞乘、緣覺乘,淨宗裏頭只有一乘。無論是什麼人,依照信願持名,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法身大士。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智慧、神通、道力,一切受用沒有差別,連身相都沒有差別。極樂世界在那邊住衆修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無法計算,相貌都一樣。所以就有人懷疑,相貌都一樣,那我認得哪個是阿彌陀佛哪個不是的?到那邊都有神通,決定不會認錯。
阿彌陀佛要讓每一個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相貌都跟他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平等。他在因地,阿彌陀佛發的願不是憑空發的,是世間自在王佛,他的老師,將十方諸佛剎土變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去選擇,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細密的考察十方諸佛剎土裏頭好的地方,優秀的采取,不善的地方不要。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裏頭精美之大成,所以他的佛國超過一切諸佛剎土,道理在此地。他也是集大成,集諸佛剎土美好之大成,不是憑空想象的,這個事情我們要記住。
夏蓮居老居士做的這一番大事業,集世尊所說《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之大成,這集大成,五種原譯本裏頭的精華都在此地,讀這一本,五種全讀了。黃念祖老居士的批注也是集大成,集經論之大成。你看這裏頭所引用的經論,經是佛說的,論有菩薩說的、有佛說的,還集古來祖師大德的批注,用了一百一十種,經論八十叁種。集大成,集一切精華、集衆美爲一本,真的是稀有難逢。我們上一代沒有見到,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沒出來,你看到的會集本只是魏默深的、王龍舒的,這個本子沒看到。這個本子出來,批注沒看到,批注就更精了,注得太好了,這一本批注裏面讓我們看到八十叁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開示。這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一乘願海不可思議。持名是學生,一乘願海是老師,彌陀不可思議,我們這些學生,真信發願念佛的人,功德不可思議,句句話都是真實話,真的稀有難逢!「定睹諸佛」我們就學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遍遊佛土」。你看:
【于一念頃。遍遊一切佛土。】
『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這一念,我們今天說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是一念,這一念的時間他已經『遍遊一切佛土』。我們看念老的批注。「一念,指極短促之時刻,但其時限,諸說不一」。這個事情沒有辦法說真的,爲什麼?沒人能懂得。所以佛說法,說這些事情叫方便說,讓我們凡夫聽了的時候能理解,這是淺說,不是深說。「如《仁王般若經》」,它有上下兩卷,這是上卷,「以九十剎那爲一念,一念中之一剎那,經九百生滅」。剎那是極短暫的時間,一念當中的一剎那就有九百次的生滅。「又《往生論注上》以百一生滅爲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爲一念。兩者均以一念中具多剎那也。但《智度論》以一彈指頃有六十念。《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雲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兩者均謂一念即一剎那」。經論、祖師大德注疏裏頭說法不一樣,都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說法不一樣,我們知道,都是釋迦牟尼佛因教學方便說而已。「茲爲簡單易記,故從後者,以一念頃即一剎那」。
…
《淨土大經科注 第九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